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鎖定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雜言古詩 [1]  這首詩主要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前八句寫鑑賞壁畫的過程: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遊之想,依照主觀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來的藝術意象來表現整個畫面意境。末六句寫鑑賞壁畫後的感受:壁畫中秋猿哀鳴、因歡放歌行吟、海客高揚雲帆。此詩想象豐富,結構縝密,不寫具象寫意象,不從實處描摹,而從虛處傳神,畫之所長,詩之所短,力避之,畫之所短,詩之所長,力揚之,表達出詩人自由灑脱、無拘無束的超凡想像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闊胸懷,也寄託着詩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隱逸思想。
作品名稱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作品原文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1
高堂粉壁圖蓬瀛2,燭前一見滄洲清3
洪波洶湧山崢嶸,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4
光中乍喜嵐氣滅5,謂逢山陰晴後雪6
回溪碧流寂無喧7,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8
瞭然不覺清心魂,只將疊嶂鳴秋猿。
與君對此歡未歇,放歌行吟達明發9
卻顧海客揚雲帆10,便欲因之向溟渤11 [1]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註釋譯文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詞句註釋

  1. 金城:唐屬京畿道京兆府,即今陝西興平縣。據王琦注,唐代名金城者凡四處:一在今陝西興平市,一在今陝西延安市,兩處在今甘肅蘭州附近。此金城不確定在何處。尉:指縣尉,官名。秦漢時縣長、縣令下置尉,管治安。歷代因之。尉叔卿,王琦雲:“李季卿《三墳記》:先侍郎之子曰叔卿,字萬。天質琅琅,德光文蔚,識度標邁。弱冠以明經擢國,投薦邑虞、樂二尉,魏守崔公沔洎相國晉公甲科第之進等舉之,轉金城尉,吏不敢欺。”壁畫,畫在牆壁上的畫。
  2. 粉壁:白壁。蓬瀛:指蓬萊、瀛洲等海上仙山。
  3. 滄洲:水濱之地,多指隱備所居之地。
  4. 皎,清楚。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處。《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王逸注:“丹丘,晝夜常明也。”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縣北。《一統志·台州府》:“孔靈符《會稽記》: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雲霞,望之如雉堞。”幫故名赤城。
  5. 嵐氣:山中霧氣。
  6. 山陰:縣名。在今浙江紹興市。《水經注·浙江水》:“山陰縣,……川土明秀,亦為勝地。故王逸少雲:“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晴後雪,謂雪後山川景色之美。此處暗用王子猷山陰雪夜訪戴故事。見《世説·任誕》。
  7. 回溪:言畫中迴旋的溪流寂然無聲。
  8. 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淵明《桃花源》故事。
  9. 明發:黎明、天明。《詩經·小雅·小宛》: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朱熹傳:明發,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
  10. 卻顧,再看。卻,副詞,再。海客:海上的船客。雲帆:船帆。
  11. 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文選》鮑照《代君子有所思》:“穿池類溟渤。”李善注:“溟、渤,二海名。” [1]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白話譯文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圖。舉燭前觀,但見滄洲清逸,招人慾去。
仙山高峻崢嶸,四周洪波洶湧,神山光華匹照,猶如丹丘,遙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山中崗氣已滅,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陰晴後之雪景。
碧溪迴流宛轉,卻寂然無聲,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見此圖畫,胸中瞭然,清人心魄,好像在疊嶂之中聽到了秋猿的叫聲。
與君對比,歡賞不已,於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回首看見畫中的海客高揚雲帆,便不禁產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2]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李白四十四歲。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請求退隱,唐玄宗詔許。李陽冰《草堂集序》雲:“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範傳正《李白新墓碑》雲:“既而上疏請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遂之。”李白在待詔翰林期間,親眼見到國君荒淫,故作詩以諷刺之。如《烏棲曲》《寓言三首》等(或作於當時,或作於事後)。同年夏,李白與杜甫在洛陽初次相識。同年秋,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唐河南道二十七州(今河南東部開封商丘一帶)。同年冬,李白到達齊州(濟南郡),從高天師接受道篆。此詩當作於天寶三載(744)李白即將想離京之前。 [2]  [3]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作品鑑賞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文學賞析

此詩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全詩可分為兩段。
前八句,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首二句點題,寫晚上秉燭觀看壁畫,壁畫中畫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徵:水,洪波洶湧;山,高峻崢嶸。第四句寫詩人對壁畫的總體印象:就像處在仙境裏隔海遙望赤城山一樣。五六句説山水間沒有霧氣,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陰道上雪後初晴那樣美。七八句説壁畫中雖然流水迴旋,可是聽不到絲毫的湍流聲,幽靜得就像避亂之秦人處在桃花源一樣令人安詳。桃花源本來幽靜,月下桃花源則更為安靜。“窺花源”以上八句寫觀壁畫。
詩中前四句,詩人概括地題寫這幅山水壁畫,把畫中的山水説成是海中兩座仙島,在燭光照射下,海水顯得很是清澈。詩人充分運用與神話傳説有關的丹丘、桃花源等處,把畫中的山水讚美成了人間的仙境,令人神往,表現出詩人的浪漫主義的風格。
詩中的最後六句,寫詩人觀畫後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淨。靜極生動,反而覺得在壁畫的層巒疊嶂中有秋猿哀鳴。感受之二,歡。因歡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觀畫,看到了海客揚帆,詩人於是產生了壯闊的胸懷: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人依照主觀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來的,用以表現整個畫面意境的藝術意象,迷離之中,細加體味,其暗示性又非常豐富,不僅不妨礙畫面意境,反而極大地吸引和調動讀者,以其豐富的藝術聯想去悉心感受它,能體會到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遊之念想。
此詩想象豐富,結構縝密,不寫具象寫意象,不從實處描摹,而從虛處傳神,畫之所長,詩之所短,力避之,畫之所短,詩之所長,力揚之,正是此詩藝術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也表達出詩人自由灑脱、無拘無束的超凡想像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闊胸懷,亦寄託了詩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隱逸思想。 [4]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名家點評

清代王琦《李白詩歌全集》題解:按《唐書·地理志》:京兆興平縣,本名始平。景龍二年,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改曰金城。到德二載更名興平。延州敷政縣,本名固城,武德二年徙治金城鎮,更名金城。天寶元年更名敷政。蘭州五泉縣,咸亨二年更名金城,天寶元年複名五泉。蘭州廣武縣,乾元二年更名金城。風金城更名者有四處,未知孰是。李季卿《三墳記》:先侍郎之子曰叔卿,字萬。天質琅琅,德光文蔚,識度標邁。弱冠以明經擢國,授薦邑虞、樂二尉,魏守崔公沔洎相國晉公甲科第之進等舉之,轉金城尉,吏不敢欺。 [5] 
近代王啓興、張金海《唐代藝術詩選》注評:詩所題詠的山水壁畫具象如何?不清楚,詩中很少涉及。其意境如何?這倒是詩人着意表現的,似乎也若真若幻,叫人難以真切把握。“月下窺花源”,誰曾見過?“丹丘隔海望赤城”,赤城雖實,丹丘卻虛,誰曾體驗?“山陰晴後雪”,似乎很實,然而沒有到過山陰的,誰知究竟是什麼樣兒?即使到過山陰的人,未必正好碰上“晴後雪”的好時機?詩人依照主觀感愛和想像所再造出來的,用以表現整個畫面意境的藝術意象,是這樣迷離,可是細加體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樣豐富,不僅不妨礙反而極大地吸引和調動讀者,以其豐富的藝術聯想去悉心感受它。雖嫌迷離,終覺美好。無怪乎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遊之想。不寫具象寫意象,不從實處描摹,而從虛處傳神,畫之所長,詩之所短,力避之,畫之所短,詩之所長,力揚之,正是本詩藝術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6]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 
參考資料
  • 1.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全唐詩庫[引用日期2014-05-01]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6-268
  • 3.    安旗.李白詩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6
  • 4.    王啓興,張金海注評.唐代藝術詩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 5.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劉建新校勘.李白詩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238
  • 6.    王啓興,張金海注評.唐代藝術詩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4-25
  • 7.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