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友其德也

鎖定
《友其德也》是一篇古文,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
中文名
友其德也
類    型
文言文
作    者
孟子
出    處
《萬章章句下》

友其德也作品原文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1)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獻子(2),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3)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於亥唐(4)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5)則食;雖蔬食(6)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舜尚(7)見帝,帝館甥(8)於貳(9)室,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10)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 義一也。”[1]

友其德也作品註釋

(1)挾:倚仗。
(2)孟獻子:魯國大夫仲孫蔑。
(3)費:春秋時小國, 舊地在今山東魚台西南費亭。
(4)亥唐:晉國人。晉平公時,朝中多賢臣, 但亥唐不願為官,隱居窮巷,平公曾對他“致禮與相見面請事”,非訪敬重。
(5)入雲、坐雲、食雲:是雲入、雲坐、雲食的倒裝。雲,説。
(6)蔬 食:粗糙的飲食。蔬同“疏”。
(7)尚:同“上”。
(8)甥:古時稱妻子的父親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稱“甥”,舜是堯帝的女婿。
(9)貳室:副官, 即招待的宮邸。
(10)用:以。[1]

友其德也作品譯文

萬章問道:“請問交朋友的原則。”
孟子説:“不倚仗年齡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夠有什麼倚仗。孟獻子是一位擁有百輛車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樂正裘、牧仲,其餘三位,我忘記了。獻子與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並不存在自己是大夫的觀念,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獻子是大夫的觀念,也就不與獻子交朋友了。不僅具有百輛車馬的大夫有這樣的,就是小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費惠公説:‘我對於子思,把他尊為老師;我對於顏般,和他交為朋友;至於王順和長息,不過是侍奉我的人罷了。’不僅小國的國君有這樣的,就是大國的國君也有這樣的。晉平公對待亥唐,亥唐叫他進去就進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吃。即使是糙米飯小菜湯,也沒有不吃飽的,因為不敢不吃飽。不過,晉平公也就是做到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祿,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賢者的態度,而不是王公貴族對賢者的態度。從前舜去拜見堯帝,堯助他的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請舜吃飯,舜也請他吃飯,二人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天子與普通百姓交朋友的範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貴的人,這叫尊敬貴人;地位高貴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這叫尊敬賢人。尊敬貴人和尊敬賢人,道理都是一樣的。”[1]

友其德也讀解賞析

愛情要純潔,友情也要純潔,不可以摻雜金錢、地位等利害關係的因素在內。古代人非常重視這一點。我們隨手就可以寫下一連串這方面的名言:
“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楚策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史記?鄭世家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中説?禮樂》)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孟子在這裏所説的“友其德”,而不要友其財、色、權、利、勢。
至於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如莎士比亞名劇《雅典的泰門》、巴爾扎克的小説《高老頭》,以及中國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更是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揭示了這個道理。
問題還是在於,説得越多,文藝作品寫得越多的,往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存在問題最多的現象。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做到“不挾”而“友其德”的,又有幾人呢?
豈不聞——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增廣賢文》)
所謂“錢權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們“反腐敗”中要着力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嗎;[1]

友其德也作品出處

《友其德也,不可有挾》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2]

友其德也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鋭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