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周研究之批判

鎖定
《商周研究之批判》是2008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奇逸。
中文名
商周研究之批判
作    者
黃奇逸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2月
頁    數
1034 頁
定    價
80 元
ISBN
9787807522515
副標題
中國古文字的產生與發展

商周研究之批判內容簡介

《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國古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是狹義的《歷史的荒原》。書從中國文字發展的動態歷史模式上來細審了甲、金文(短銘祭名金文),發現它們不是四堂及現行學術界所認為的商王(殷商君主應是用帝號,而不是用王號)活動的占卜辭,而應是古人祭祀前的一些日子裏,為備辦祭祀,卜問神意所得的祭祀時間、祭品祭程備忘錄,也就是古籍中説的祭祀前的“卜牲與日”。殷墟小屯絕不是殷之國都,而是祭場與墳場。而整個現行甲骨學體系應是建立在約定的假相上的。那麼這假相的體系又為何那麼迷人呢?這應是甲文現行體系的許多文字的字形考釋還是有其正確地方的。錯就錯在他們無歷史動態感的把每個文字的字義,以《説文》作準作基礎,死硬地沿時間無限上推,卻不知道中國遠古文字是專為古人祭祀備忘而發明的。周公才艱難地改造它用作日常事務。這種文字的日常事務能力沿西周歷史發展而繼續擴大。加之史籀,尤其是孔子、子夏的強力推動有重大貢獻。中國遠古就已有伏犧、倉頡。甲金(短銘祭祀金文)文字.但卻存在一個“歷史日常事務記載的黑洞”,原因就在——它們都是祭祀備忘文字而非日常事務文字。
[1] 

商周研究之批判作者簡介

黃奇逸,1950年7月生子四川井研縣,1980年碩士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徐中舒先生處,現供職於本系。黃某質簡寒,奸清談,枯腸荒肚也能敬陪大羹玄酒早下肚皮的朋友,畢露着鋒穎,興味濃快地侃到月半三更天。黃某發有一定學術影響的論文多篇:《古國族名前“有”字新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