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楙

鎖定
司馬楙(?―311年),字孔偉 [1]  ,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西晉宗室、諸侯王,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孫,義陽成王司馬望第四子,晉武帝司馬炎堂弟。
司馬楙初仕曹魏,擔任相國(司馬昭)參軍,受封樂陵亭侯。西晉建立後,冊封東平王,歷任散騎常侍尚書鴻臚卿侍中撫軍大將軍。得罪執政的汝南王司馬亮,坐罪免官。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授衞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司馬冏執政時,授平東將軍、徐州都督,鎮守下邳。成都王司馬穎執政時,升任衞將軍。晉惠帝司馬衷北征時,授車騎將軍,兵敗逃回封國,並前赴洛陽謝罪。
光熙元年(307年),晉懷帝司馬熾即位後,授光祿大夫,改封竟陵郡王。建言“除掉東海王司馬越的黨羽何倫”失敗後,及時逃走,免於一死。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陷洛陽,司馬楙被亂兵殺害。
本    名
司馬楙
孔偉
所處時代
西晉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311年
籍    貫
河內温縣(今河南温縣)
職    業
宗室、諸侯王
爵    位
竟陵王
官    職
車騎將軍、光祿大夫等

司馬楙人物生平

司馬楙封東平王

司馬楙起初在曹魏任職,受封爵位為樂陵亭侯,擔任參相國軍事。 [2] 
泰始元年十二月十七日(266年2月8日),司馬楙的堂兄司馬炎受憚登基,建立西晉政權,是為晉武帝。晉武帝繼位後,封司馬楙為東平王,食邑三千零九十七户。後來,司馬楙入朝擔任散騎常侍尚書 [3] 

司馬楙鎮守下邳

司馬楙善於阿諛奉承,曲意事奉太傅楊駿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初八日,楊駿遭到誅殺 [4]  ,司馬楙依法該判死罪,因與東安公司馬繇關係好,而沒有獲罪。不久,司馬楙升任大鴻臚,加任侍中。同年三月十九日,朝廷任命司馬楙為撫軍大將軍。 [5]  司馬繇想要獨攬朝政,但與汝南王司馬亮不和。三月二十七日,司馬亮以司馬繇討伐楊駿不堅決為由,免去司馬繇和司馬楙等人的官職,打發司馬楙前往所封國。 [6]  司馬楙於是經營財貨,奢侈超越制度。 [7]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徵召司馬楙回朝。當時各諸侯王都紛紛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倫任命司馬楙為衞將軍、都督諸軍事。同年,司馬倫兵敗被殺,司馬楙遭到免官。齊王司馬冏輔佐朝政時,司馬繇又任僕射。同年八月,司馬冏推舉司馬楙擔任平東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 [8]  ,鎮守下邳。成都王司馬穎輔佐朝政時,提拔司馬楙為衞將軍。 [9] 

司馬楙欲殺苟晞

晉惠帝司馬衷北征時,任命司馬楙為車騎將軍,都督職務依舊,派他率軍奔赴鄴城。蕩陰之戰中,東海王司馬越跑到下邳,司馬楙不接納他,司馬越於是回到自己的封國。晉惠帝巡視西部後,司馬越聚集軍隊準備迎接晉惠帝,司馬楙很是恐懼。長史王修獻策説:“東海王在宗室中地位重要,如今將要做出義舉,公應該把徐州授給他,這是剋制謙讓的美事。”司馬楙採納王修建議,於是自認秉承皇帝旨意都督兗州刺史、車騎將軍,上表報告晉惠帝。當時晉惠帝在長安,派遣使者劉虔前去授職。 [10] 
司馬楙擔心兗州刺史苟晞不避讓自己,於是派給劉虔士兵,讓他以詔書的名義誅殺苟晞。苟晞當時已經辭去官職,司馬楙在州中不斷地尋求苟晞,郡縣無法忍受他的命令。范陽王司馬虓派苟晞回到兗州,調任司馬楙為都督青州諸軍事。司馬楙不接受命令,揹着山東諸侯,與豫州刺史劉喬相互勾結。司馬虓派遣部將田徽攻打司馬楙,司馬楙兵敗,逃回自己的封國。晉惠帝回到洛陽後,司馬楙前往宮中,向晉惠帝承認自己的錯誤。 [11] 

司馬楙亂兵殺害

光熙元年(307年),晉惠帝去世,晉懷帝司馬熾繼位。晉懷帝繼位後,改封司馬楙為竟陵王,授任光祿大夫 [12] 
司馬越出任豫州牧時,留下世子司馬毗及其同黨何倫訪察設置在宮內的官署。司馬楙説服晉懷帝討伐司馬越,於是糾集眾人襲擊何倫,但沒能成功。晉懷帝卻歸罪於司馬楙,司馬楙逃奔流竄才免於一死。 [13] 
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馬越死後,司馬楙才出來。同年六月,漢趙皇帝劉聰率軍攻陷洛陽(今河南洛陽),晉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司馬楙與眾多宗室、大臣一同遇害。 [14-15] 

司馬楙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楙善諂諛” [16]  ;②“楙殖財貨,奢僣逾制。” [16] 

司馬楙史籍記載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17]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18]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16] 

司馬楙家族成員

司馬楙父祖

祖父:安平獻王司馬孚,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16] 
父親:義陽成王司馬望 [16] 

司馬楙哥哥

長兄:黃門郎司馬弈,早亡。 [16] 
次兄:河間平王司馬洪 [16] 
三兄:隨穆王司馬整 [16]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竟陵王楙,字孔偉………
  • 2.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初封樂陵亭侯,起家參相國軍事。
  • 3.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武帝受禪,封東平王,邑三千九十七户。入為散騎常侍、尚書。
  • 4.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三月辛卯,誅太傅楊駿,駿弟衞將軍珧,太子太保濟,中護軍張劭,散騎常侍段廣、楊邈。
  • 5.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壬寅,徵大司馬、汝南王亮為太宰,與太保衞瓘輔政。以秦王柬為大將軍,東平王楙為撫軍大將軍,鎮南將軍、楚王瑋為衞將軍,領北軍中候,下邳王晃為尚書令,東安公繇為尚書左僕射,進封東安王。
  • 6.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庚戌,免東安王繇及東平王楙,繇徙帶方。
  • 7.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楙善諂諛,曲事楊駿。及駿誅,依法當死,東安公繇與楙善,故得不坐。尋遷大鴻臚,加侍中。繇欲擅朝政,與汝南王亮不平。帝託以繇討駿顧望,免繇、楙等官,遣楙就國。楙殖財貨,奢僣逾制。
  • 8.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以東平王楙為平東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
  • 9.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趙王倫篡位,召還。及義兵起,倫以楙為衞將軍、都督諸軍事。倫敗,楙免官。齊王冏輔政,繇復為僕射,舉楙為平東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成都王穎輔政,進楙為衞將軍。
  • 10.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會惠帝北征,即以楙為車騎將軍,都督如故,使率眾赴鄴。蕩陰之役,東海王越奔於下邳,楙不納,越乃還國。帝既西幸,越總兵謀迎大駕,楙甚懼。長史王修説曰:“"東海宗室重望,今將興義,公宜舉徐州以授之,此克讓之美也。”楙從之,乃自承製都督兗州刺史、車騎將軍,表於天子。時帝在長安,遣使者劉虔即拜焉。
  • 11.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楙慮兗州刺史苟晞不避己,乃給虔兵,使稱詔誅晞。晞時已避位,楙在州徵求不已,郡縣不堪命。范陽王虓遣晞還兗州,徙楙都督青州諸軍事。楙不受命,背山東諸侯,與豫州刺史劉喬相結。虓遣將田徽擊楙,破之,楙走還國。帝還洛陽,楙乃詣闕。
  • 12.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及懷帝踐阼,改封竟陵王,拜光祿大夫。
  • 13.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越出牧豫州,留世子毗及其黨何倫訪察宮省。楙白帝討越,乃合眾襲倫,不克。帝委罪於楙,楙奔竄獲免。
  • 14.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越薨,乃出。及洛陽傾覆,為亂兵所害。
  • 15.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丁酉、劉曜、王彌入京師。帝開華林園門,出河陰藕池,欲幸長安,為曜等所追及。曜等遂焚燒宮廟,逼辱妃後,吳王晏、竟陵王楙、尚書左僕射和鬱、右僕射曹馥、尚書閭丘衝、袁粲、王緄、河南尹劉默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 16.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07]
  • 17.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18.    《晉書·卷五·帝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