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鎮科

鎖定
吳鎮科(1916-1944),1916年出生於新平縣桂山鎮,1937年參軍抗戰,曾任國民黨第七十九軍軍部少校副官,1944年9月在湖南省冷水灘對日作戰時犧牲。 [1] 
中文名
吳鎮科
別    名
字進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出生地
雲南省新平縣桂山鎮

吳鎮科個人經歷

吳鎮科,雲南省新平縣桂山鎮人,男,生於民國5年(1916年),民國23年(1934年)畢業於新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25年(1936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雲南分校,為十五期學員,民國26年(1937)5月23日,鎮科應徵入伍,先後在廣西柳州軍幹班,湖南株州軍幹班,廣西桂林東南幹訓團,湖南薛家鋪九十八師總務大隊受軍訓。歷任九十八師三團一營機槍連准尉、少尉,師部中尉副官,新編第十師分站長,七十九軍軍部少校副官等職。參加過抗擊日軍的“鄂西會戰”,三次“長沙會戰”,“長德戰役”和“衡陽戰役”。1944年壯烈犧牲。 [3] 

吳鎮科英雄事蹟

在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無數中華兒女為救國家、民族於危難,英勇作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成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吳鎮科就是眾多英雄中的一位。
吳鎮科,字進舉,生於1916年9月6日,新平縣桂山鎮小河邊人。鎮科祖籍安徽鳳陽壽州,先祖吳源慶在明洪武年間任雲南前所百户候,為枝發雲南始。祖吳高於嘉慶年間自易門遷至新平小河邊村。鎮科父桂芬,號香遠,光緒十二年出生(1886年6月),1960年辭世,終年74歲。母親王氏,光緒戌子年十月出生(1888年11月),1953年逝世,享年65歲。桂芬、王氏共生十子一女,其中五子、六子、七子早歿,餘下七子分別是鎮琛、鎮權、鎮柄、鎮科、鎮品、鎮坤、鎮華,鎮科排行第四。桂芬一生勤勉興業,曾創“桂蘭齋”商號,生產銷售糖果糕點,生意較好,家境相對寬裕,兄弟七人除鎮琛、鎮權、鎮柄外,鎮科等四兄弟均進新平中學就讀。鎮科自幼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很好,喜歡書畫。1934年,鎮科新平中學畢業,時年18歲,當時正值東北淪陷後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全面逼近華北之際,戰事成為當時國內的重大問題。1935年,鎮科與本縣人文廟街人趙鳳英結為夫婦。1936年,新婚的鎮科應時勢需要決定從軍,於當年考入了黃埔軍校雲南分校,成為第十五期學員,時年20歲。
是時,日本全面侵華戰事不可避免,國民政府1937年初在全國範圍內徵兵備戰。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則抽丁,吳家七子要抽2丁,幾位兄長無意從軍遂外出不歸,徵兵處將父親桂芳抓進兵營逼諸子現身,家人急報在昆學習的鎮科。鎮科聞訊返鄉,未進家門即赴營中救父,徵兵處要測量鎮科身高體重,鎮科當時已是一米八多的高大青年,稱量完畢,完全合格。鎮科對徵兵的工作人員説:“為人子,父母養一場,當兵都當不上是一種恥辱!”隨後,鎮科又問徵兵處是否自己留在營中,讓父親回家,對方讓父子倆都回家,讓鎮科在家等候出發通知。鎮科問“你們不擔心我跑掉?”,徵兵處答“不擔心”,他們相信鎮科不會跑(當時抓丁的環境,一找到合適的應徵者,為防止中途生變,就關在兵營不準外出了)。1937年5月23日,鎮科隨部隊離開新平,時年21歲,此一去,終成永別。入伍第25天,子朝康出生,父子從未相見。一月後,“七七事變”爆發,全國進入戰爭狀態,鎮科也隨軍輾轉南北,先後在柳州、株洲軍幹班、廣西桂林東南幹訓團、湖南薛家鋪九十八師總務大隊參與軍訓;後歷任九十八師三團一營機槍連准尉、少尉、師部中尉副官,新編第十師分站長,七十九軍軍部少校副官等職。
在此期間,家人和鎮科之間只能通過書信往來,在字裏行間中知曉彼此的動態。兒子朝康滿週歲時,由舅舅抱着照了一張相片寄給鎮科。鎮科也不時寄回了一些身着戎裝、年輕英武的照片。有一次,母親生病,思念前線的鎮科,寫信要求鎮科返家探母,鎮科回信寄了軍長寫有批示的請假條,軍長寫到:戰事太緊,等打敗日軍再回。兒子朝康4、5歲左右學寫字時,爺爺將其寫的字寄給了父親。鎮科回信言:“我兒的字像西洋畫”,充滿舐犢之情。隨後,戰事日緊,鎮科也較多提及戰事,他在信中寫到:“抗日是一場關係到我們國家獨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當亡國奴,一定要抗戰到底,把日寇早日趕出中國去,收復失地,光復山河,堅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凱旋而歸,光榮返里。”必勝的決心歷歷可現。
1937年-1944年間,大小戰事隨時在打,正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鎮科在此間寄回的書信有一百五十多封。前線與後方,一家人和一個人,相互間的思念與眷戀就完全濃縮在來往的書信之中。可惜,這些可抵萬金的家書在文革期間銷燬了,所幸吳家還留存下了幾張鎮科的戎裝照,使後人尚得以見識英雄的風采。1944年4月18日,日本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援救它侵入南洋的孤軍,並摧毀美軍在華東、華南的空軍基地,首先從河南發動了向國民黨戰場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沿線等地新的進攻。1944年6月,長沙失守。日軍為打通湘桂線,進犯廣西、貴州而制定了《湘桂作戰計劃》,8月8日衡陽淪陷。日寇第六方面軍部份師團,於9月1日沿湘桂鐵路兩側向我發動鉗形攻勢,侵至粟山鋪、蓮壙、黃陽司一帶之敵繼續向冷水灘並繞道北側進犯蘆洪市。為掩護冷水灘至黃沙河一帶的羣眾安全撤退,鎮科所在的七十九軍已從衡陽外圍西渡一線撤至東安冷水灘設防堵擊。
9月7日,日軍數千人化裝成友軍和農民,襲擊七十九軍軍部。王甲本軍長本想親自指揮部下某團殲滅該部鬼子,但部下一團長緩報軍情,師長拉走部隊,致使王軍長到達預想作戰戰場時,不見自己部隊,卻在東安縣山口鋪鎮芭蕉村附近和日軍主力數千人遭遇。危急關頭,王軍長親率手槍排掩護軍部轉移,與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血戰,戰鬥中,王軍長腿部中彈,作為隨身副官的鎮科將自己的皮帶解下,綁住了軍長的傷腿,命令士兵阻擊,自己揹着同樣1米8以上身高,體重更重的軍長邊打邊撤,在玉霽亭和日軍拼起了刺刀,終因寡不敵眾雙雙慘死於敵人的刺刀之下。
是時,王甲本軍長43歲,這位殺敵無數,戰功卓著的被譽為“硬戰軍長”的將軍,成為了中國抗戰史上犧牲在刺刀戰場上的最高級別將領,踐行了其鐵血的氣質。是時,吳鎮科副官28歲,其在風華正茂的年齡,在生死關頭捨生取義,沒有丟下自己的軍長顧全性命,而是與軍長共赴國難戰死疆場,凸顯了中國軍人的無畏本色。當日,戰鬥停息之際,幾名士兵找芭蕉村的羣眾幫忙掩埋戰友屍體,村民劉理谷捐出了留給母親用的棺木給王甲本軍長,地主廖明宣捐了一口給鎮科。大家把王吳二人合葬在劉家附近的上坡上,因戰事緊迫,只是草草理了一個圓形土包,未留墓碑。 [2] 

吳鎮科人物評價

軍長與日軍拼刺刀戰死沙場的消息,在後方報紙披露後,舉國震驚,同聲哀悼。七十九軍軍部在湖南武崗舉行了隆重追悼會,沉痛悼念王軍長與鎮科等抗日陣亡將士。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派人送去了輓聯:“東安縣裏悲霞日,玉霽亭邊混共天。”同年十月二十日新任軍長方靖寫信給鎮科的父親,講述了王、吳與日軍拼搏壯烈犧牲等情況。同年,國民政府給吳家寄來了“抗日陣亡將士證明書”、“榮哀狀,“飛鷹旗”等,追認吳鎮科為“抗日烈士”。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撫卹委員會諭字第43196號文,核准發給鎮科家屬特卹金五千元。鎮科父桂芬毅然將特卹金五千元捐獻給國家作為抗日救國軍費。國民政府知悉後,盛讚其子壯烈殉國、其父熱忱愛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鎮科家屬親筆題贈“教忠立義”巨幅匾額,派人親自送至吳家。隨後,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題贈“義行可風”匾額一方,新平縣縣長周懷植題贈對聯“護主帥而歸天忠昭湘水,捐卹金以救國義滿滇池”。地方名士,前清舉人馬太元題贈“忠義可風”及“移孝作忠光增雲史,捐軀為國名震湘江”楹聯;前清撥貢,新平中學校長周鎮歧在吳鎮科遺像上題了四言詩:“鎮科進舉,吾黨之英,日寇進犯,投筆從軍,離別故土,告辭雙親,保國衞民,猛殺日軍,忠勇顧將,義建功勳,壯烈殉國,萬古長青”。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鎮科追授了《革命烈士證明書》,並在烈士的家鄉修建了衣冠墓。 [2] 
參考資料
  • 1.    玉溪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玉溪地區志》(第六卷),中華書局,1994年,第198頁。
  • 2.    尋找英雄 | 忠義可風——吳鎮科  .玉溪網.2019-04-24[引用日期2023-06-08]
  • 3.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民政局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民政志》,2000年,第179-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