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郎城古城

鎖定
四郎城古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敦達浩特北2千米處。城址為烏桓遊牧故地,故又命名為桓州城。 [2]  [6] 
四郎城古城始建於金代。古城分外城和內城。外城平面呈方形,方向75°。城牆四面均有馬面,四角建有角樓。城牆,東西長1100米,南北長1165米。內城位於外城東北角,平面呈正方形,周長1146米。城內遺蹟保存較好,城內散佈着大量殘磚碎瓦,曾出土過粗瓷雙耳罐鐵斧及定窯、鈞窯瓷片。四郎城古城的發現,為研究金代政治設施提供了重要資料。 [4]  [6] 
2013年5月3日,金四郎城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四郎城古城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敦達浩特北2千米處
所處時代
金、元、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77-1-077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四郎城古城歷史沿革

四郎城古城 四郎城古城
1998年7月,內蒙古草原地帶文物於部考古培訓班全體學員對正藍旗四郎城古城進行了地面調查測繪。對城牆、城內遺蹟等進行調查,基本弄清了城址內遺蹟的佈局情況。 [4] 

四郎城古城遺址特點

綜述
四郎城古城城址分內、外兩城。 [2]  [4] 
外城
四郎城古城 四郎城古城
四郎城古城外城平面呈方形,方向75°。城牆四面均有馬面,四角建有角樓。除北城牆外,其餘三面正中開城門。城牆,東西長1100米,南北長1165米。北城牆殘高3~5米,基寬6~8米。城牆系夯土築成,夯層厚12~15釐米,夯層平整,堅硬結實,土色灰黃,內含草根,個別地段暴露殘磚碎瓦、瓷片等。
馬面,數量不一,其中東牆、南牆各13、西牆15、北牆16,總計57個。因風蝕嚴重,表面呈圓丘狀,間距35~130米不等。大小不一,大者突出牆面14米,寬15米,高出牆面5米;小者突出牆面僅8米,寬7米,高出牆面1.5米。均系夯築層厚14~16釐米。
角樓,位於城牆之四角,西北角樓僅存殘基,露出石砌基址。西南角樓破壞貽盡。東南角樓整體呈不規則長方形,突出牆面10米,現高出牆體1~1.1米,夯層厚度與馬面同。土質細膩,灰褐色,內含草根。東北角樓呈圓丘狀,突出牆面6.2~6.8米。土質較堅硬,土色灰黃,內含草根。
城門,除北城牆外,其餘三門位於城牆正中,外加甕城,平面呈馬蹄形。東門寬15米,甕城最大直徑51米,突出城門22米。西城門寬12米,甕城已全部被毀。南城門寬10米,突出城門25米,地表散佈有布紋板瓦殘片。 [4]  [5] 
內城
四郎城古城內城位於外城東北角,東北兩牆借用外城東、北牆體,平面呈正方形,周長1146米,僅南牆中部開門。城牆西、南兩面有護城河圍繞。
城牆,東西長285米,南北長288米。西牆殘高3~5米,基寬6米左右,夯築,夯層厚約15米。土質堅硬,土色灰褐,夾雜草根、炭黑土等。
城門,位於南牆中部,寬10米。
護城河,距城牆20米左右,總長613米。河道剖面呈梯形,上口寬10米,底寬8米,深1.7米。東西段護城河正對城門處有條通道,寬12米。推測原護城河上應有小橋通往城內。 [4]  [5] 
遺蹟
四郎城古城城內遺蹟保存較好。
街道,1處,正對東城門,東西向,長125米。寬15米。
院落基址,2處,編號I、Il。I號院落基址位於城的中軸線上,距北城牆216米,東西向,平面呈長方形,長43米、寬30米。北牆中段暴露一柱礎石,為邊長70釐米的灰白色砂岩製成。院落的西牆、北牆較清楚,東、南牆不清楚。西院牆長110米,距房址20米;北院牆長81米,距房址17米,院落內地表散佈有灰色磚、瓦等建築構件。Il號院落基址位於內城西部,北牆距城北牆125米,西25米即為內城西牆。院落東北——西南向,平面是長方形,長19米,寬14米,東南角有院門,寬1.5米。其內房基址長10米,寬8米,高0.5米。房址東南角有圓形灶坑,直徑0.8米,內有磚和黑炭土。
四郎城古城平面圖 四郎城古城平面圖
建築基址,共10處,分佈在外城中軸線和東南部,編號為1~10號。1號,位於外城西南部,是城中最大、最高的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0、東西寬30米,高1~1.5米。地表散佈有石片、殘磚碎瓦、白瓷片及醬釉牛腿瓶殘片等;2號,位於1號南40米。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6米、東西寬28米,高1米左右。地表暴露有殘磚、瓦片及大量碎石片,並採集有鹹平通寶”一枚;3號,位於2號南28米左右,平面呈長方形,長18米、寬10米、高0.5米。地表遺物較少;4號,位於3號南25米,毀壞較嚴重,平面形狀略呈方形,邊長約15米;5號,西15米即為4號基址,平面長方形,東西向,長32米、寬25米,高1米左右。地表散佈有殘磚、碎瓦片等;6號,位於中軸線上,距南門440米。平面呈凸字形,突出部分應為台階。台階長、寬均為13米。基址南北長28米,東西寬25米,高2~3米。基址地表除散佈有磚、瓦外還有瓷片、琉璃瓦等;7號,東距6號基址20米,平面略呈正方形,邊長12米,高2米;8號,位於7號基址南5米,東西向。平面呈長方形,長16米,寬14米。北牆暴露石砌牆基,寬0.55米。地表散佈有磚瓦、石塊等;9號,位於中軸線上,距北城牆35米,東西向。平面呈長方形,長20米,寬11米。地表散佈有灰色板瓦;10號,位於9號台基南105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向,長25米、寬15米。地表散佈有大量板瓦碎片及少量碎磚等。 [4] 

四郎城古城文物遺存

綜述
四郎城古城出土文物圖 四郎城古城出土文物圖
四郎城古城內散佈着大量殘磚碎瓦,瓦背為素面反面布紋,磚多是灰色素面,有少量溝紋磚。古城內曾出土過粗瓷雙耳罐鐵斧及定窯、鈞窯瓷片。 [2]  [5] 
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有磚、瓦、建築構件。磚皆青灰色,質地堅硬;瓦當,圓形,表面微隆起,寬緣,內印花瓣紋;簡瓦,子母口,方頭,截面半圓形,厚2.2釐米、寬14釐米。建築構件多為大型建築屋頂構件,還有少量的綠釉琉璃構件,皆因殘損嚴重,形狀及用途不詳。此外,在9號基址上保存有一柱礎石,長70釐米,寬60釐米,厚20釐米。 [4] 
陶器
陶器數量較少。多為泥質灰陶,製法皆為輪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紋飾多為素面,在盆的上腹部分作瓦稜紋,器物的表面多橫向壓光。地表採集的遺物中完整或可復原的較少,多殘破嚴重,可辯認的器型僅有盆類。 [4] 
瓷器
瓷器數量較多,釉色以白釉為主,醬釉次之,另外,還有少量的黑釉、茶綠釉等。器型主要有:甕、瓶、罐、盆、碗、盤等。 [4] 
石器
外城南牆有大型的石碾和石白。石碾,平面扇形,中間有一道凹槽。長118釐米,寬40釐米,槽深23釐米;石白:基本星方形,一邊略殘,直口,圓唇,淺腹,平底,內底呈尖底。石質堅硬,內壁光滑,外壁鑿有溝紋。口徑30釐米,高21釐米。 [4] 

四郎城古城歷史文化

四郎城名字由來
“四郎城”又叫“侍郎城”,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治、軍事、文化活動的重要範圍,也是北方文明與中原文明交匯融通的重鎮。由於地處烏桓遊牧故地,作為金王朝抗擊蒙古騎兵南下的重要城市,“四郎城”又被稱為“桓州城”。“桓州城”有舊城和新城之別,“四郎城”所處的位置,就在“古桓州城”的新城,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蒙元時期。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地百姓逐漸習慣於稱其為“四郎城”。這源於當地一個美麗的傳説:在北宋與遼國交戰過程中,北宋將領楊四郎被俘後,遼國肖太后把他招為駙馬,給他修建了城池,並以“楊四郎”命名,稱之為“四郎城”。 [3]  [6] 

四郎城古城研究價值

四郎城古城保存較好,是研究金代政治設施的重要資料。 [6] 

四郎城古城保護措施

四郎城古城遺址碑 四郎城古城遺址碑
2013年5月3日,四郎城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四郎城古城旅遊信息

四郎城古城地理信息

四郎城古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敦達浩特北2千米處。

四郎城古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政府開車前往四郎城古城,路程約7.2千米,用時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