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錢學

鎖定
古錢學屬於考古學的一個門類,以古代錢幣為研究對象。舊古錢學主要研究錢幣的形制、書體、重量和成分等。新古錢學則通過對古錢的研究,進而探求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中國現存最早的古錢學專著是宋朝洪遵的《泉志》。蒐集資料較完備的有近人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
中文名
古錢學
別    名
古泉學
所屬學科
考古學

目錄

古錢學定義

古錢學,亦稱“古泉學” ,是考古學分支學科。以古代錢幣為研究對象的學問。 [1] 
在中國,主要是對錢幣資料的蒐集、鑑別和考訂,包括古錢形制、輕重、質料、文字、標記、製作年代、通行地區及真偽,對於先秦貨幣更涉及古文字學的考證,對古代經濟史及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1] 
在國外,也包括研究為紀念某事件和人物而製做的紀念章和徽章之類。主要研究歷代所發行的金屬貨幣和鈔幣的形制、大小、風格、銘文、成分、機能及藝術價值。尤以貨幣的單位、重量等為主要課題。與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美術史學等均有密切聯繫。在西方,古錢學最初以希臘、羅馬的錢幣為研究對象,隨後發展到對歐洲中世紀及近代的貨幣進行研究,世界各地也都相繼對其歷史上的貨幣進行研究。

古錢學發展歷史

中國研究古錢的歷史相當悠久。蕭梁時顧烜的《錢譜》,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一部古錢學專著。唐、宋時代均有人編纂錢譜,但均佚,流傳至今者僅有南宋時洪遵撰《泉志》。 [1] 
清乾嘉以後,金石學大為盛行。古錢學著作也日漸增多,較重要的有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李佐賢的《古泉匯》及李佐賢與鮑康合著的《續泉匯》等。 [1] 
1911年以後,收藏和研究的範圍從銅幣擴大到紙幣和銀錠、銀圓等物。 [1] 
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上海出現了錢幣學社和兩種錢幣學專刊。
1936年問世的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是清以來古錢譜的集大成之作。千餘年來的古錢學研究,主要是對錢幣資料的蒐集、鑑別和考訂,包括錢幣的形狀、大小、輕重、質料、錢文、標記、製作年代、通行地區、真偽等各個方面。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錢學進入一個新階段。古錢被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史史料,通過其起源、發展變化的研究來了解古代商品流通和金融財政狀況,併為研究和了解古代政治、 社會、文化、 對外關係等方面提供了線索。由於文物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發現了相當一部分前所未見的有價值的新材料,使研究者的視野大為開擴。1982年,中國錢幣學會成立,並出版了《中國錢幣》雜誌。1998年出版的《中國曆代貨幣大系》則為古錢資料的北大成之作。 [1] 
參考資料
  • 1.    王巍.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