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學通論

(2012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史學通論》是2012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鴻烈。 [1] 
中文名
史學通論
作    者
楊鴻烈
出版時間
2012年1月
出版社
嶽麓
頁    數
294 頁
ISBN
9787807618003 [2] 
定    價
26 元
副標題
史學通論
叢    書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史學通論內容簡介

史學是什麼一個問題到此便可暫且解答如次,研究與[歷史]有關係的種種理論和搜輯鑑別整理史料的最可靠的方法與必需的技能的學問,就叫做史學。[史學]既以歷史的[理論]和[方法]為主幹,所以從柏恆以來東西各國學者所撰的史學通論都是在一冊書內就要講述到兩方面,不知近代歷史的理論和研究的方法已經日趨複雜,尤其是研究法現已由文字的史料進展到遺物,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都極專門。 [2] 

史學通論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言
中外學者將“歷史”與“史學”混為一談的.實例 中國“史”字的本義--“歷”“史”二字所以聯為一詞的~幾種説明--歐洲“史”字的本義--中外學者“歷史定義”的分別批評-一著者私擬的“歷史定義”凡百學問的起因--中國產生“史學”的經過--近世歐美日本“科學的史學”發達的大概情形--德法英美“史學”著述的特色--中外學者“史學定義”的批評--著者私擬的“史學定義”--本書所以不像一般“史學通論”兼講述“歷史方法”的理由--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實有分為二書的必要
第二章 史學的“科學性質”的鑑定
鑑定“史學”是否“科學”的重要一中外學者否認“史學”能成為科學的實例--“科學”的原意--“史學”為廣義的甚且為狹義的科學的説明--科學的種類--一般科學家(或可稱“史學的外行”)對史學性質的種種意見--“史學”附屬於“心理學”或“生物學”等的不當--內行的歷史家對“史學”性質的意見--從史學的“材料”和“方法”上辯其絕非“主觀的科學”而在某程度上實接近“客觀的科學”--“史學”與“社會學”在“目的”和“方法”上均不相同故二者的界限不應混淆--穩健派魯濱孫和施亨利承認“史學”可成為科學的理由--席勒教授對歷史在將來為其他科學所消滅的誤測--“史學”永不能為其他科學所吞併的理論上或事實上的根據
第三章 史學的“今”與“昔”
中外學者都有喜用“新史學”“舊史學”的名詞的習慣--“新史學”一詞的不妥當--昔日史學理論不健全和方法拙劣的根本原因--昔日史家選擇材料的錯誤--隨便記錄人名地名而缺乏內容--喜歡敍述駭人聽聞的奇事--偏重政治事實的記載--中外史籍的實例--辯《二十四史》並非全系“家譜”或“相斫書”--昔日史家所用方法的拙劣--能因襲而不能創作--現時史家所最應注意的幾個要點--“目的”須正確--材料的範圍須儘量擴張--鑑別史料的方法須極端嚴格--別種科學的研究須利用為解決困難問題的工具--總結“今”“昔”之稱有“相對的”妙用而不似“新”“舊”之成為絕對無通融之餘地
第四章 論歷史的正當“目的”昔日史家常為某種“目的”犧牲客觀事實--歐洲歷史的垂訓主義不如中國流行之廣--《春秋》的影響《二十四史》、前、後《漢紀》等書摹仿的實--鄭樵、袁枚、梁任公師、陳劍譚等對這派的非難--杜佑《通典》及司馬光《通鑑》為“資治派”的代表作--著者對此二派的批評--闡揚宗教的史籍在數量上中國遠不及歐洲之多--這派所以在中世紀獨盛的原因和在近世終被淘汰的必然性--歐洲以歷史提倡愛國的由來--普魯士史學派的成立--東西各國競相摹仿的情形--國際事件有公平記載的必要--歷史“目的”並非玄奧不過只是求得真象
……
第五章 論歷史的功用
第六章 論歷史的分類
第七章 論與歷史有關係的種種科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