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大鈞

鎖定
呂大鈞(1029年—1080年),字和叔,祖籍河南衞輝,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人,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呂氏四賢之一,呂大忠三弟。
呂大鈞出身在一個官宦和書香門第之家,他從小就膽識過人,文才兼備。自幼膽識過人,為張載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裏參軍,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卒於任上。
呂大鈞丁憂期間,為教化鄉人,首創《呂氏鄉約》,提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等。
全    名
呂大鈞
和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029年
逝世日期
1080年
主要成就
首創《呂氏鄉約》
主要作品
誠德集
籍    貫
陝西藍田縣
祖    籍
汲郡(今河南衞輝市)

呂大鈞人物生平

北宋嘉祐二年(1059年),呂大鈞中進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理參軍,後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
當被薦知涇陽時,父呂齎病逝,他趕回奔喪。三年喪期滿後,呂大鈞自以為學識尚淺,於是他邊辭官回到藍田,開始傳授張載學説,以“教化人才,變化風俗”為己任。
經過呂大鈞多年努力,“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後來許多大臣都推舉呂大鈞為王宮教授,呂大鈞不負重望,特寫了《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獻上,文中描繪了建立“外無異人,旁無四鄰,無寇賊可御,無閭里可親”的共和大家庭的構思。不久擔任鳳翔船務官和制改宣議郎等職。
元豐年間(1078-1080),時值宋朝用兵西夏,呂大鈞是富延(今陝西富縣至延安一帶)轉運司副使。一次,種諤率兵已出塞外,可軍需還沒有接上,轉運使李稷恐受軍法,打算回安定(今陝北王家堡一帶)取糧草,就派呂大鈞向種諤請示,種諤得知後,怒道:“吾受命將兵,安知糧道,萬一不繼,召稷來,與一劍耳。”呂大鈞替李稷求情,種諤聽了呂大鈞的解釋,表示理解,但嘴上卻説:“君欲以此報稷,先稷受禍矣!”呂大鈞生氣地説:“你以為這些話就能嚇倒我嗎?我奉命前來向你請示,你把我殺了,我毫無怨言,惟恐你會因此而受過。”種諤見呂大鈞剛直不阿,只好同意呂大鈞的意見,這才允許李稷免受處置。時間不長,呂大鈞就在任上病逝,時年五十二歲。

呂大鈞主要影響

呂大鈞和張載為同科進士,得知張載學識淵博,便第一個拜張載為師,隨之帶動關中學者趨向張載求學,一時橫渠聞名於世,形成“關學之盛,不下洛學”的局面。很少有人能將張載所授的融會貫通,唯有呂大鈞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愛“禮教,以先生法度為準繩,並能將所學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呂齎的喪事,呂大鈞等活動中。堅決拋棄陳規陋習。張載是宋代理學大師,也是關學的創始人,而關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十分重視“禮”,強調“通經致用”“躬行禮教”。呂大鈞將關學這個特點發揚光大。
呂大鈞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儀,最大的貢獻的就是改變以往“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在關中創建《呂氏鄉約》,推行禮儀,建立起中國最早的鄉村自治制度。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全國推行保甲法。這種以國家權力直接控制鄉村為目標的保甲法,遭到了蘇軾司馬光等人的反對。但蘇軾、司馬光也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辦法替代保甲法。在這個情形下,熙寧九年(1076年),呂大鈞和他的兄弟,一起討論,撰寫了《呂氏鄉約》一書,並在家鄉藍田建立鄉約組織,以迴應王安石的保甲法。
《呂氏鄉約》主要提出 “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章。經過推行,對改化關中風俗起到了實際功效,扭轉了漢魏以來佛學盛行,造成儒家禮教衰敗的混亂局面,起了決定性積極作用。

呂大鈞歷史評價

範育:①誠德君子。②君性純厚易直,強明正亮,所行不二於心,所知不二於行。其學以孔子下學上達之心立其志,以孟子集義之功養其德,以顏子克己復禮之用厲其行,其要歸之誠明不息,不為眾人沮之而疑,小辨奪之而屈,勢利劫之而回,知力窮之而止。其自任以聖賢之重如此。(《呂和叔墓表》) [6] 
張載高興地説:“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程頤也稱:“任道擔當,其風力甚勁。”
朱熹稱《呂氏鄉約》“今為令甲”。
《宋元學案·呂範諸儒學案》:於橫渠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執弟子禮,於是學者靡然知所趨向。橫渠之教,以禮為先。先生條為鄉約,關中風俗,為之一變。 [4] 
《宋史》:大鈞從張載學,能守其師説而踐履之。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於禮。後乃行於冠昏、膳飲、慶弔之間,節文粲然可觀,關中化之。尤喜講明井田兵制,謂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為圖籍,可見於用。雖皆本於載,而能自信力行,載每嘆其勇為不可及。 [5] 

呂大鈞主要作品

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等。

呂大鈞人際關係

呂氏先祖為汲郡(今河南省衞輝市)人,後遷居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 [1] 
藍田呂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呂通(官至太常博士)
呂英
呂大圭
-
-
-
呂大章
-
-
-
呂大雅(呂大年?)
-
-
-
呂蕡(官至比部郎中)
呂大忠(官至寶文閣直學士)
呂錫山(官至右朝散大夫、知果州)
-
-
-
呂至山
呂康成
-
呂大防(元祐年間曾任宰相)
呂景山(官至朝奉大夫)
呂世修(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司幹辦公事)
呂寬仁
呂肇修(官至銅梁令)
-
呂大鈞(妻種氏)
呂義山(深得父傳)
呂麟
-
呂愈
-
呂舟
-
呂氏
-
呂大受(早夭)
-
-
-
呂大臨(先後擔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呂省山(官至右朝奉大夫)
-
-
呂大觀(曾中進士)
-
-
-
(以上參考資料) [1-3]  [7] 

呂大鈞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 [5] 
參考資料
  • 1.    陝西藍田《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成文鄉約  .陝師清風網[引用日期2023-03-10]
  • 2.    蕭正洪主編.史説長安 宋元卷:西安出版社,2017.11:第59頁
  • 3.    周軍偉.天下一家 中國一人 創建鄉約的呂大鈞兄弟:大象出版社,2018.08:第9-10頁
  • 4.    周積明,宋德金.中國社會史論 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第475頁
  • 5.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2]
  • 6.    曾棗莊,劉琳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文 第38冊:巴蜀書社,1994.03:第468-470頁
  • 7.    李如冰.宋代藍田四呂及其著述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0.第1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