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召父杜母

鎖定
召父杜母,漢語成語,拼音是shào fù dù mǔ,意思是用於稱讚地方官政績顯赫。出自《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後漢書·杜詩傳》。
中文名
召父杜母
拼    音
shào fù dù mǔ
注    音
ㄕㄠˋ ㄈㄨˋ ㄉㄨˋ ㄇㄨˇ
出    處
《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後漢書·杜詩傳》

召父杜母成語出處

指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他們都曾為南陽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故南陽人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見《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後漢書·杜詩傳》。 [1] 

召父杜母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用於稱讚地方官。 [2] 
示例
明·蕭良有《龍文鞭影》第一卷:“召父杜母,雍友楊師。”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時 裴安卿 便是重出世的召父 ,再生來的杜母 ,也只得低頭受縛。”
姚鼐《聞香茝兄擢廣東按察使卻寄二十韻》:“政茲褒召杜 ,道必閉申韓 。”

召父杜母成語典故

召父杜母典故一

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他們都曾為南陽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故南陽人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見《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後漢書.杜詩傳》。後因以"召父杜母"。為頌揚地方官政績的套語。
秦漢時期,長江流域灌溉以漢水支流唐白河地區最為顯著,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陽、鄧縣、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蝕、沖積平原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九百毫米,氣候温和,適於作物生長。這裏開發較早,到西漢中期經濟已相當發達。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元帝時,即公元前四八至前三三年,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
至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盛,南陽太守杜詩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績,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故南陽人歌之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即將杜詩譽為“杜母”,與“召父”(召信臣)相提並論,頌揚二人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召父杜母典故二

原文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杜詩〉
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譯文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杜詩〉
杜詩字君公,河內郡汲縣人。年輕時就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有公正廉明的美稱。……建武七年,杜詩遷升為南陽太守。杜詩生性節約儉樸,為政清平,因誅戮強暴在百姓中建立了威望,善於出謀劃策,節惜愛護民眾勞役。製作用水力推引活塞鼓風的機具,用以鍊鐵鑄為農業機械,使用勞力少,功效大,百姓都認為很方便。又修治坡地池塘,擴大耕地面積,南陽郡內家家户户富裕殷實。當時的人把他與前太守召信臣相比擬,南陽有人稱頌説:“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召父杜母典故三

原文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也。以明經甲科為郎,出補谷陽長。舉高第,遷上蔡長。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超為零陵太守,病歸。復徵為諫大夫,遷河南南陽太守,其治如上蔡。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畜積有餘。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出於儉約。府縣吏家子弟好遊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視好惡。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户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複數增秩賜金。……元始四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冢,而南陽亦為立祠。 [3] 
譯文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壽春縣人。以明經甲科身份任郎官,出京補做谷陽縣長。在考績中列為頭等,調任上蔡縣長。召信臣愛民如子,為官期間甚受稱讚。後來他便越級升為零陵郡太守,又因病而歸。病癒後他又被徵為諫大夫,後調任南陽郡太守,其治理情況也如在上蔡時一樣好。召信臣為人勤勉有計謀,喜歡為人民興辦福利,致力於使他們富裕起來。親自努力於農耕,出入于田間地頭,在鄉間公舍住宿,很少能有安閒的時候。他在郡中巡視水泉,主持開通溝瀆,豎起水門提閘數十處,使受灌溉的農田有所增加,最多時達到了三萬頃。人民得到水利灌溉的益處,收穫的糧食貯蓄有餘。召信臣還為百姓制定了用水的規定,並把這些規定刻在石碑上,立在田地邊界處,以防止爭搶。此外他還禁止婚喪嫁娶時奢侈浪費,致力於推行勤儉節約的風尚。對府縣官吏家的子弟任意漫遊,而府縣官吏不以耕作大事作為本職業務的,則通通斥責罷官,嚴重者還要繩之以法,以察善惡。通過以上種種措施,教化在郡中得以廣泛推行,郡中沒有不努力從事農業的,人民擁護郡縣官吏,郡中的户El也成倍增加,盜賊和打官司的事減少到了很小的程度。官吏民眾都愛戴召信臣,稱他為召父。荊州刺史上奏稱讚召信臣能為百姓謀取福利,所轄郡治得以富庶,賜給黃金四十斤。後召信臣調任河南太守,治理情況常居天下第一,因此又多次被增加俸祿並賜給黃金.……元始四年,皇上下達詔書祭祀百官卿士中為民做過益事的人,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信臣應詔。每年一到時候郡太守都率領下屬官吏去行禮,供奉祭拜召信臣的墳墓,而南陽也為他立了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