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哀毀骨立

鎖定
哀毀骨立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韋彪傳》。 [1] 
哀毀骨立的意思是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複句式;在句中作主語、分句。 [1] 
中文名
哀毀骨立
拼    音
āi huǐ gǔ lì [1] 
近義詞
無腸可斷哀毀瘠立 [1] 
反義詞
笑逐顏開哀而不傷 [1] 
出    處
《後漢書·韋彪傳》 [1] 
用    法
在句中作主語、分句 [1] 
注音字母
ㄞ ㄏㄨㄟˇ ㄍㄨˇ ㄌㄧˋ [1] 

哀毀骨立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1]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哀毀骨立”。 [1] 

哀毀骨立成語典故

南北朝時期,王戎、和嶠幾乎是同時遭到亡父喪母的不幸之事,兩個人當時也都是以孝敬父母文明鄉里,遭父母之喪,這對王戎、和嶠來説都是很哀傷的事。但兩個人的表現卻大不相同。
王戎早慧,七歲的時候就能通過觀察推理,識別路邊的李子是甜是苦,這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説,確實很不簡單。但他性情超常,時常做出在一般人眼裏看來是怪誕的言行,表現出他率真自然的本性。王戎雖然遭到喪父喪母的不幸,但他並沒有舉行隆重的喪扎,每天照常喝酒吃肉,並用吃雞後留下雞骨頭支牀。和嶠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他嚴格根據喪禮的要求置辦喪禮,每天哀哭不止,讓人很同情。有一天,晉武帝對劉仲雄説:“最近王戎、和嶠兩家都遇到喪事,你去弔唁和慰問他們了嗎?我聽説和嶠每天哀哭已經超過了禮制的規定,他的身體能否挺得住,這真叫人擔心和憂慮啊。”劉仲雄對晉武帝説:“我到他們兩家去弔唁和慰問過多次,但我看到雖然和嶠很講究喪禮有關的禮節,幾乎每天哀哭,但他仍然容光煥發,身體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損傷。而王戎成雖然連最基本的祭禮都不準備,也很少聽到他的衰哭聲,但他自遭喪以來,因為內心哀傷過度,已經瘦得剩下幾根骨頭了。我認為和嶠哀哭備禮的孝行是做給活人看的,而王戎卻是做給已經死去的人看的。陛下為和嶠不必擔心,應該擔心和憂慮的恰恰是王戎啊。” [3] 

哀毀骨立成語寓意

故事中,孝子王戎因喪親悲哀,缺乏足夠的營養支持,弄得骨瘦如柴,昏昏然命懸一線,幾近毀命。之後,需經多年調養生息方得好轉。故事告訴我們,孝,乃為人之根本,雙親逝,理當盡忠孝之禮,但是,不應提倡封建式的守孝陋習,損害健康。 [2-3] 

哀毀骨立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複句式,在句中作主語、分句;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在現代漢語中用來形容因居親喪過於悲傷哀痛,以致身形瘦損。 [1] 
成語示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骨立,極盡半子之誼。” [1] 
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母哀毀骨立,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閭黨姻婭,一時鹹以孝女稱,至今弗衰也。” [1] 
參考資料
  • 1.    哀毀骨立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子丹著.成語詩歌全集 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08:6
  • 3.    李傳印編著.世説新語經典故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