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結文化

鎖定
團結文化,因發掘團結遺址而得名。團結遺址位於黑龍江綏芬河流域東寧縣大肚川鄉團結村北大肚川河的一級台地上。
中文名
團結文化
地理位置
黑龍江綏芬河流域東寧縣大肚川鄉團結村北大肚川河的一級台地上
得名原因
發掘團結遺址
1977年5月至8月,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1300平方米。該遺址可分為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化,晚期為渤海時期的文化,早期為鐵器時代的文化。早期遺蹟有10座房址。房址為長方形半地穴式“火牆”式建築,方向為南北向,面積一般50平方米左右,個別大者100平方米,小的35平方米。灶址一般靠近西牆南段,向北通“火牆”。“火牆”一般高出居住面,上蓋石板。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鐵器。陶器多為黃褐色,有少量紅褐色和黃褐色,製法皆手製,器表以素面為主,有少量弦紋、劃紋,發現1件彩陶。器形有罐、甕、缽、盆、豆、甑、碗。發現石器較少,但皆為磨製,器形有刀、斧、磨盤、磨棒。鐵器有鐮、錐。類似團結文化的遺存有東寧大城子、通溝、和平、道河、廟嶺、汪清白草溝、琿春一鬆亭、延吉小營子遺址等。團結文化分佈範圍較廣,西起老斧嶺,東到日本海,北至興凱湖、穆稜河,南抵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團結早期文化可劃分為早晚兩段。早段典型器物有喇叭形高柄豆、侈口廣肩長腹甕、直口筒形罐、敞口斜腹盆、黑彩甕。晚段典型器物有侈口廣肩甕、侈口筒形罐、雙柱耳折沿罐、柱把豆、盆式豆、侈口折腹盆、盆式多孔甑。早期兩段陶器變化中有繼承關係可尋。該文化是目前黑龍江省分佈範圍最廣的鐵器時代文化遺存,有其重要的考古價值。 [1] 
參考資料
  • 1.    李治亭主編.關東文化大辭典[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08:第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