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隆盆地

鎖定
吉隆盆地(GyirongPendi): 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境內,約300平方公里。中國三趾馬動物羣化石層位發現地。吉隆盆地是定日—崗巴盆地的重要部分。
中文名
吉隆盆地
外文名
GyirongPendi
地理位置
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希夏邦馬峯北側
面    積
約 300 km²

吉隆盆地簡單概述

吉隆原始森林 吉隆原始森林
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希夏邦馬峯北側,馬拉山南,吉隆縣境內。北窄南寬,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吉隆藏布由北向南流經盆地,入尼泊爾後匯入恆河。吉隆口岸是通往尼泊爾的重要口岸。吉隆盆地發育了一套以上新統為主的河湖相地層。1975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在沃馬組地層中發現了大批三趾馬等動物羣化石。主要有吉隆三趾馬、西藏大唇犀、狍鹿、小古長頸鹿、葛氏羚羊吉隆短耳兔、鬣狗等化石。這一化石羣和中國北方三趾馬動物羣相似,其發現説明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來的1000萬年間,上升幅度約3000米。
由於與尼泊爾相毗鄰,西藏吉隆縣自古以來便是吐蕃與南亞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從地理學角度來説,吉隆早已具備人類生存的要素。
吉隆盆地是定日—崗巴盆地的重要部分。

吉隆盆地形成

吉隆盆地 吉隆盆地
在距今約400萬年以前的第三紀末期之前,吉隆仍為一古湖濱盆地,發源於北面的吉隆藏布由此流向喜馬拉雅山南坡。當時的吉隆盆地羣山環抱,中間是平靜的吉隆湖,氣候温暖潮濕,湖泊四周的山嶺上森林密佈,山下為開闊的灌叢草原。由於第三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的強烈抬升,使得吉隆盆地原來具有的亞熱帶植被逐漸南遷至海拔3500米以下地區,在今天的吉隆河谷內還可以見到廣袤的原始森林,生長着大片的薄片青槓、西藏鐵杉以及第三紀遺存下來的印度三尖杉等樹種。

吉隆盆地考古價值

1975年,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隊在吉隆盆地的沃馬村附近發現了距今約6千萬年的三趾馬動物化石羣,從而證明在上新世末期至更新世初期,吉隆盆地的地理和生態環境都具備了古人類誕生的條件。當地羣眾將吉隆的這些高原寬谷稱之為“塘”,意為“高壩子”,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分佈在縣城南面的“哈東塘”和“曲德塘”。1990年,四川大學的考古學者首次在這裏發現了可能屬於人類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從而將吉隆盆地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提早到了幾萬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