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祥圖案

(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

鎖定
指以象徵、諧音等的手法,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吉祥圖案起始於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明清時,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中文名
吉祥圖案
表達含意
富、貴、壽、喜
吉祥意義
表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常見組合
五福捧壽,竹報平安

吉祥圖案釋義

它們所要表達的只有四個含意:“富、貴、壽、喜”:貴是權力、功名的象徵;富是財產富有的表示,包括豐收;壽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則與婚姻、友情、多子多孫等均有關。吉祥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為認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標誌之一。明清絲綢吉祥紋樣的題材十分廣泛,花草樹石、蜂鳥蟲魚、飛禽走獸、無不入畫。貌似平凡,其中不乏真趣與深情。一般有三種構成方法:一是以花紋表示,二是以諧音表示,三是以文字來説明。

吉祥圖案用途

在中國民間,流傳着許多含有吉祥意義的圖案。每到年節或喜慶的日子,人們都喜歡用這些吉祥圖案裝飾自己的房間和物品,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良辰佳節的慶賀。

吉祥圖案種類

以紋樣形象表示,也就是將一些動植物的自然屬性、特性等延長並引申,這是吉祥圖案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如以龍、鳳、蟒來象徵權貴。龍是中國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龍紋在我國工藝美術中運用極廣,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演變,形象從虛構愈見具體。明代的龍,牛頭、蛇身、鹿角、蝦眼、獅鼻、驢嘴、貓耳、鷹爪、魚尾。清代的龍紋則規定為“九似“,即角似鹿,項似蛇,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絕不能混淆。從姿態上分,又有團龍坐龍、行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按明制,供上用的紋飾為升降龍擁祥雲、擁骨朵雲、祥雲嵌八寶紋等。實際上,在明清兩代,五爪金龍已成為皇室專用紋飾。
又如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其生物特性被引申為人的長生不老,用以祝福長壽萬年;合歡葉晨舒夜合,近於夫婦之意,用以祝願夫婦和諧;籽粒繁多的石榴葡萄則是對多子多福的祈求;桃或鶴寓意長壽。
吉祥圖案 吉祥圖案
漢字因其自身的特性,為諧音雙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漢語中,一個讀音往往對應好幾個漢字,因此,利用讀音的相同和相近便可取得一定的修辭效果。比如瓶諧“平”,表示“平安”,蝙蝠和佛手諧“福”,喜鵲諧“喜”,桂花、桂圓諧“貴”,百合、柏樹諧“百”。
吉祥圖案還可以直接用吉祥漢字的各種書體來表示,如福、壽、喜等。這種用文字表達人們美好心願的手法,早在漢錦上運用便極為廣泛,到了明清時期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壽”字早已被圖案化、藝術化了,成為一個吉祥符。據《吉祥物在中國》的統計,“壽”字有300多種圖形,變化極為豐富,可用多種字體表示。字形長的叫“長壽”,字形圓的,叫“圓壽”(無疾而終),也有用多字來表示,如“百壽圖”。
卍原本不是漢字,而是梵文,讀作Srivatsalalsana,意為“胸部的吉祥標誌”。這是一種宗教標誌,佛教著作中説佛主再世生,胸前隱起卍字紋。這種標誌舊時譯為“吉祥海雲相”。在七世紀唐代武則天當政時,被正式用作漢字。此後,佛經便將之寫作“萬”字,發音也相同。儘管它被用作漢字,但更多地還是以圖案的形式出現。吉祥圖案中的“萬字曲水”紋,借卍四端伸出、連續反覆而繪成各種連鎖花紋,意為綿長不斷。“萬字曲水”紋多作圖案的底紋。這種紋樣運用最廣的當推衣飾。舊時鄉紳多有以此為長袍馬褂的衣料,君主大臣的龍袍朝服也多有繡、織卍字的。

吉祥圖案常見組合

當然,以上三種手法在具體運用中,大多可互相結合,一起使用。當時常見的圖案組合有:
三多:多福用佛手,多壽用桃,多子用石榴、葡萄、葫蘆
萬壽長春:萬字作底,壽字以及長春花為主題。
五福捧壽:五隻蝙蝠圍繞壽字,壽字通常為圓壽。
竹報平安:竹和太平花
連生貴子:蓮花蓮蓬及童子,或再加上花生。
五穀豐登:五穀、蜜蜂和燈籠紋
中國的吉祥圖案始於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吉祥圖案仍然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吉祥圖案舉例

中國的吉祥圖案內容極其廣泛,這裏介紹最常見的幾種:
雙喜”字,是雙喜臨門、大吉大利的意思,民間常在辦喜事時採用。
“壽”字,字頭經過加工美化,變成對稱的圖案,是長壽的意思。
“福壽雙全”,是由蝙蝠和壽字組成的圖案。“蝠”與“福”同音,表示幸福長壽。
兩個“有”字組成的對稱圖案,意思是:順也有,倒也有。在中國農村常用來貼在收藏穀物的器具上,表示豐收富裕。
“如意頭”,象徵順遂如意。
“百吉”,也叫“盤長”。它無頭無尾,無始無終,可以想像為許多個“結”,諧“百吉”之音,作為百事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有福壽延綿、永無休止的意思。
“四合如意”,四個如意從四面圍攏鈎連起來,象徵諸事如意

吉祥圖案綜述

吉祥圖案集錦
吉祥圖案集錦(40張)
吉謂善、利;祥本指吉凶的徵兆。二字合用有幸福、吉利的意思,戰國時期開始,吉祥這個詞日漸普遍。至唐,成玄英解釋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此後,吉祥一詞便成為福壽吉慶、諸事順利的祝語,追求吉祥、好彩頭的觀念便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吉祥物和吉祥圖案可以説是吉祥觀念的具體表現──為了表達對幸福、歡樂喜慶的嚮往,人們便把事物固有的屬性予以加工,或加上藝術的象徵意義,例如把某個事物附會神話傳説或取其名稱的諧音,並視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慶的徵兆繪成圖像。
吉祥物表現了人類與生俱來趨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我們可嘗試細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動人故事和藝術成就。就是現今的許多體育盛會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現,其他諸如建築雕塑、木器文飾、陶瓷描繪、窗花剪紙、壁畫掛曆乃至商標城徽或廣告宣傳等各方面,均反映了這種對生活的企盼。
吉祥兩字的組合使用,據認為最早出於《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對此有個疏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試以這條疏解來説明眾多吉祥紋圖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慶的徵兆繪成圖像,用來表達求吉驅兇觀念;可以是自身祈願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頌的。反過來講,就是許多吉祥紋圖的題材和構圖,都有“福善之事”和“嘉慶之徵”作為創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