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鎖定
在國民革命軍歷史上共有6個第十軍,分別是:(1)黔軍王天培部;(2)陝西地方部隊改編之第十軍;(3)1927年,晉綏軍李維新部改編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第十軍;(4)1929年內戰中多次編組第10軍;(5)1929年12月,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組成之第十軍;(6)中央軍系統的第十軍,1939年7月,第79、第190師在江西分宜編成第10軍,1948年1月重建整編第三師,同年10月恢復第十軍番號,淮海戰役中被殲。1949年1月於贛東重建第十軍。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
首任軍長
王天培

目錄

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歷史沿革

1、黔軍王天培部(1926.8-1927.8)
1926年8月,中央(北洋)陸軍暫編第9師(原黔軍第1師)王天培部在湘西洪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下轄第28、第29、第30師和教導師,師長王天錫、楊勝治、王天生、吳國樑。該軍編成後,集中常德。9月底抵津市,進攻湖北松滋。12月10日佔領公安。將收編的川鄂聯軍殘部改編為教導第2、第3師,師長顏德基、潘善齋。
1927年1月,該軍集中漢口,向鄂東羅田、浠水推進。3月,抵達安徽六安。3月下旬克安慶,5月克舒城,奔襲懷遠,解合肥之圍。5月中旬與第7軍協同克蚌埠、宿州。6月2日,該軍佔領徐州,沿津浦路北進,攻山東臨城,繼克滕縣,進逼兗州。此時該軍收編直軍章兢武部為新編第4師。7月下旬,撤軍南下,遭直魯聯軍反攻,該軍損失甚巨。新編第4師被截擊而全部喪失,教導第1師投靠唐生智,教導第2、第3師分別改隸第11、第33軍。8月初,該軍退守合肥。8月9日,軍長王天培被扣押,11日被槍殺。
9月中旬,該軍隸屬左翼軍,與孫傳芳部相持於定遠以南。部隊整編為第28、第29、第30師及1個炮團、1個教導營。不久該軍撥隸第2路總指揮白崇禧指揮。10月,白擬將該軍縮編成兩個師,編入第13軍,遭到該軍官兵反對。該軍渡江分防當塗。12月,第28師在當塗譁變,後由該軍軍械處處長周志羣率領赴南昌投奔第9軍金漢鼎部,編為第9軍第29師。第30師在南京開往蚌埠的途中,副師長羅啓疆率一部開至湖北,編為獨立第2師。該軍保留第29、第30師,師長陳克遜、張錫海。
1927年12月,該軍隸屬第1路軍,渡江集中南京浦口參加北伐。1928年3月25日,裴正鑫接任第30師師長。3月,該軍編入第1集團軍第1軍團,由隴海路的運河鎮北上,4月,進攻山東曲阜、兗州。5月,攻佔濟南。8月,在蘇北宿遷縮編為第10師第29旅。
歷任軍長:
王天培(1926.7-1927.8.9)
楊勝治(1927.8.14-)
2、陝西地方部隊(1927.5-1928.11)
1927年5月,國民軍聯軍第10路軍改編為第2集團軍第10軍,下轄第2、第54、第55師,師長孫蔚如、馮欽哉、姬匯伯。1928年11月,該軍縮編為第2集團軍暫編第21師。
歷任軍長:
楊虎城
3、晉綏軍(1927.7-1928.10)
1927年7月9日,國民政府發表李維新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下轄騎兵第4、第10師,師長李維新、李竟容。1928年10月,番號撤銷。
歷任軍長:
李維新(1927.7.9-)
4、1929年內戰中多次編組第10軍
1929年3月30日,第10、第11師編成第10軍,軍長方鼎英。該軍在湖北討伐新桂系軍,旋即番號撤銷。
1929年4月6日,第44、第45師在天津編成第10軍,軍長方振武。5月,該軍開赴山東德州、兗州駐防,旋移防江蘇碭山、黃口、安徽蚌埠。6月,分駐安徽合肥、舒城、安慶、大通。9月19日,蔣介石拘押軍長方振武,撤銷該軍番號。
1929年10月13日,第47、第54師等編成第10軍,軍長楊傑,駐河南禹州、鄧縣,隸屬第5路軍,參加討伐西北軍。11月,該軍番號撤銷。
5、直魯聯軍舊部(1929.12-1939.1)
1929年12月12日,以第48師等部在河南漯河編成第10軍,討伐唐生智。1930年1月,增轄新編第2旅。4月,由湖北樊城開河南駐馬店,隸屬第3軍團參加中原大戰,在平漢路作戰。10月,佔領洛陽。旋復增轄新編第3旅徐德佐部。11月,開鄂東陽邏、團風,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1931年1至5月在沙市、江陵等地參加對洪湖蘇區的“圍剿”。
1931年5月,增轄第41師。5月,第41師調湖南長沙、嶽州等地。8月,該軍到鄂東浠水,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9月1日,第41師所屬3個團大部在蘄水以東的洗馬畈鎮被殲滅。10月,第41師、新編第3旅殘部駐鍾祥、京山、天門一帶。1932年1月,新編第2旅改稱獨立第37旅脱離建制。3月至4月,第41、第48師各一旅進攻皂市、天門一線以西的襄北地區。5月駐鄂中的應城、皂市。9月下旬,第41師駐襄陽一帶,11月下旬沿隴海路西進,進入關中追擊紅四方面軍,12月返回襄陽。1933年,第48師“圍剿”湘鄂西蘇區。1934年12月,第48師在宣恩。1935年1月,該軍離開宜昌、沙市,進攻湘鄂川黔蘇區。5月退守長陽、漁洋關、五峯、鶴峯一線。6月12日至14日,第41師師部及第121旅在咸豐東南的忠堡被殲滅,師長張振漢被俘。8月,第48師在宣恩等地。1936年2月,新編第3旅併入第94師。第41師由來鳳經黔江、彭水到涪陵,第48師由沙道溝經彭水到南川,警備川黔公路,並在遵義修建機場。駐防遵義8個月後調回湖北施南,時值西安事變爆發,第48師返回南川監視川軍。1937年10月,該軍調湖北沙市集結。12月2日,開赴南京,參加南京保衞戰。1938年,在安徽六安、合肥等地參加徐州會戰後期作戰(1938年5月3日至5月28日)、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旬至11月中旬)。1939年1月,該軍及第48師取消番號,所屬部隊並編為第41師,調隸第26軍。
歷任軍長:
徐源泉
6、中央軍(1939.7-1949.5)
1939年7月,第79、第190師在江西分宜編成第10軍。參加第3戰區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1939年12月16日至1940年2月25日)。1940年1月,該軍由安徽池州灌口開赴浙江義烏,隸屬第10集團軍指揮。2月,移駐金華。
1940年5月,第3師撥入,第79師與第86軍所屬預備第10師對調,該軍改轄第3、第190師和預備第10師。8月,由浙江調湖南沅陵、桃源、漵浦整訓,列為戰略預備軍,直隸于軍事委員會。1941年6月,開衡山、石灣等地。同年夏改隸第9戰區。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戰後在衡陽以東整訓。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日至1942年1月15日)。1943年駐紮衡山,參加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至1944年1月5日),12月1日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瑾陣亡。戰後在衡山整補。1944年夏改隸第27集團軍,並指揮暫編第54師參加長衡會戰(1944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守衡陽47天。8月8日,軍長方先覺率第3、第190、預備第10、暫編第54師師師長周慶祥、容有略、葛先才、饒少偉投降日軍。
1944年10月,在陝南城固重建第10軍,隸屬第1戰區第28集團軍,下轄第3、預備第10師。1945年4月,增轄第42師。6月,預備第10師改番號為第190師。9月,第42、第190師番號撤銷。10月,第20、新編第1師撥入,該軍改轄第3、第20師、新編第1師。1946年5月,整編為整編第3師。隸屬鄭州綏靖公署第5綏靖區,“堵剿”向豫西撤退的中原解放區部隊(1946年6月30日至7月26日),由河南羅山追擊至淅川。8月,新編第1旅改隸整編第76師。師部率第3、第20旅由豫西調魯西南,參加第一次魯西南戰役(1946年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3日至6日,師部及第3、第20旅在定陶地區被殲滅,師長趙錫田、第20旅旅長譚乃大被俘。戰後在豫北重建。1947年2月到修武。3月接防焦作。4月集結於新鄉,進攻豫北。7月中旬由焦作調江蘇碭山守備,參加魯西南地區作戰(1947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1日到羊山集,經碭山向安徽亳縣追擊劉鄧大軍(1947年8月中旬至下旬)。8月23日西援洛陽。11月轉赴平漢路,12月19日由明港沿平漢路北上解圍郾城,20日攻佔確山,21日佔駐馬店,22日向遂平攻擊前進。12月25日至27日,師部和第3、第20旅在西平以南的祝王寨、金剛寺地區被殲滅,旅長雷自修、譚嘉範陣亡。
1948年1月,在河南漯河重建整編第3師,下轄第3、第18、第49旅,隸屬整編第18軍。8月,第49旅改隸整編第11師。9月,恢復第10軍番號,下轄第18、第114師(原第3旅)。第75師撥入,該軍改轄第18、第75、第114師。11月上旬,由豫西經確山開赴安徽阜陽、太和集結,隸屬徐州“剿總”第12兵團,參加徐蚌會戰(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11月26日至12月15日,在安徽宿縣西南雙堆集被殲滅,軍長覃道善、第114師師長夏建勳被俘。
1949年1月,在贛東重建第10軍,下轄第18師、第75、第114師,隸屬第2編練司令部。5月,該軍番號撤銷,所轄第18、第75師分別改隸第67、第18軍,第114師直隸於第12兵團。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梁華盛(1939.7.5-)
李玉堂(1940.5.6-1942.3免兼)
鍾彬(1941.11.30-未到任)
方先覺(1942.3.28代理-1943.3實任-1944.8投敵)
李玉堂(未到任)
方先覺
趙錫田(-1946.9.6被俘)
李楚灜(-1948.1.18)
覃道善(1948.1.18-1948.12.15被俘)
張世光(1949.1.16-) [1] 
參考資料
  • 1.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中華書局,2018年,第3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