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家遺址

鎖定
史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田莊鎮史家村南,南北長約600米,寬約500米,是一處重要的嶽石文化遺存。 [2] 
1996年,淄博市文物局、博物館和桓台縣文管所組成考古發掘工作隊,對史家遺址進行兩次搶救性清理發掘,揭露面積1300餘平方米,清理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周文化以及龍山至商的三疊城壕和夯土,及嶽石文化大型木架結構祭祀坑,出土嶽石文化和商代的刻字卜骨、商代中晚期多字銘文與族徽銅器以及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及戰國和漢代的陶、銅、骨、蚌、石、玉、漆等文物500餘件。 [2] 
2013年5月3日,史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史家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田莊鎮史家村南 [1]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商
佔地面積
250000 m² [3]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26-1-22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史家遺址歷史沿革

1987年,在史家遺址附近的旬召村東北一大型遺址發現一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有“叔龜”銘文的銅觶,經判斷為商代奄國之器。桓台古代屬於薄姑國,後來屬於齊國,奄國的位置應該是在曲阜一帶,奄國的青銅器為何跑到薄姑國的領土上?這還要從周成王時期的一場戰爭説起。《史記》記載:“成王既遷殷遺民……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由此可證,這件青銅器應當就是周公東征遷奄君於薄姑時的遺物。 [2] 
1996年,淄博市文物局、博物館和桓台縣文管所組成考古發掘工作隊。 [2] 

史家遺址遺址特點

史家遺址位於遺址西南部,平面形狀呈橢圓形,西南部保存長度60餘米,西北長約160米,西部壕溝復原長約200米,推測總長度超過800米。壕溝圍護面積4—5萬平方米,壕溝上部存寬約8米,底寬4米,深約3米,部分地段較硬似夯土層,壕溝內發現嶽石文化大型木構架祭祀器物坑及商代大型房址、祭祀坑、水井等遺蹟,在壕溝北部為商代墓地。 [3] 
史家遺址發掘的嶽石文化祭祀坑呈井字形,木構架,長1.62米,寬1.56米,深3.7米。 [4] 
史家遺址溝壕壁為土台遺蹟,遺留有加工痕跡,其使用年代自龍山文化至商代。井字形木構架祭祀坑為嶽石文化晚期遺存,這種結構方式的祭祀遺蹟,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 [2] 

史家遺址文物遺存

史家遺址綜述

史家遺址內出土的355器物中,有陶器334件,佔出土器物總數的94%;石鏟11件,骨、角、蚌器12 件,卜骨2件。 [4] 
史家遺址歷年曾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物標本。 [5] 
史家遺址坑底層出土的兩件刻有文字的卜骨,形態較為原始,約在公元前15世紀以前,屬嶽石文化晚期,為已知中國最早的甲骨文之一,它比安陽殷墟甲骨文至少提前300多年。 [6] 
父癸觚 父癸觚

史家遺址卜骨

卜骨
卜骨(4張)
史家遺址出土的2片嶽石文化卜骨,均系羊肩胛骨,保持了羊肩胛骨的原貌,未有任何修整的痕跡,具有早期卜骨的特徵。兩片卜骨均已殘破,大部分兆紋已失,僅留部分刻紋,刻文刻劃較深,刀痕明顯,殘斷處仍留有燒灼痕跡,既經燒灼,知是卜骨,上刻文字即可稱為卜辭。 [6] 

史家遺址歷史文化

關於史家遺址的甲骨文性質,已經爭論了多年,而史家遺址周圍還有更多秘密等待破解。
史家遺址最早是龍山文化晚期始有人居住,是在原高埠上平整而住,至龍山文化末期在高埠的南部挖壕築城居住;嶽石文化時期是在原環壕的基礎上加補(加厚加高)繼續使用居住,所以嶽石文化時期的居住範圍不會超出龍山文化時期環壕的範圍;因發現了木構大型祭坑,可以推斷嶽石文化時期在這裏居住的人曾在這裏舉行過大型祭祀活動。 [7] 

史家遺址保護措施

1997年,史家遺址被山東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12月,史家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3年5月3日,史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史家遺址研究價值

史家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嶽石文化時期的大型祭台和“井”字型木構架祭祀坑,在國內外是首次發現,是中國嶽石文化考古的重大進展,對研究和認識嶽石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及東夷文明具有重大意義,也為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4] 
桓台史家遺址的發掘整理,尤其是出土的諸多罕見的嶽石文化遺物,更加進一步證明龍山、嶽石、夏商文化發展序列的提出,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來自齊魯大地的物質佐證。 [6] 

史家遺址旅遊信息

史家遺址地理位置

史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田莊鎮史家村南。 [2] 

史家遺址交通路線

102路/K102路 → 162路 → 624路
108路/K108路 → 162路 → 624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