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克威

鎖定
唐克威(1913年6月7日~1943年1月27日),原名徐德乾,字建明。男,湖北棗陽人。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唐克威成為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黨團重要負責人之一。1937年5月,帶領北平、天津、濟南學生1800多人到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後,分配到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1938年6月,來到華北抗日戰場,在艱難的環境中,發動羣眾,多次粉碎日軍“掃蕩”,鞏固並發展根據地,被譽為“開荒”幹部。1943年1月27日,率部在水東地區的常營村遭日軍包圍,在突圍失利的情況下舉槍自戕。 [1]  [4] 
中文名
唐克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棗陽
出生日期
1913年6月7日
逝世日期
1943年1月27日
畢業院校
北平大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職    業
軍人

唐克威人物生平

唐克威1913年生於湖北省棗陽縣(今棗陽市)。 [2]  1927年3月中旬,唐克威在棗陽縣立常春堂小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夏,唐克威考入北平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後改為法商學院)。1935年10月,唐克威經王大筠、裴孟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4]  1935年在北平曾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學生運動,任學院學生會主席、北平學聯秘書長。曾被捕入獄,後經黨組織和同學營救獲釋。“一二·九”運動中,北平各大中學學生在唐克威等學聯負責人的率領下,從四面八方奔向新華門,向北平國民黨負責人何應欽請願,軍警關閉了新華門,並且在門前架起了機槍。唐克威率領隊伍走向王府井大街南口時,遭到大批武裝軍警的攔截,軍警揮舞着大刀、皮鞭和高壓水龍頭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搏鬥到傍晚,唐克威等學生領袖清點了一下,有100多名學生受傷,30多人被捕,之後分頭組織學生返回學校。當天夜裏,在北平市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唐克威等學生領袖分別到各大中學學校領導全市學生總罷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 [4-5]  1937年仲冬時節,他帶領北平、天津、濟南學生1800多人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唐克威先到中央黨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
1938年9月,在他積極要求到敵後工作的請求下,來到華北前線,先後任冀南區黨委黨校校長,中共豫北特委宣傳部長,中共冀魯豫二地委書記五地委副書記、八地委書記等職。
在冀魯豫邊區工作4年,唐克威堅定的革命信念、堅韌的革命精神、密切聯繫羣眾的工作作風、善於克服困難打開工作新局面的聰明才幹和自我犧牲精神,深受組織和羣眾稱讚。
1942年12月,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撤銷,地委機關也撤銷,1942年12月,冀魯豫區黨委調唐克威任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當時軍分區機關是空架子主要由獨立團來支撐全局的抗日局面。唐克威率領數十名黨政軍幹部,跋涉數百里,穿過敵佔區,通過敵人控制的隴海鐵路,1943年1月7日由魯西南到達杞北地區,和前來迎接他們的水東地區黨政軍負責同志會合。 [5] 
1943年1月9日,水東地委在水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杞南谷熟崗召開擴大會議。擴大會議結束後,根據會議決定,地委、軍分區和獨立團的領導為避開敵人的“掃蕩”,分散活動。團參謀長陳子植和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馬乙鳴率一部到杞北活動;團政治處主任苗丕一和副政治委員韓明率一部到杞(縣)、通(許)邊一帶活動;地委書記、政治委員唐克威和團長林耀斌,地委民運部長張劍石率地、團機關和一個連的部隊留杞南活動。由於地委機關和團部隨軍轉移,怕暴露目標,出發較晚。
1943年1月27日凌晨,唐克威率部到達杞縣東南邊緣的常營村,隨即接到偵察員發現敵情的消息,太康縣大隊大隊長宋秀啓也送來了“日本兵要路過常營到太康”的情報。唐、林當即商定,先讓地委民運部長張劍石率機關一部化裝出村,然後組織戰鬥。 [5]  唐克威顧不得吃飯,立即與林耀斌團長佈置轉移工作,並親自來到村西寨牆上的四連阻擊陣地檢查迎戰情況。這時,村西遠處的土路上升起一團翻滾的塵土,日軍的一輛武裝偵察汽車發瘋似的向常營村衝來,轉眼間便到了村西寨門前。獨立團四連發現敵情便立即開槍,集中火力,片刻便將七八個日軍消滅了。激烈的槍聲傳向遠方,400多名日軍分乘20餘輛汽車分兩路向常營村撲來。張劍石等人出村後,日寇20多輛汽車已經包圍了常營,為縮小目標,唐克威立即決定分路突圍。唐克威率團、地直機關出常營東門,向東南方向突圍,林耀斌率部分人員向東北方向突圍。因唐克威腿有傷,腳氣病又很嚴重,行動不便,只得騎馬指揮,又因他穿的是八路軍的黃軍衣,行動時目標很大,敵人尾追不捨。唐克威順小温河一直向東南衝去,戰鬥中又與警衞員張清樂失散,衝到楊莊前一個橋頭西二三百米處,被敵人團團包圍,在敵人“捉活的”一片嘶叫聲中,他躍馬過河,想衝出敵羣,不幸掉下馬來。這時他一邊還擊敵人掩護戰友撤退,一邊毀掉文件。當打到只剩最後一粒子彈時,他寧死不當俘虜,開槍自戕,英勇地為國捐軀,年僅30歲。 [3] 
1944年8月,中共有關部門曾將水東地區杞縣北部和民權、開封、蘭考、睢縣、寧陵等縣的部分地區劃立為“克威縣”,以示紀念。唐克威烈士犧牲後,最初埋葬在太康縣北部鐵底河畔。1987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2週年之際,他的遺骸被遷入新的烈士陵園。 [2]  在棗陽市烈士陵園,存有趙紫陽、楊得志為唐克威烈士的題詞。 [6] 

唐克威擔任職務

1938年9月,唐克威任中共冀南區黨委黨校校長。1939年,任冀魯豫邊區中共豫北特委宣傳部部長兼邊區八路軍辦事處主任。1942年夏,唐克威到新區——冀魯豫第五地委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同年秋天,唐克威被派到新開闢的冀魯豫第八軍分區,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2年12月任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