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固原古城遺址

鎖定
固原古城遺址,史稱“堅城”,即漢高平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是漢朝至清朝時期的古遺址。 [1] 
固原古城,戰略地位重要。城牆規模大,是內外兩城牆,平面呈“回”字形,在中國古代州、縣級修築城牆之中,比較少見。內城牆保存較完整的僅有西湖公園內長約500米的部分。外城牆保存較完整的有“和平門”和“靖朔門”1000多米的一段城牆。留存建築遺存有文瀾閣、財神樓、城隍廟、鐵抱銅、靖康鐵鐘等。固原古城是古絲綢之路寧夏段上重要的城市遺址,歷經各個朝代的擴建、維修和加固,規模宏大,是一座集政治、軍事和文化於一體的古城,也是固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1]  [3-4] 
2013年5月,固原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固原古城遺址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
所處時代
漢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86-1-48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固原古城遺址歷史沿革

西周時,固原為“大原”之地,為西周北部疆域,成為犬戎。 [3]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是烏氏戎、義渠戎等北方遊牧民族生息之地。秦人興起後,征服、兼併了諸多戎人部落,置烏氏縣,為固原乃至寧夏縣級政權制度之始。 [3] 
秦始皇時期,天下一統,固原作為邊陲重鎮納入了統一的版圖,秦與漢初屬北地郡。 [3]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轄21縣,同時築高平城(今固原內城,城牆周長九里三分,4650米,高三丈五尺,11.5米),從此固原成為安定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平城的築造,奠定了固原城池建制的初期格局,也是固原古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因其處於絲綢之路必經之孔道,又為城池險固的軍事要塞,有“高平第一城”之稱。 [3-4] 
十六國時,固原被少數民族建立的前、後趙、前、後秦、西秦、大夏等政權統轄。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鎮,被視為“國之藩屏”。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為原州。北周時,設置原州總管府,成為其政權的“霸業所基”。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正月,新築原州城,擴大了城的規模,原城址成為新築城的內城,這次城池修築,承前啓後,奠定了唐宋以前原州城的格局。 [3] 
隋唐時期,固原的建制很不穩定。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置州縣,固原時為原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原州又改為平涼郡,治所仍在高平縣,同時置有原州羊牧,設大都督並尉。唐代,固原的設置有原州、原州都督府、平涼郡等。前期,政治穩定,國力昌盛,文化繁榮,對外交流暢通,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固原城也得到了發展,到唐代中後期,因為“安史之亂”,吐蕃民族佔領了原州,“毀夷垣墉,棄之不居”。唐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原州收復,歸治。這個階段,固原城遭受了戰爭的嚴重破壞。 [3] 
宋時,固原地處宋與西夏交戰的前沿陣地,建置的設立和城的建設主要考慮軍事意義,在固原設置鎮戎軍,成為西北軍事重鎮。城的建築形制也發生了變化,凸顯軍事防禦,增築了甕城和馬面。 [3] 
宋紹興元年(1131年),固原陷於金,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升鎮戎軍為鎮戎州,對這裏進行特別經營。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年)發生了大地震,固原城遭到破壞。 [3] 
明清時期,是固原城的修築頂峯,最終形成了內外兩重城牆,平面呈“回”字形的建制格局。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允准修築固原城。明成化六年(1470年),固原兵備道僉事楊勉整飭兵備,增築固原城,並在南城門鎮夷、東城門安邊上修建輔樓。明成化十年(1474年),置延綏、甘肅、寧夏三邊總制府於固原,總領陝西三邊軍務。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設固原鎮,又稱陝西鎮,固原遂成為北方軍事防備的“九邊”重鎮之一。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總製為總督,駐節固原。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邊總制秦竑增築外關城,城牆上有堞樓,城周有壕塹,周長十三里七分(6850米),高三張六尺(約12米),設關門口,外為溝池,深闊各二丈。開有四道城門,南鎮秦、北靖朔、東安邊、復開西門稱威遠,這次修築的外關城基本上奠定了雙重城牆的形制。明萬曆二年(1575年),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以磚甃城,即用磚石砌護牆體外表,並增築了角樓、鋪房、炮台、水溝、車道及城牆頂部外沿,加修了作戰用的垛牆,還修建完善了10道城門,最終形成了磚包城。 [3-4]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駐固的鎮綏將軍潘育龍增修固原城,並加修大小城樓21座”。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固原總督那彥成再次進行修繕,至此,一座經歷了2000多年漫長歲月的古城,歷經各個時代的逐漸修築、完善,集政治、軍事、文化於一體的城市最終定格。 [3-4] 
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加強備戰,利用城牆包磚修築地下防空洞,便開始拆除城磚。20世紀80年代,牆體基本上被拆除殆盡,只留下了不易拆除的殘壁斷垣和利用牆體作為羈押犯罪分子看守所的西北角一段。 [3-4] 
2007年,固原市政府開闢古城牆花園,並對城牆基址進行保護性修復,呈現出基址輪廓。 [4] 

固原古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靖朔門 靖朔門
固原古城,戰略地位重要,史稱“堅城”,即漢高平城。城牆規模大,是內外兩城牆,平面呈“回”字形,在中國古代州、縣級修築城牆之中,比較少見。內城牆保存較完整的僅有西湖公園內長約500米的部分。外城牆保存較完整的有“和平門”和“靖朔門”1000多米的一段城牆。 [1]  [4] 
內城牆體遺址
固原古城遺址牆體 固原古城遺址牆體
固原古城遺址西南角一段:長約500米,高4~12米不等,處於現西湖公園內,保存狀況較完整。牆體上現有松樹、榆樹、柳樹等,頂部存有民國時的磚塔一座,且有現代建築物一涼亭。西北角一段:長約338米,高12米,處於固原市內太平巷與市醫院之間。南牆一段:長約240米,處於固原市內後壕與小南寺巷之間。東北角一段:長約150米,處於固原民族師範後院。還有處在固原二小院內的屬內城的一處城牆角台,頂部有清代修建的文瀾閣。 [4] 
外城牆體遺址
固原古城遺址牆體 固原古城遺址牆體
固原古城遺址外城西北角一段,長約1000米,保存較完整,從新西院到看守所,再向東經和平門;北關路原州區林業局與武警教導隊之間一段,長約150米;東關路原固原縣針織廠西側一段,長約30米;東城門一段,長約40米;東關路原固原縣糧食局飼料公司後面與東紅村之間一段,長約50米,2007年,由固原市政府開闢為古城牆花園,並對城牆基址進行保護性修復,呈現出基址輪廓;另外還有南河灘清水河畔東紅村一段,長約300米:人民街2~27號一段,長約57米,高9米;南城路111號一段,長約42米。 [4] 
主要建築遺存
文瀾閣,位於固原市原州區第二小學院內內城牆東南角台上,始建於明代中期,為祭祀魁星之場所,又稱魁星閣。建築風格為六邊形三層檐亭式磚木結構,飛檐翹角,是固原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築之一。
財神樓,位於固原市原州區宋家巷過店街南端。從建築風格看,始建於明代。過店街是清末至建國初期固原城的繁華商業地段,清光緒四年(1878年),商家為了財源興旺,捐資重修。整體建築製作比較細緻,樓閣修築宏偉壯觀,是固原唯一保存的城樓式歇山頂樓閣建築。
城隍廟,位於原州區政府東街北側,創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經明清兩代營建,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部分建築物被國民黨政府第八戰區作為糧庫。1954年開始,由糧食部門使用。保存較好的有三間正殿,正殿的兩側牆柱磚雕及聖母宮一部分建築基本保持明代建築風格。
鐵抱銅,據記載,鑄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是城隍廟門前一對高五尺的鐵獅中的牝獅,其左前肢爪下踩繡球,臂彎處伏一小銅獅,人稱“鐵抱銅”。1958年,在大鍊鋼鐵的運動中被毀壞。現存有小銅獅,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
固原城中心的鼓樓 固原城中心的鼓樓
靖康鐵鐘,鐘鼓樓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威儀建築,明代,固原作為三邊總鎮,建有雄偉壯觀的鐘樓和鼓樓,可惜毀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只留下懸掛在鐘樓上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鐵鐘,作為消失的鐘鼓樓的見證。 [3-4] 

固原古城遺址文物遺存

靖康鐵鐘,高2.36米,口徑1.7米,重約6噸,體形渾大,造型古樸。上鑄有各種圖案和銘文436字。從北宋流傳至今,保存完好,罕見而珍貴。現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 [3-4] 

固原古城遺址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早在詩經中就把固原稱之為大原;固原有鞏固中原的意思,因為關中四塞——蕭關在固原,這裏是通向關中和中原的門户,守住了此地,就鞏固了中原。 [3] 

固原古城遺址研究價值

固原古城遺址介紹 固原古城遺址介紹
固原古城是古絲綢之路寧夏段上重要的城市遺址,歷經各個朝代的擴建、維修和加固,規模宏大,是一座集政治、軍事和文化於一體的古城,也是固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見證,但作為文化遺產,藴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3] 

固原古城遺址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固原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固原古城遺址旅遊信息

固原古城遺址地理位置

固原古城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

固原古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固原古城遺址,路程約2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