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河店嫗傳

鎖定
《唐河店嫗傳》是宋代文學家王禹偁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分兩部分,前兩個自然段記敍唐河店嫗機智殺敵的事蹟,敍事簡明平易,然而卻生動傳神;第三到六自然段是議論,作者指斥執政者邊防政策的失誤,正面提出自己重邊兵的意見,其議論詳明懇切。文章雖分兩部分,但前後關合緊密,渾然一體。中間用一個感嘆詞“噫”,承上啓下,既銜接自然,又情意深長。
作品名稱
唐河店嫗傳
作    者
王禹偁
創作年代
宋代
出    處
小畜集
作品體裁
散文

唐河店嫗傳作品原文

唐河店嫗傳1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2,因河為名3。平時虜至店飲食遊息4,不以為怪。兵興以來5,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懼。
端拱中6,有嫗獨止店上7。會一虜至,繫馬於門,持弓矢坐定,呵嫗汲水。嫗持綆缶趨井8,懸而復止,因胡語呼虜為王9,且告虜曰:“綆短,不能及也。嫗老力憊10,王可自取之。”虜因系綆弓杪11,俯而汲焉。嫗自後推虜墮井,跨馬詣郡。馬之介甲具焉12,鞍之後復懸一彘首13。常山民吏觀而壯之。噫!國之備塞14,多用邊兵,蓋有以也15;以其習戰鬥而不畏懦矣。一嫗尚爾16,其人可知也。
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靜塞”17,在雄州曰“驍捷”18,在常山曰“廳子”。是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19,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進者20。頃年胡馬南下21,不過上谷者久之,以“靜塞”騎兵之勇也。會邊將取“靜塞”馬分錄帳下以自衞22,故上谷不守。
今“驍捷”“廳子”之號尚存而兵不甚眾,雖加召募,邊人不應,何也?蓋選歸上都23,離失鄉土敵也;又月給微薄24,或不能充25;所賜介冑鞍馬,皆脆弱贏瘠26,不足御胡;其堅利壯健者,悉為上軍所取27;及其赴敵,則此輩身先28,宜其不樂為也。
誠能定其軍29,使有鄉土之戀;厚其給,使得衣食之足;復賜以堅甲健馬,則何敵不破!如是得邊兵一萬,可敵客軍五萬矣30。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
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貽於有位者雲31 [3] 

唐河店嫗傳註釋譯文

唐河店嫗傳詞句註釋

  1. 唐河店:唐河,在河北省西部,源出山西省恆山,曲折東流,注入白洋淀。宋王朝為了防禦遼兵的侵擾,把河北中部一些河道疏浚溝通,築堤儲水,屯兵巡警,唐河是其中一條重要防線。唐河店是這條防線附近的一刊、集鎮,是遼兵經常出沒騷擾的地方。嫗:老婦人。
  2. 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境內有井陘等關,是北宋軍事重地。
  3. 因河為名:就以河為名。
  4. 虜:古代對敵人表示輕蔑之稱,這裏指遼的士兵。
  5. 兵興以來:指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兩次興兵反擊遼軍以來。
  6. 端拱: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988年~989年)。
  7. 獨止店上:單身留住在唐河店內。
  8. 綆(gěng):汲水用的繩子。缶(fǒu):瓦罐。趨:快走。
  9. 因胡語:使用胡人的語言。胡,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此處指遼人。
  10. 憊:疲乏無力。
  11. 因:於是。杪:末梢
  12. 介甲:皮革做的護身戰衣。
  13. 彘首:豬頭。這裏借指敵人的首級。
  14. 塞:邊界險要之處。
  15. 有以:有原因,有道理。
  16. 爾:如此。
  17. 上谷:古代郡名,即宋之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是北宋初同遼激戰的地方。靜塞:北宋易州地方軍隊的名稱。下面的“驍捷”“廳子”,也都是地方軍隊的名稱。
  18. 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縣,是北宋軍事重鎮。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曾於此第二次反擊遼軍。
  19. 父母轡馬:父母幫助兒子上鞍轡。轡,駕馭牲口的繮繩,這裏用作動詞。
  20. 甲冑:盔甲,在這裏用作動詞。胄,古代作戰時戴的帽子。
  21. 頃年:近年。胡馬:胡人的軍馬。
  22. “靜塞”馬:即“靜塞”騎兵。
  23. 上都:京城。
  24. 月給:每月的供給,即兵餉。
  25. 充:充足,指滿足需要。
  26. 羸(léi)瘠:瘦弱。
  27. 上軍:宋初從各州選拔驍勇的軍士補充京城的禁衞軍,這些新整編的禁衞軍稱“上軍”。
  28. 此輩:指“驍捷”“廳子”中挑剩下來的羸弱兵馬。
  29. 誠:如果。
  30. 客軍:指從別處調來的軍隊。
  31. 貽:贈給。雲:語助詞。 [2]  [6] 

唐河店嫗傳白話譯文

唐河店離南邊的常山郡有七里遠,以河的名為店名。平時遼國的兵士到店裏吃飯休息,沒人感到奇怪。自從戰爭爆發以來,邊防才變得嚴緊,但是也並不害怕遼兵。
端拱年間,有個老婦人隻身留在店裏。正碰上有一個遼兵來了,他把馬系在門前,拿着弓箭坐下,大聲叫喊老婦人給他打水。老婦人拿着井繩和瓦罐去井邊,剛把井繩放下去又停住了,因為遼話稱虜為“王”,她就對遼兵説:“井繩短,打不到水。我年紀大力氣不夠,請王自己打水吧。”遼兵就把井繩系在弓的一頭,俯下身子向井裏打水。老婦人於是從背後把遼兵推落井中,騎上遼兵的馬跑到郡城報告官府。馬的身上鎧甲齊備,馬鞍後面還懸掛着一個豬頭。常山郡的吏民看到了都認為她勇敢。
唉,國家防守邊塞要地,大量使用邊地的士兵,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習慣作戰而且不懼怕不懦弱啊!一個老婦人尚且能如此,那些邊地的士兵就更不難想象了。近年來對邊地要塞那些勇猛的戰士,在上谷稱為“靜塞”,在雄州稱為“驍捷”,在常山被謂“廳子”,這些都是習慣作戰而且不懼怕不懦弱的人啊!聽到外敵入侵,有的父母準備戰馬,有的妻兒整理武器,甚至還有不披掛鎧甲就去迎敵的。近年來北方胡人來侵襲,很久都打不過上谷,就是因為“靜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邊的將領把“靜塞”的士兵都調到自己的軍營來保護自己,所以上谷沒有把守住。
現在“驍捷”、“廳子”的名號還在,但是兵馬不多,即使招募士兵,邊地的人也不響應,這是為什麼呢?都是因為被選中的都要歸屬上都,離開了家鄉故里的緣故啊。而且每月的軍餉微薄,有的甚至不能餬口;發給他們的鎧甲裝備很脆弱,戰馬也瘦弱,不能夠抵擋胡人;而那些堅固的鎧甲裝備和強健的戰馬都被更上一級的部隊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時候,卻是這些人衝鋒在前,當然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了。
如果能穩定那些軍隊,使那些士兵對自己的故里有眷戀的感情;增加他們的軍需給養,使他們在吃飯穿衣上富足;再給他們配上堅固的鎧甲和強健的戰馬,那麼什麼樣的敵人打不敗?如果真能如此,只要選一萬邊地的士兵,就可以抵擋外敵五萬啊!治理國家的人,不在這方面用心,我看不出他們的忠心啊!
因此通過一個老婦人的英勇事蹟,總體記錄邊境戰事,贈給在位當權的人。 [5] 

唐河店嫗傳創作背景

五代以來,北方契丹族(遼)漸漸崛起,並常有南下之望,漢與契丹之間長期和睦相處的局面漸被打破了。北宋王朝統一南中國後,為了解除契丹人的威脅,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曾兩次興兵伐遼,企圖收復五代時被遼國佔領的北方大片土地,但兩次均告失敗,唐河一帶因而成為北方邊防的前線。
探討失敗的原因,謀畫進擊的策略,是當時朝野十分關注的問題。在此形勢下,北宋朝廷重臣多畏敵如虎,紛紛向太宗上疏,主張“屈己”求和;宮居右正言的王禹偁則於端拱二年(989)獻《御戎十策》,力主“外任其人而內修其德”,充分準備,俟機再戰,並建議太宗“下詔感勵邊人,使知取燕薊舊疆,非貪其土地”。這篇文章就是緣此而發的,約作於端拱二年或淳化初年(989年左右)。 [3]  [4] 

唐河店嫗傳作品鑑賞

唐河店嫗傳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議論文,是“貽於有位者”的一篇策論。在具體論證上,作品採取歸納推理的方法。它的邏輯結構是這樣安排的:突出一個重要的字眼——“勇”,先寫老嫗之勇,以老嫗之勇推及整個邊民之勇,接着便從正反兩方面來展示嘉其勇和削其勇所帶來的不同後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全文論點:重視邊民之勇,此乃克敵制勝的法寶。作者在篇末結語中説:“故因一嫗之勇,總錄邊事”。實際上道出他安排這一邏輯結構的匠心。
這種邏輯結構促成了文章典型概括的成功,這是文章足可稱道的地方。開章是一段敍述,説從前漢遼相安無事時,唐河店之地常有遼人進出,邊民並不以為怪。雙方交兵後,邊民提高了警惕,“然亦未甚懼”,由此引出下文。文章沒有去鋪寫邊民如何勇敢,而是去寫一個人、一件事。作者選擇的是一個老嫗。這老嫗膽量過人,從一個“獨”字就可看出,虜兵常出入此店,而她能安然獨居此地,自然不是膽小之輩。緊接着,文章敍述一件小事:有一日,一個虜兵來到此處,耀武揚威,端坐店中,呵斥老嫗給他送水。老嫗到井邊吊水,佯稱自己提不動,請虜兵自取,乘機將其推入井中,最後割其首級,跨馬奔州府報告。特別寫出的是她的馬上甲冑俱齊,馬鞍後面還掛着一個豬頭(實是敵人首級,此稱“彘首”,有鄙視意)。一個老婦人,便如此機智英勇,故“常山吏民觀而壯之”。作者由此感嘆道:“一嫗尚爾,其人可知也。”老嫗尚且有此壯舉,何況那千萬個比老嫗年輕強壯的邊民。詳寫老嫗之勇,而對邊民之勇則加以概括敍述,即躍然呈現,相得益彰。讀者可以感受到像《續資治通鑑》所記載的“邊民之驍勇者,競團結以禦敵,或夜入城壘,斬取首級來歸”的動人情景。作者嫺熟地運用了典型概括的方法,以一件事來概括一個人的典型特徵,又以一個人的典型特徵來概括整個邊民的精神狀態。不於大處着筆,而從細微處着眼,借一勺水而興洪波,藉一片葉以知春秋,從一個人的心理中探討出千萬個人的心理。
文章論證的方法、節奏甚有可取之處:時而敍述,時而議論,時而鋪陳,時而簡説,事理相交,詳略互補。結構上環環扣緊,漸入漸深,首尾相聯,一氣貫通,形成一個極為嚴密的整體。而且能前有所伏,後有所應。前有所指,後有所陳,往復回還,語斷勢連。如文章首敍老嫗之勇,而自然得出“其人(邊郡騎兵的整體)可知”的結論。文章由此進入其核心部分:論抗遼戰爭的成敗根由,從正反兩方面説明邊民之勇在迎擊敵寇中的重要性,進而指出如何對待邊民問題的嚴峻性。
作者以具體的歷史事實為依據,説明“在位者”若能重視這種地方武裝,助其力,嘉其勇,邊疆就能巋然不動;若像邊將李繼隆那樣削弱邊民力量以保全自己,則邊民有勇也不會戰,戰爭必告失敗。最後層層逼進,指出削弱邊民之勇不僅是李繼隆一人,如今朝廷所為正是步其後塵,對整個邊兵薄其給,輕其力,散其勢,使強壯者不足以禦敵,贏弱者不足以保身。邊民勇氣不復,國家安全也就不復存在。於是水到渠成地向“有位者”獻策:謀人之國者,要在重視邊民之勇處用心。讀者於此可感到強勁的邏輯力量。
王禹偁為人耿介正直,敢於直面規諷。他多次被貶,大都因好直言而坐罪。文章非常明顯地體現了他的性格特點,文中毫不隱諱地批評“有位者”,並把矛頭直接指向朝廷:“謀人之國者,不於此而留心,吾未見其忠也。”語鋒犀利,誠為可貴。這就使文章形成一個特點:説理懇切,語勢酣暢。此決非胸無磊落之氣者所能為,是一種忠毅人格力量的體現。 [3] 

唐河店嫗傳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遼寧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王充閭:作者懷着深厚的感情,以生動的筆墨、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位沉着鎮靜,聰明果敢的老年婦女形象,讀後令人感發奮起,精神為之一振。(《中國好文章·你不能錯過的文言文下》) [2] 

唐河店嫗傳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鉅野(今山東鉅野)人。家世業農。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歷長洲知縣、右拾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遇事敢言,屢被貶謫。有《小畜集》等。詞存一首,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1] 
參考資料
  • 1.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唐宋詞.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144
  • 2.    王充閭選評;畢寶魁註釋.中國好文章 你不能錯過的文言文 下.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01:297
  • 3.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1116-1117
  • 4.    黃嶽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 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01:922
  • 5.    徐豐編著.高考小題撈分 語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05:98
  • 6.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等選注.歷代名篇選讀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