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穎南

(上海華僑商務總彙有限公司董事)

鎖定
周穎南(1929年— 2014年),祖籍福建莆田,生於仙遊縣。他畢業於仙遊師範學校(現併入莆田學院)。周穎南有“南洋一支筆”之稱,是新華文壇資深作家,出版過眾多書籍,著有《迎春夜話》《穎南選集》《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等。因其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文化,為新加坡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被中國國務院授予“海外華人形象大使”。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設有“周穎南文庫”。 [1] 
他是新加坡同樂飲食業集團、海洋紡織有限公司、武漢新民眾樂園董事長,上海華僑商務總彙有限公司董事,著名企業家,在商界碩果累累。
中文名
周穎男
國    籍
新加坡
民    族
漢族
籍    貫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
畢業院校
仙遊師範學校
代表作品
《周穎南文集》
《南國聲華》
《迎春夜話》
南國情思
性    別

周穎南著述

著述並發表了2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計有《周穎南文集》《南國聲華》《南國情思》《迎春夜話》《穎南選集》以及《葉聖陶、周穎南通信集》《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劉海粟、周穎南通信集》等十幾種文集問世,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闢有“周穎南文庫”加以收藏,他成為獲此殊榮的海外第一人;《20世紀中國散文英華》《20世紀旅外華人散文百家》《世界遊記精選》《20世紀中國新詩詞典》等均選刊其作品。偶作書法,作品入選《20世紀國際現代書法篆刻家作品薈萃》並獲“世界特別榮譽獎藝術家”稱號。

周穎南職務

他本人不僅出任新加坡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還先後應聘為中國國立華僑大學董事、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學報基金會副理事長,南開大學台灣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揚州大學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顧問教授,河北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湖北函授大學名譽校長、名譽教授,煙台永康殘疾人大學名譽校長;以及俞平伯紀念館、千唐志齋博物館名譽館長,東方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社會福利教科文中心國畫研究會副會長、常務顧問,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名譽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中國詩經學會、丁玲研究會、蕭軍研究會顧問等。

周穎南人物經歷

周穎南,1929年7月生於中國福建仙遊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子溪先生早年僑居印尼,後回故鄉辦教育,在當地極有影響。周穎南在家鄉作過兩年小學教師,其間,因酷愛巴金作品,曾學習創作短篇小説並在報刊上發表。
1950年,為了生計,周穎南南渡印尼創業。先是給人幫工,作過管理員、簿記員等。1956年,與友人合作,在雅加達創辦了“同豐貿易公司”,專營歐美汽車零件,初步奠定了事業基礎。在勤奮工作之餘,他保持着文化人的傳統,堅持讀書寫作,筆耕不輟,在泗水《大公商報》、雅加達《新報》《新報半月刊》《生活報》《印華經濟》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評論、短篇小説、散文、詩歌等,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謳歌真善美,文字樸實清新,極具個人特色。為了在華人中普及文化知識,他一度在夜校擔當了義務教員,還參與僑團工作。
不久,他看準金融業的發展良機,説服朋友合作接辦“梭羅銀行”,並創辦了“慧星收音機裝配廠”,事業迅速發展起來。很快,銀行就在梭羅、泗水、瑪琅等地開設了分行。經商不忘為文,1963年,周穎南自告奮勇義務擔任新創刊的華文《火炬報》特約記者,並把它當作一項社會事業投入,採寫了大量新聞特寫和報告文學,在印華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70年,他舉家移居蓬勃發展之初的新加坡,先是出任國際紗廠副董事經理和聯州植物油提煉廠董事兼總經理。後與友人合作創辦海洋針織廠、染整廠及製衣廠,又向餐飲業進軍,開辦了第一家酒樓——湘園。如今,“海洋”經現代化改裝,發展成為海洋紡織有限公司,以出產高級布料為主。原本作為“副業”的酒樓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由一家發展為十六家聯鎖店,成為新加坡最大、東南亞聞名的“同樂飲食業集團”,出品包括中國各主要菜系,旁及素菜、日本菜,以及極負盛名的“東西合璧”改良菜餚等。
在經營餐飲業的實踐中,他創出了文化與商業結合的典範。這不僅僅體現在同樂集團的每家酒樓都有一個詩意的名稱,如“湘園”、“同樂”、“樓外樓”、“芳園”、“金玉滿堂”等,更在於他把中華飲食和中華文化、烹飪技術融為一體,併發揚光大。走進他的每家酒樓,撲面而來的都是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氛,獨出心裁的店面設計,點綴其間的中國名家字畫,琳琅滿目的美食佳餚等,融洽無間,珠聯璧合。為此,同樂集團贏得了亞洲餐飲業創意大獎。他們還先後邀請北京仿膳飯莊、北京飯店、貴賓樓飯店、釣魚台國賓館、人民大會堂、上海西郊賓館、揚州西園賓館等機構主辦中國宮廷宴、滿漢全席精選、紅樓宴、北京迎賓宴、江南宴、中華世紀之宴、中國國宴等,無不引起熱烈反響,廣受賓客歡迎,為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加強中新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周穎南作為發起人,當選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而他圍繞中國飲食文化撰寫的諸多文章,以見解精深、文筆優美被中國學術界譽之為飲食文化散文。

周穎南個人貢獻

經商與筆耕之餘,他更是難忘故國情緣,時時處處以繼承、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國文教發展為己任,並以他的熾熱情懷和超人膽略架起了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橋樑。他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文藝界名家如程思遠、周谷城、趙樸初、楊烈宇、葉聖陶、俞平伯、巴金、丁玲、艾青、施蟄存、劉海粟、謝稚柳、程十發、豐子愷等或為忘年交、或為摯友,有很多更是患難之交。他們之間的很多故事如今已成為文藝界的傳奇。多年來,他自編自費出版的中國新老作家、畫家作品十餘種,包括《紫山老人草書詩稿》《紫山老人八十自壽》《海粟大師山水小景》《海粟老人近作》《豐子愷書畫集》《玄隱廬詩》《玄隱廬錄印》《缽水齋近句一百首、附蘇詩龔畫風流人物無雙譜》《秋明遺墨》《馮霖章、孟欲曉畫集》《百貓圖卷》、新詩《窗外嘹亮的聲音》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處於十年動亂的特殊時期出版的難得之作。
周穎南認為金錢的價值不在於佔有而在於使用。十多年中,他為中華文化的保護和弘揚,為故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希望工程等奉獻資金數以百萬計,贈送圖書多達萬冊以上。1994年,為了開發河北涿鹿黃帝城舊址,他捐獻人民幣100萬元,成為海外華人第一發起人。經過幾年建設,在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戰場上,黃帝城巍然屹立。紀念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華夏文明祖先的“三祖堂”,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殿和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象徵。周穎南憑着他文人式的敏鋭感覺及歷史眼光,和他企業家式的非凡魄力,首倡了這一澤被民族大業和子孫後代的義舉。
1999年10月1日,周穎南應邀到北京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慶典。

周穎南人物評價

如此之多的職務,其背後當然是他富有傳奇性的經歷。無怪乎北京大學季羨林老教授要嘆曰:“我生平還沒有遇到一個既是企業家又是文學家的人,有之自周穎南先生始。在我眼中,周穎南先生是一個奇人,可以入‘奇人傳’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