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鎖定
第6軍是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以青年軍各師合編的一支軍隊。青年軍是抗日戰爭後期為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於1944年動員知識青年從軍,而組織起來的一支特殊軍隊,要求其文化程度為受過中等以上文化教育的知識青年。青年軍的總兵力約12.5萬人,共編成第201—第209師9個師。其基層軍官由軍校畢業或嫡系部隊的骨幹士兵充任,中級以上軍官全部為黃埔軍官學校、或陸軍大學畢業生擔任。由於抗日戰爭很快結束,青年軍編成後未來得及參加對日作戰。抗日戰爭結束後,青年軍9個師合編為第6、第9、第31三個軍,其中部分師參加了“剿共”內戰的作戰,大多數部隊僅擔任警衞和守備等任務。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軍    長
程潛、羅澤閶、覃異之、羅又倫 [2-3] 

目錄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歷史沿革

程潛部組成的第六軍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1926年1月,由程潛所部改編成立,程潛任軍長。新組建的第六軍統一編為第十七、十八、十九三個師,以及兩個炮兵營,共產黨人林伯渠擔任了第六軍的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部隊中團以下軍官的共產黨員比例佔1/3。
北伐開始後,程潛的第六軍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行動。戰場重心移至江西後,程潛率第六軍由湖北攻入江西,最終攻克南昌城,但被孫傳芳反攻,第六軍損失過半。經重組後再戰,1927年1月23日,第六軍第十九師自中華門率先衝入南京城。
3月下旬,為不使蔣介石在南京另建中心的陰謀得逞,武漢國民政府命令二、六兩軍控制南京,並責成程潛如遇違抗即可將蔣逮捕。但程潛“主張商謀妥協”,並拉林伯渠回武漢“勸合”。
這時的第六軍第十七師師長楊傑已被蔣介石收買,十八師早已脱離第六軍建制。4月28日,蔣介石解除十九師的武裝,派楊傑擔任第六軍軍長。程潛聞訊後潛回南京,打算將第十九師調往武漢,以失敗告終。不久,程潛受武漢國民政府之命重建第六軍,仍任軍長職,在擊退夏鬥寅楊森對武漢的進攻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蔣介石得知後,把他的第六軍改為第十八軍。
“七一五”政變後,程潛率部討伐蔣介石。寧漢合流後,程潛又與南京政府桂系聯合,派人回收已經改編為第十八軍的老六軍部眾。10月15日,南京政府命程潛率第六軍,會同李宗仁、朱培德討伐唐生智,奪取了湖北、湖南地盤。此後,程潛成為兩湖政務委員會主席兼湖南省主席,因討唐前李宗仁與程潛有約在先,不得不與程潛分享湖南大權,但湖南正好處在從武漢到桂系後方廣西的必經之路上,讓李宗仁感到如芒刺在背。
蔣介石於1928年2月完成了對黨、政、軍大權的重新控制,程潛卻予以反對。蔣便將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職位交給桂系李宗仁。在程潛看來這兩個職位本應屬於自己,程、桂矛盾趨於激化。5月21日,李宗仁突然軟禁了程潛。5月23日,蔣介石免除程潛本兼各職。程潛下台後,第六軍被迫由湖南開往江西途中,一部由周希武率領投奔何鍵,另一部在江西被繳械,該軍番號撤銷,殘部一個營突圍到福建,也被收編 [2] 
青年軍各師組成的第六軍
1945年第6軍組建時轄第202師,師長羅澤閶;第204師,師長覃異之;第205師,師長胡素。軍長劉安祺,由青年軍第205師師長職升任。抗日戰爭勝利後,第6軍從大西南貴州調往華東,隸屬國防部和參謀本部,下轄青年軍第203、第204、第205師,全軍共約3萬餘人。
1946年國民黨軍進行大規模整編時,青年軍各部隊都不參加第一階段的整編。全面內戰爆發後,第6軍在江蘇徐州地區擔任守備任務。
1947年初,青年軍各軍的番號被取消,部隊以師為單位編入各作戰部隊序列。第201師、第209師被裁撤。第202、第203、第204、第205師均改隸參謀本部(總參謀部)直轄,分散在各地擔任守備任務。第206師改隸陸軍總司令部直轄,擔任守備任務和晉冀魯豫戰場局部地區機動作戰任務。第207師改隸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直轄,參加東北戰場對人民解放軍的直接作戰。第208師改隸北平行營直轄,主要擔任守備任務。
青年軍每師下轄2旅4團。當時普通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團,1946年下半年開始實行的整編師、旅制,每師定編亦是2旅4團。青年軍的師在編制上大於普通步兵師,小於軍,而相當於整編師。但青年軍的師每師只有7000——9000人,整編師通常為2萬人以上。在人數上青年軍的師和普通步兵師相近。因此,人們在計算兵力對比時還是把青年軍的師與普通步兵師等同對待。

在青年軍中,第207師是最早投入“剿共”內戰的部隊。該師下轄3個旅共6個團1萬餘人,是青年軍中編制最大,人數最多的一個師。該師自1946年1月運抵東北後就在廖耀湘新編第6軍編成內轉戰東北戰場,先後參加了對南滿解放軍作戰的新開嶺戰役、臨江進攻戰役、1947年東北夏季防禦戰役、秋季防禦戰役、冬季防禦戰役等作戰,是青年軍中參戰最多的一個師。

隨着戰爭形勢的發展,國民黨軍大量部隊和有生力量被殲,作戰兵力越來越少,甚至捉襟見肘。無奈之下,在1947年至1948年又恢復了青年軍第201師,同時在東北戰場組建了第6軍,在台灣重建了青年第31軍。

在東北新建的第6軍是根據東北戰場兵力嚴重不足的客觀現實組建的,與原青年軍第6軍無直接淵源關係。於1948年2月東北冬季防禦戰役後期國民黨軍東北“剿總”以青年軍第207師為骨幹,由第207師與原第52軍之第195師合編而成。軍長羅友倫原任青年軍第207師師長。羅升任軍長後,由戴樸繼任師長。但第6軍組建後一直是個空架子,兩個師各行其是。在決定國共雙方軍隊戰爭勝負的大決戰遼瀋會戰中,該軍第195師改隸第49軍指揮,第207師之第3旅直隸第9兵團指揮,參加遼西會戰;師部率第1、第2旅隸屬第8兵團指揮,擔任瀋陽城市防禦任務。第3旅曾在10個小時內在重炮和空軍火力掩護下連續向解放軍防守的黑山陣地進行了四次瘋狂的進攻,均被擊退。該旅和第195師均在遼西會戰中被殲。該師師部及第1、第2旅亦在瀋陽就殲,少將副師長陳大雲、第1旅少將旅長李定一、副旅長王明儒被俘,師少將參謀長黃定興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青年軍其他各師參戰情況是:第202、第203師於1947年12月參加了對進入大別山區的劉、鄧中原野戰軍的“清剿”戰役。第203師還在裴昌會第5兵團編成內於1948年4月參加了西府隴東戰役。1949年春,胡宗南為了擴大軍隊,將該師改編為第57軍,所轄2個旅分別改編為第214、第215師,在陝中戰役中,該軍被人民解放軍全殲,重建後在西南戰役中又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於川西地區。

第204師於1949年初隸屬新組建的第37軍,參加了江防戰役(解放軍稱渡江戰役)。當長江防線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該師迅速收縮到上海郊區和市區繼續頑抗,最後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第205師擔任平津地區守備任務。在平津戰役第三階段和平解放北平城中,該師被迫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改編。第206師於1947年8月參加了側擊挺進大別山的人民解放軍的作戰。9月編入李鐵軍之第5兵團,參加了阻止人民解放軍進軍豫西的豫西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等作戰,後擔任洛陽守備任務。在洛陽戰役中,該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中將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邱行湘、少將副師長兼第1旅旅長趙雲飛、少將參謀長符紹基、第2旅少將旅長蔣公敏、副旅長魯一被俘。

第208師長期駐守天津,擔任守備任務。1949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國民黨軍由華北戰場抽調部隊增援東北戰場,將從未上過戰場的青年軍第208師的3個旅擴編為3個師,組成第87軍參加東北戰場作戰。遼瀋會戰失敗後,該軍由唐山撤到天津附近,編入侯鏡如之第17兵團,擔任塘沽港區防禦任務。1949年1月17日,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軍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天津城。屯集在塘沽地區的國民黨軍乘船南逃。第87軍亦由塘沽港登船海運上海,倖免被殲,後轉運台灣。

在台灣重建的青年軍第31軍隸屬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下轄青年軍第201師,師長潘國華;第204師,師長萬宅仁;第205師,師長金式。擔任台灣守備任務,在台編練新軍。1949年春撤銷軍部,各師改隸台警備總司令部直轄。其第201師於1949年10月前調金門島,改隸李良榮之第22兵團。在10月24日至27日的金門島戰鬥中,該師積極進攻登島的人民解放軍,使解放軍受到重大損失。在台灣重建的青年軍第6軍組建於1949年3月,由戰場上逃回的第207師師長戴樸任軍長,下轄第207師,師長王啓瑞;第339師,師長王潔;第363師,師長任世桂。其第207師是在台灣重建編練的青年軍的一個師。第339師是新組建的部隊。第363師則是由台灣警備旅改編的一個師,主要任務是護衞台北市的高層官員安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