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是修

鎖定
周是修(1354年-1402年),名德,字是修,江西泰和螺溪鎮爵譽村人,為水利學家周矩後裔。明代詩文作家、官員。 [4]  [6] 
周是修少孤力學,洪武末年間,舉明經,為霍丘訓導,擢周府奉祀正。逾年,從王北征至黑山,還遷紀善。建文元年(1399年),改衡王紀善。因王未之藩,周是修也留在京師,參與翰林纂修,好薦士和陳説國家大計。朱棣兵陷京城,周是修留書別友人,入應天府學,自縊於尊經閣。
周是修的詩作,古調逸情,寄託遙深。如《靜夜思》:“太行豈不高,黃河豈不深。夢魂終不隔,萬里還相尋。”《寄贈巫陽隱者歌》:“野亭夕,秋風多,亭西隱者今如何,欲知別後相思意,不盡東流江上波。”《牧童謠》:“卻思昨日西邊好,曠坂平原盡豐草。短蓑一卧午風輕,長笛三吹夕陽草。”都有所寄託。這是周是修詩作的特點和長處。著有《詩小序集成》《論語類編》《家訓》《綱常彝範》等,其詩文收入《芻堯集》。 [4-5] 
是修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西泰和螺溪鎮爵譽村
出生日期
1354年4月
逝世日期
1402年6月
主要成就
《詩譜》、《論語類編》、《廣衍太極圖》、《綱常懿範》
主要作品
《芻蕘集》、《觀感錄》,《類編論語》二卷
本    名
周德

周是修人物生平

周是修少孤賢,六歲喪父,與母彭氏相依為命。稍長,受教於本鄉胡渚樵先生,幾年後又喪母,孑然一身無所歸。先生觀其氣質非凡、好學上進,就將孫女嫁給他,後又從學於國子學祿肖執先生。洪武乙亥(1395)春,因通曉詩經薦於朝,授霍邱縣學訓導。入見太祖皇帝,太祖問:“家居何為?”答:“教人子弟,孝弟力田。”帝喜而留之,授周王府奉祀正,侍皇太孫講讀,待之如上賓。第二年隨王出巡漠北,出居庸關,抵黑山。他思若湧泉,應對作賦揮筆立就,十步成七言四韻詩,深受周王嘉許,升紀善。建文元年(1399),有人告發周王不守法紀,致使其屬官大都下獄。周是修因曾多次勸導周王而倖免,後改衡王府紀善,衡王是惠帝的同母兄弟,尚未就藩,於是周是修留在京師。入翰林纂修,好舉薦賢才,多次陳論國家大計及指斥有些官員誤國。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已渡過長江,駐金川門。次日,京城失守,見大勢已去,本着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的理念,決心以身殉帝。他留言給家裏,同其友楊士奇、江仲隆、解大紳、胡光大、肖用道等告別,並交付後事。當初他本與楊士奇解縉胡廣金幼孜、黃淮、胡儼約定一起死節,唯獨周是修不負約定。 [1]  暮時穿戴整齊,入應天府學宮,拜先師畢,自縊於尊經閣,年僅四十九歲。第二天,眾臣推戴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寶座,即明成祖。幾個月後,御史陳瑛上奏説:“是修不順天命,請加追戳”。皇上答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勿問”。沒有追究。清乾隆時賜諡節愍。
“是修內貞外和,有孝友忠信之行,非其義不苟取,襟懷坦明,灑落而衝澹,悠然其學,上自經史百氏,下至陰陽醫卜之説,靡所不通”。(楊士奇《周是修傳》)。文章“風骨稜稜,溢於楮墨,望而知為忠臣義士之文”。著述有《芻蕘集》、《觀感錄》,《類編論語》二卷,《廣衍太極圖》一卷,《詩經小序及詩譜集義》三卷、《綱常懿範》十二卷及《詩譜》、《家訓》、《進思集》等。世人稱其:“節足以勵世,文足以傳後”。

周是修成就榮譽

周是修像 周是修像 [2]
太祖曾召問他在家做什麼,他回答説:“教人子弟,孝弟力田。”太祖喜之,升為周府奉祀正。第二年,遷周王府紀善,後改衡王府紀善,入翰林預纂修。他為官方正,好薦士,陳説國家大計。燕兵渡過淮河後,他與蕭用道上書指斥用事者,遭排擠但不為所動。京城失守後,他留書友人交待後事,然後具衣冠,入應天府學,參拜了先師,自盡於尊位閣,時年四十九歲。周是修學富五車,經史百家,陰陽醫卜,無不通窮。而且文思敏捷,援筆立就;著作有《詩譜》、《論語類編》二卷、《廣衍太極圖》一卷、《綱常懿範》十二卷、《進思集》、《芻蕘集》,《詩經小序及詩譜集義》三卷、《家訓》、等等二十餘種,但多已散失。《芻蕘集》由其孫周應■編寫,初刻於萬曆年,清初因兵禍書板殘缺,於康熙時補刻,至道光時再次重刻。
周是修之思想不脱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傳統,故集中多宣揚仁義道德之作。他任王府紀普時,著《保國直言》和《賢王修己十箴》以勸誘君王,他勸藩王要“明人倫、敬天理、忠君王、孝父母、和兄弟、正內外、任賢才、納諫諍、守禮法、安分限、知止足、恤貧苦、立善心、行好事、保名節”,做人則要“存誠、立敬、體仁、務勤、尚謙、守慎、行恕、知足、主靜、保名”。又有《戒惑箴》和《警隨箴》指出一般人在“言”“動”“思”“為”“樂”“憂”“取”“與“求”“愛”“惡”“讓”諸方面當做和不當做之事,做了不當做之事的必須立即糾正,否則必有禍患;還有當別人“喧”、“恚”、“昏”、“曲”、“逆”、“邪”、“薄”、“濁”、“酗”、“傲”、“偽”之於“我”時,“我”應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應對之法。其立足點都是仁義道德。視之為立國、立身的標準。他還大談倫理綱常的好處。

周是修個人作品

他的著作甚多,有《詩譜》、《論語類編》、《廣衍太極圖》、《綱常懿範》、《進思集》、《芻蕘集》等二十餘種。
他任王府紀普時,著《保國直言》和《賢王修己十箴》、又有《戒惑箴》和《警隨箴》

周是修社會評價

世人稱其:“節足以勵世,文足以傳後”。

周是修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三十一
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泰和人。洪武末,舉明經,為霍邱訓導。太祖問家居何為。對曰:“教人子弟,教弟力田。”太祖喜,擢周府奉祀正。逾年,從王北征至黑山,還遷紀善。建文元年,有告王不法者,官屬皆下吏。是修以嘗諫王得免,改衡府紀善。衡王,惠帝母弟,未之籓。是修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陳説國家大計。燕兵渡淮,與蕭用道上書指斥用事者。用事者怒,共挫折之,是修屹不為動。京城失守,留書別友人江仲隆、解縉、胡靖、蕭用道、楊士奇,付以後事。具衣冠,為贊系衣帶間。入應天府學,拜先師畢,自經於尊經閣,年四十九。燕王即帝位,陳瑛言是修不順天命,請追戮。帝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勿問。”
是修外和內剛,志操卓犖。非其義,一介不苟得也。嘗曰:“忠臣不計得失,故言無不直;烈女不慮死生,故行無不果。”嘗輯古今忠節事為《觀感錄》。其學自經史百家,陰陽醫卜,靡不通究。為文援筆立就而雅贍條達。初與士奇、縉、靖及金幼孜、黃淮、胡儼約同死。臨難,惟是修竟行其志雲。 [3] 
參考資料
  • 1.    《明史紀事本末》:初,是修與楊士奇、解縉、胡廣、金幼孜、黃淮、胡儼約同死義,惟是修不負其言。
  • 2.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餘姚餘邑周氏宗譜》。
  • 3.    史籍記載資料來源(中上文段) 
  • 4.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卷第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78頁
  • 5.    傅璇琮,許逸民,王學泰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509頁
  • 6.    周是修  .泰和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