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

鎖定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和渝中區,是抗日戰爭期間同盟國駐陪都重慶的外交機構留下的遺蹟。 [3]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包括蘇聯大使館舊址、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蘇聯大使館武官處舊址、美國大使館舊址、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處舊址、美軍招待所舊址、英國大使館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法國大使館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印度專員公署、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土耳其大使館舊址、比利時大使館舊址、西班牙公使館舊址等15處遺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見證了抗戰時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在東方戰場統帥部所在地重慶與重慶人民共同抗戰的歷史歲月和重要貢獻。 [1] 
2013年5月,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
地理位置
重慶市南岸區和渝中區
所處時代
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877-5-270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美軍招待所舊址始建。
清宣統二年(1910年),中英聯絡處舊址始建,最早是教堂相關建築真元堂。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蘇聯大使館由南京遷渝,租現蘇聯大使館舊址闢為使館辦公樓。
民國三十年(1941年),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始建。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美國大使館舊址始建。 [3]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建築格局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大致呈“兩區、三片、一線”的分佈狀況。“兩區”指全部散佈在今渝中、南岸兩區;“三片”指相對集中地分佈在渝中區鵝嶺公園片區(舊為李園)、南岸區龍門浩片區和南山(舊為汪山)片區。其中鵝嶺片區包括澳大利亞公使館、土耳其大使館,以及一度為英國大使卡爾爵士在渝的住地——“飛閣”,龍門浩片區涵蓋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處、比利時大使館,以及美國使館酒吧、美國大使館武官住宅等,南山片區包括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法國大使館、印度專員公署、西班牙公使館,以及南山公園路11號的美軍招待所和黃桷埡新力村英國大使館等;“一線”指渝中區滄白路—五四路—鳳凰台—枇杷山—兩路口一線,包括滄白路蘇聯大使館武官處、五四路中英聯絡處、南紀門鳳凰台法國領事館、枇杷山正街蘇聯大使館、兩路口健康路美國大使館等。 [1]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主要建築

  • 蘇聯大使館舊址
蘇聯大使館舊址 蘇聯大使館舊址
蘇聯大使館舊址坐北朝南,為四樓一底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建築,面闊27.5米,進深21.7米,通高25.9米,有房屋56間,總建築面積2438平方米,佔地488.8平方米。蘇聯大使館為典型的仿巴洛克式建築,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義風格和濃郁的山地特色。 [3] 
  • 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
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 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
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位於南山植物園山茶園內,是典型的中西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長19米,寬15.6米。磚木結構,一樓一底帶一地下室。屋頂為機制板瓦,牆為青磚砌成,正門外有迴廊,廊柱有6根,由青石砌成,地下室由條石砌成。 [3] 
  • 蘇聯大使館武官處舊址
蘇聯大使館武官處舊址坐南朝北偏東20度,為三樓一底(第三層陽台處為解放後增建),磚木結構中西式建築。面闊20.3米,進深17米,通高13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佔地面積346.5平方米。建築佈局為L型,硬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磚柱磚牆,條石基礎,室內為木質樓板及梯道,底層為瓜米石地面,屋頂設有老虎窗。 [3] 
  • 美國大使館舊址
美國大使館舊址 美國大使館舊址
美國大使館舊址坐西向東,為仿巴洛克式磚木結構,面闊32.5米,進深12.73米,通高10.73米,有房屋28間,建築面積822.72平方米,佔地面積453.7平方米,保護範圍面積2112平方米,始建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3] 
  • 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處舊址
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處舊址為典型歐式建築,磚木結構,一樓一底帶閣樓,面闊4間,進深3間,長16.2米,寬11.3米。機制版瓦屋面,房頂坡度較陡,帶煙囱,天花板為灰板條,青磚牆,外塗黑漆條石基座,木製地板和樓梯。屋後有一門廊,四根磚砌廊柱,柱座為三層條石砌成,廊上方為二樓的露台。整棟建築的牆角、門邊用磚砌成方齒狀裝飾。 [3] 
  • 美軍招待所舊址
美軍招待所舊址位於南岸區南山公園路11號,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西式磚木結構三面圍廊式建築,該建築進深2間,面闊3間,長20.25米,寬19.2米,圍廊每面均有6個柱子,柱子下施有覆盆式柱礎,屋頂為小青瓦、歇山式屋面,磚牆,條石基座。整棟建築修建於由條石壘砌的堡坎上。 [3] 
  • 中英聯絡處舊址
中英聯絡處舊址 中英聯絡處舊址
中英聯絡處舊址坐北朝南偏西45度,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二樓一底,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面闊24.45米,進深16米,佔地面積391.18平方米,建築面積1173.54平方米。平面建築佈局呈“L”形,具有宗教類卷廊建築風格。 [3] 
  • 法國大使館舊址
法國大使館舊址 法國大使館舊址
法國大使館舊址位於南山植物園山茶園內,中西合璧式建築,一樓一底,進深5間,面闊5間,長18.8米,寬14.2米。屋頂為兩坡頂機制板瓦,土牆,條石基座。門外有走廊,廊柱為兩根方形柱子。廊寬2米,長8米。 [3] 
  • 法國領事館舊址
法國領事館舊址 法國領事館舊址
法國領事館舊址坐西向東,為三樓一底磚木結構歐式建築,共有88個廊拱,面闊32米,進深17.4米,每層樓有550平方米,8間房;建築面積2227.2平方米,佔地面積556.8平方米。屋面為小青瓦鋪面,青磚牆柱承重,牆面三合灰抹面,條石基礎,木質樓板及樓道,內設豪華的壁爐。建築形態帶內庭和迴廊的合院式,西式的拱形柱廊共有88個,配以中國傳統建築、雕刻藝術,灰塑精緻的柱頭、卷拱造型和羅馬式的外廊欄杆還依然保存完好,透出當年領事館高貴典雅的品味。 [3] 
  • 印度專員公署
印度專員公署位於南山植物園山茶園內,中西合璧式建築,主樓為一樓一底,主樓進深3間,面闊5間,長24.2米,寬15.4米,為磚木結構,建於條石壘砌的堡壩上。屋頂為機制瓦板覆蓋,牆為青磚砌成,房屋正面及左側為圍廊,廊寬1.8米,廊柱12根,欄杆柱為花瓶形狀。門窗為白色,窗為雙層,內層為玻璃窗,外層為百葉窗。附樓為一棟單層平房,小青瓦人字坡屋頂,進深6米,面闊6.8米。 [3] 
  •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坐北朝南,為一樓一底中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面闊17.36米,進深15.6米,通高約13米,建築面積539.44平方米,分佈面積696.93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269.72平方米。屋頂為機制瓦,外牆磚砌表體抹灰,基礎為石作,木質樓板,一層為磨石鋪地。建築造型典雅大方,具有中西合璧的折衷主義風格。 [3] 
  • 土耳其大使館舊址
土耳其大使館舊址坐北朝南,為一幢西式平房磚木結構建築,面闊8.7米,進深7.9米,通高7米,建築面積187平方米,佔地面積47.73平方米。硬山屋頂,小青瓦屋面,磚柱磚牆表體紅色砂漿,條石基礎,室內地面為水磨石。 [3]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文物價值

  • 歷史文化價值
蘇、美、英、法等國的使領館舊址等遺蹟,是顯示戰時首都重慶國際政治、軍事地位強力提升的重要物證。該遺址羣所體現出的地理區位、防禦功能和異域風格也打上了抗戰歲月的時代烙印,它們作為重慶抗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傳遞着豐厚的歷史信息,是重慶在抗戰時期重要歷史地位、重要歷史貢獻的一大價值體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1] 
  • 建築藝術價值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多為磚木混合或磚石木混合結構,具有比較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義風格或早期現代主義風格,以及因地制宜的重慶山地特色,其建築技藝代表着重慶抗戰時期建築的較高水平。其總體數量多,規模大,現狀保存較為完好,富有藝術特色和時代特色,代表了重慶近代建築的獨特神韻,是重慶乃至西部地區近現代建築發展變革的重要例證,具有頗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有助於提升城市形象格調。中西合璧的建築形態,對於研究20世紀重慶近代建築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實例參考價值。 [1]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 
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一覽表 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一覽表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和渝中區。
  • 交通信息
從重慶市人民政府駕車,大約19分鐘到達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