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家堡村

(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鎮下轄村)

鎖定
史家堡村隸屬於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鎮 [2]  ,位於汾陽市城東南15公里處,陽城河文峪河環抱其中,全村240户,1000口人,土地1500畝。史家堡祖祖輩輩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鄉風文明,淳樸厚善,素有崇文尚武,勤耕奮讀之風,猶逢改革開放20年的好政策,百業遂興,民富村榮,全村年經濟總收入達17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位居全市之首,榮登市級小康文明村之列 [1] 
中文名
史家堡村
行政區劃代碼
141182109216 [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鎮
地理位置
汾陽市城東南15公里處
人口數量
1000 人
土地面積
1500畝

目錄

史家堡村經濟

史家堡村雖屬平川,但水資源缺乏,土地條件差,屬貧水型農村。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就成了擺在支部、村委面前的首要任務。經過多次考證,終於確定了史家堡經濟發展的路子。這就是“發展棗糧間作,購銷廢舊輪胎,兩輪驅動飛奔小康”。
經濟建設
發展棗糧間作,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不但可以節約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還可以增加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雖然這是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的好事,但部分羣眾還是認識不夠,在猶豫、等待、觀望,於是支部、村委廣泛發動羣眾,黨員幹部帶頭在自家地裏栽植,老百姓跟着一起幹了起來。
史家堡村 史家堡村
2002年,經過一個多月緊張有序的艱苦工作,全村1000畝高標準、高質量的棗糧間作工程順利完工,並受到市鄉領導的表揚和肯定。如今這些棗樹已全部掛果,僅此一項史家堡羣眾人均收入500元。
史家堡的廢舊輪胎購銷業火紅,説起與張憲孝密不可分,是他走南闖北,走遍了十幾個省市與幾十個客户簽訂了購銷合同。他致富後不忘帶領羣眾致富,特別是他擔任史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後,毫無保留地把生意經傳授給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史家堡和周邊的幾個鄉鎮十多個村都加入了廢舊輪胎收購和加工的行列。史家堡人憑着精明能幹、誠實守信、勤勞質樸使廢舊輪胎購銷的生意十分紅火。
如今史家堡村成了全國最大的廢舊輪胎交易市場,日吞吐量達1000餘條,全村僅此一項年收入16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小汽車達200多輛,三輪車100輛,固定電話200多部,手機300多部。如今的史家堡人告別了貧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史家堡村社會事業

文化建設
史家堡村在汾陽市以文化村、文明村著稱。致富後的史家堡村人“飲水思源,富而思進”,在村集體資金嚴重缺乏的情況下,通過廣大羣眾的自願集資辦了一件又一件公益事業……在新農村建設中,他們特別注重史家堡品牌的塑造,決心把史家堡打造成教育大村、文明大村、經濟強村。
史家堡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和全體村民的一致共識。支部、村委積極搞設計,拿規劃,多方籌集資金,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史家堡小學。學校雖然建成了,但教學儀器、體育器材還嚴重缺乏。
共產黨員張憲孝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從1994年開始至今,每年都要拿出好幾千元為學校添置了軍樂、鑼鼓、籃球架、籃球、投影儀、錄音機、電腦、獎勵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在他的帶動下,湧現出了大批關心和支持教育的愛心人士。
近年來,先後140餘人出資20餘萬元,為學校配備了新桌凳、電視機、VCD、建起了有20台電腦的電腦班,在陽城鄉乃至全市農村率先實現電教化。如今,史家堡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學校教育工作紮實推進,2006年,全區22科全區統考中,史家堡村小學18科名列前十名,在六年級語數外統考中榮獲全聯區第一,冬運會全聯區第一,幼兒園獲全聯區優秀和達標幼兒園,全面工作評比獲第一名,並被評為全鄉先進校。
精神文化生活
致富後的史家堡村非常注重豐富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素質,提升全村文明程度。“圍鐃”是史家堡村的傳統民間藝術,但由於多年無人組織,面臨失傳。由張憲孝等部分黨員羣眾出資5000餘元,支部、村委購置了50餘套彩裝和樂器,組織老藝人對“圍鐃”藝術進行加工整理,發展成現在的“彩鐃”,使該村的民間傳統藝術重見天日。
同時培養出一大批農民藝術人才,連續多次參加市裏的春節文藝匯演,博得了市領導和羣眾的一致好評。“彩鐃”文化起到了活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鼓舞村民,感染村民,推動史家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成為史家堡村響噹噹的文化品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