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

鎖定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華西校區建築羣初建於20世紀初,由原華西協合大學聘請外國建築設計師設計;四川大學辦公大樓修始建於1951年。 [2-3]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包括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和華西校區建築羣。其中華西校區建築羣由華西校區辦公樓(懷德堂)、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華西校區第四教學樓(赫斐院)、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原華西協和大學教育學院)、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華西校區鐘樓(柯里斯紀念樓)組成。華西校區建築羣屬磚木式結構,外觀呈現中國古典建築特徵,內部設計採用西式建築元素,詮釋了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研究中外建築史特別是西南地區建築史的鮮活典範。 [1] 
2013年5月3日,四川大學早期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所處時代
1913~1954年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890-5-28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基督教差會聯合開辦一所全新大學——華西協合大學。
民國元年(1912年),華西協合大學創辦者在加拿大、美國和英國等國專門舉辦了一次設計競賽,英國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FredRowntree)以綜合中西方建築工藝元素的方案被選中。 [3] 
民國四年(1915年),懷德堂由美國紐約羅恩甫氏為紀念白槐氏而捐建動工;合德堂由加拿大(英美)美道會為紀念最早到中國西南地區傳教的赫斐氏開建。
民國八年(1919年),懷德堂建成。
民國九年(1920年),萬德門由國浸禮會萬德門夫婦捐建;合德堂建成。
民國十三年(1924年),嘉德堂竣工。
民國十四年(1925年),鐘樓由美國醫生亞克門•柯里斯所捐建動工。
民國十五年(1926年),鐘樓、懋德堂竣工。
民國十七年(1928年),英國嘉弟伯氏捐建教育學院教學樓東端。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化學樓動工。
民國三十年(1941年),化學樓建成。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劉文輝捐建教育學院教學樓西端。 [2] 
1951年,成都工學院第一教學樓開始修建。
1954年,成都工學院成立典禮前第一教學基本落成。
2018年,榮杜易的後人把當初學校的設計圖捐贈給了四川大學。 [3]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建築格局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包括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和華西校區建築羣。其中華西校區建築羣由華西校區辦公樓(懷德堂)、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華西校區第四教學樓(赫斐院)、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原華西協和大學教育學院)、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華西校區鐘樓(柯里斯紀念樓)組成。華西校區建築羣初建於20世紀初,由原華西協合大學聘請外國建築設計師設計,採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建設。 [1]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建築特點

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及其建築,由英國設計師弗雷德•榮杜易(Fred Rowntree,1860年出生於英國的斯卡布羅)規劃設計。榮杜易對整個華西壩進行了整體規劃,為華西協台大學後期建設提供了框架。榮杜易在倫敦正式設計前考察了北京故宮、四川民居和日本建築,建築外觀上着力突出中國特色的青磚黑瓦,間以大紅柱、大紅封檐板及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頂,在屋脊、飛檐上點綴以遠古神獸、龍鳳、怪鳥,檐下以斗拱為裝飾,給人以神秘古樸的東方美感;內部則採用純西式結構。在修建過程中,大部分建築材料都取自當地,例如在成都三瓦窯一帶定製的磚瓦,來自四川西部高山的木材,從岷江上游河岸採集的石灰石等。建築用的鐵釘和玻璃等,主要是從漢口和上海甚至是國外購買而來。嘉德堂、懋德堂、蘇道璞紀念堂、赫斐院、教育學院、萬德門明堂學社等,也皆為外籍設計師所設計,採用中西合壁磚木結構,外觀融合中式古典韻味和西式建築特徵。 [2]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主要建築

  • 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
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位於四川大學的望江校區,總建築面積近15000平方米,造價為160萬元,最初準備建成一棟9層的高大建築,由於朝鮮戰爭爆發,加之國家經濟較為困難,最後只修成了今天的中部6層、左右4層的建築。大樓採用了縱橫三段西方古典主義構圖,外觀運用中國傳統建築重檐歇山式屋頂、中國古代吉祥圖案以及中國傳統的紅色樑柱等中國古典元素。此建築造型渾厚凝重,是“中國固有式建築”風格在共和國時代的延續和發展。1999年,學校在保持該樓原貌的情況下,對大樓進行了徹底地加固和維修。 [2]  [3] 
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 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
  • 華西校區辦公樓(懷德堂)
華西校區辦公樓(懷德堂)是其中最古老建築,該樓為磚木結構,外觀表現出中國古典建築的特徵,系由美國紐約羅恩甫氏為紀念白槐氏而捐建。該樓建成後設有校行政事務辦公室、禮堂、文科教室和照相部等,二樓上的大講演室還是星期日禮拜、聚會之所。懷德堂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辦公樓。 [2] 
  • 華西校區鐘樓
華西校區鐘樓,系美國醫生亞克門•柯里斯所捐建。其建築形式採納中國傳統建築的歇山式屋頂(20世紀50年代改為十字脊歇山頂),樓內大鐘為美國梅尼利制鐘公司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專門鑄造,早期由人工敲打,後改為電力,是今成都市現存唯一的機械式鐘樓。 [2] 
華西校區鐘樓 華西校區鐘樓
  • 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
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為原華西協和大學生物樓,由美國夏威夷嘉熱爾頓兄弟捐建,建成後為生物化學系、化學系、生物系、生理系教室,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 [2] 
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 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嘉德堂)
  • 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
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為原華西大學蘇道璞紀念堂,又名化學樓,由華西大學、內遷來蓉的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資興建。為紀念已故的來華英國化學家蘇道璞博士(StubbsCM.),命名為蘇道璞紀念堂。當時四校約定該樓由各校化學系及金陵大學的化工系合用,戰後歸華西大學所有,此樓沿用至今,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 [2] 
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 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
  • 華西校區第四教學(合德堂)
華西校區第四教學(合德堂),由加拿大(英美)美道會為紀念最早到中國西南地區傳教的赫斐氏所建,故又稱赫斐院。建成時為物理系、數學系、農學院、宗教系教室,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四教學樓。 [2] 
華西校區第四教學(合德堂) 華西校區第四教學(合德堂)
  • 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原華西協和大學教育學院)
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1928年竣工,為原華西協和大學教育學院。英國嘉弟伯氏捐建該樓東端,為教育學院教學樓;1948年劉文輝捐建該樓西端。該樓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 [2] 
  • 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
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又名萬德門和明德學舍,由國浸禮會萬德門夫婦捐建。建成時處於華西大學西部,即今人民南路上。由於人民南路工程的需要,1960年萬德門被拆除,搬遷至現在的位置。一磚一瓦,均按原貌重建。由於遷建處地面有限,原萬德門背後的側樓去掉了,樓頂上的一座二層亭樓也除去。該樓建成後即為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早年華西師範學校亦設於此。該樓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 [2] 
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 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萬德堂)
  • 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
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為原華西協和大學圖書館及博物館,系美國賴孟德氏為紀念其子捐建,該樓共二層,建成後即為圖書館及博物館,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醫學博物館。 [2] 
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 華西校區老圖書館(懋德堂)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文物價值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華西校區建築羣屬磚木式結構,外觀呈現中國古典建築特徵,內部設計採用西式建築元素,詮釋了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研究中外建築史特別是西南地區建築史的鮮活典範。 [1]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四川大學早期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旅遊信息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地理位置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四川大學辦公大樓(明德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南一段24號。 [5]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華西校區建築羣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7號。 [5]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交通信息

  • 望江校區
成都市內公交6路、19路、35路、335路、12路、27路、34路、49路、55路、62路、67路、72路、76路、77路、92路等均經過。 [5] 
  • 華西校區
成都市內公交6路、19路、35路、335路、12路、27路、34路、49路、55路、62路、67路、72路、76路、77路、92路等均經過。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