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

鎖定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 [5]  佔地面積0.3公頃,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 [9]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建築, [2]  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 [9]  倉庫為地上五層,無地下室,片筏基礎,上部主要為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體系, [4]  具有銀行倉庫所具備的堅固耐用軍事屬性。 [6]  淞滬會戰期間,四行倉庫保衞戰鼓舞了抗戰士氣,四行倉庫遂成為抗戰遺址,具有重大歷史價值。 [4] 
2019年10月16日,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
地理位置
上海市靜安區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 [5] 
所處時代
民國 [1] 
佔地面積
3000 m² [9]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編    號
8-0568-5-052 [1]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歷史沿革

大陸銀行倉庫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 [10]  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成。 [8]  北四行聯合倉庫由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共同出資, [3]  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計, [4]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開工建造, [3]  設計師為“通和洋行”。 [4]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北四行聯合倉庫建成,當時稱作“四行信託部上海分部倉庫”。 [8] 
位於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老照片 位於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老照片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後,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官兵在團副謝晉元的帶領下駐防北火車站。謝晉元率領524團1營400餘名士兵,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在四行倉庫英勇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 [3]  戰爭中四行倉庫西立面留下了數不清的彈孔和槍眼彈洞,南北立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7] 
淞滬會戰失敗後,日軍接管倉庫。 [7] 
抗戰結束之後,倉庫歸到軍方管理。 [7]  四行倉庫變為了一個普通倉庫。 [7] 
1952年,上海商業儲運便開始管理、運營四行倉庫。在此期間,四行倉庫功能僅作為普通倉儲之用,中央通廊被層層封堵。 [7] 
20世紀70年代,為了加建第六層,拆掉了原女兒牆,使得四行倉庫難以辨認。 [7] 
改革開放後,倉庫逐漸民用化,變成了一個批發市場。 [7] 
1993年,四行倉庫老員工開始自發集資籌建陳列室。 [7] 
1995年8月,倉庫7樓“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抗日事蹟陳列室”在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之際(1995年)對外開放。陳列室在天台上臨時搭建的40平方米四面無窗的彩鋼板小屋內,每週五開放兩個半小時。雖然展品有限,空間有限,開放時間有限,但員工自發的籌建舉措讓四行倉庫開始從一座簡單的倉儲建築向民族抗戰歷史的記錄者轉型。 [7] 
1996年,在天台的陳列室西側加建保齡球館,加建部分完全是四周無開窗的違規棚屋。除東部角落外,四行倉庫七層完全被覆蓋,原始建築風貌已不復存在。 [7] 
2002年,七層的陳列室被擴建至120平方米,彩鋼板小屋被隔成內外兩間,增設一個門廳,入口設謝晉元將軍銅像,陳列室內佈置歷史資料和沙盤。 [7] 
2003年,百聯集團河岸公司成立後,四行倉庫併入其中。 [7] 
2005—2008年,蘇州河創意產業區正式掛牌,四行倉庫逐步由倉儲向商業辦公轉型。 [7] 
2008年,上海工業品批發市場遷入四行倉庫,1—3層為文具市場,4—7層為辦公區。 [7] 
2014年的上工批文化禮品市場 2014年的上工批文化禮品市場 [7]
2010年,四行倉庫的文物勘察工作啓動,這項工作持續了5年。 [7] 
2014年4月,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四行倉庫原址設立抗戰紀念地。 [2] 
2014年7月,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四行倉庫保護利用及部分復原抗戰遺址設計。 [4] 
2014年10月四行倉庫西牆情況 2014年10月四行倉庫西牆情況 [7]
2015年,上海市政府對四行倉庫進行了修繕,拆除頂層7樓,恢復原樣, [2]  [6]  並在四行倉庫西部1—3層闢建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倉庫西立面抗戰紀念牆按“修舊如舊”保留了原來的樣子,牆上的8個炮彈孔、430個大小槍彈孔,全部按照原來面貌及實際位置還原。紀念館內以浮雕、雕塑、塑膠人、油畫等形式,再現當年戰鬥場景,還原謝晉元和“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戰鬥史實。 [6] 
2015年8月13日,在淞滬會戰78週年紀念日之際,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 [3]  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上海系列紀念活動的主會場。 [4] 
2015年8月,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3]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建築特點

四行倉庫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建築, [2]  倉庫為地上五層,無地下室,片筏基礎,上部主要為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體系, [4]  具有銀行倉庫所具備的堅固耐用軍事屬性。 [6]  建築內部室內直接暴露原有樓板結構,並保留原倉庫庫位文字標記等歷史信息。 [4]  四行倉庫在當時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東南兩面僅一水之隔的是英、法、美、意等國家公共租界。 [6] 
歷史圖紙中的租界分界線示意圖 歷史圖紙中的租界分界線示意圖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主要建築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位於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西部, [4]  按照真實生,藝術性、科學性的原則設計,一、二層為永久展館,三層為臨時展館和辦公用房,陳列布展上除了常規的文守字記錄外,還有大量沙盤模型、微縮景箱、油麪雕塑來展示戰鬥情節。除了觀感真實外,在樓梯間內還結合戰士行軍的聲效來增強帶入感,給觀眾以全新體驗與感受。 [7]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功能流線及周邊環境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功能流線及周邊環境
創新創業園區
除紀念館外的其餘空間已改造成為創新創業園區,在此工作的員工需要從東面的入口進入辦公區域,展覽流線與工作流線完全分開。為保證辦公空間的採光,北面的高窗窗台被調低,室內直接暴露原有的無樑樓蓋體系,內部辦公環境開放共享的設施,公共區域沒有共享廚房、自助打印機、公共休閉空間以及共享教室、討論間等。每一層由於入住的公司品牌不同,裝修風格的差異在所難免,但整體趨向科技,現代化的簡約風格。 [7]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歷史文化

四行倉庫保衞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中國軍隊在蔣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動發動了反擊日寇的淞滬戰役。 [5] 
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12日開始,傷亡巨大的中國軍隊逐漸採取守勢,到11月4日退至蘇州河南岸防守。隨着日軍在杭州灣登陸,至11月12日,上海地區全部為日軍佔領。 [5] 
第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像 第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像
撤退前,蔣介石希望第88師死守閘北。但師長孫元良認為孤守閘北、任敵軍屠殺,不值得,也不光榮,僅令第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該團第1營留守四行倉庫。 [5] 
在四行倉庫的東面、南面,便是英美租界。蔣介石希望這支部隊彰顯中國的抵抗決心,以爭取外國支持。
當時,謝晉元手下僅有452人,為壯聲勢,他對外號稱有800人,這便是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由來。日軍在戰車、炮火的配合下,輪番進攻四行倉庫,謝晉元率部搏命抵抗,4天寸土未失。 [5] 
中國軍人完成了最後的榮譽之戰。其後,謝晉元部得到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淞滬會戰落下帷幕。 [5]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所獲榮譽

1984年9月3日,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評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 [7] 
1994年,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7] 
2015年8月13日,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入選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名錄”,作為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落成開放。 [7] 
2017年,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 [7]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保護措施

2014年,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7] 
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文保碑 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文保碑
2019年10月16日,四行倉庫抗戰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旅遊信息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地理位置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蘇州河北岸。 [4] 

四行倉庫抗戰舊址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在上海市內乘坐地鐵8號線,在曲阜路站(2出口)下車,步行33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