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叉須崖爬藤

鎖定
叉須崖爬藤(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 ex Franch.)是葡萄科崖爬藤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300米至2,5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山谷林中以及灌叢,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叉須崖爬藤
拉丁學名
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 ex Franch.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葡萄目
葡萄科
崖爬藤屬
叉須崖爬藤
分佈區域
四川、雲南等地

叉須崖爬藤 形態特徵

叉須崖爬藤
叉須崖爬藤(2張)
木質藤本。小枝纖細,圓柱形,有縱稜紋,無毛。卷鬚2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5小葉,中央小葉披針形,外側小葉橢圓形,長1.5-5釐米,寬0.5-1.5釐米,頂端漸尖或急尖,中央小葉基部楔形,側小葉基部不對稱,近圓形,邊緣每側有3-6個鋸齒,齒尖鋭,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4-5對,網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1.5-3.5釐米,小葉柄極短或幾無柄,無毛;托葉顯著,褐色,卵圓形,長3-5毫米,寬2.5-3.5毫米,宿存;花序腋生或在側枝上與葉對生,單傘形;花序梗長1.5-3釐米,無毛;花梗在果時長3-5毫米,無毛;花蕾卵圓形,高約1.5毫米;花萼外面無毛,邊緣呈波狀;花瓣橢圓卵形,頂端呈頭盔狀,無毛;雄蕊在雌花中不發達,長約為雌蕊的1/2;子房圓錐形,花柱短,柱頭4裂,裂片鈍;果實圓球形,直徑0.6-0.8釐米,有種子1-3顆;種子橢圓形,頂端近圓形,基部喙極短,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狹長圓形,兩側有數條橫肋,腹面中稜脊顯著,兩側窪穴呈溝狀,幾平行並在上部微向兩側伸展。花期6月,果期8-9月。 [1]  [3] 

叉須崖爬藤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谷林中或灌叢,海拔2300-2500米。

叉須崖爬藤分佈範圍

叉須崖爬藤 叉須崖爬藤
產自四川、雲南。模式標本採自雲南鶴慶。 [1] 

叉須崖爬藤 本種提示

叉須崖爬藤 叉須崖爬藤
過去在中國各植物誌書或文獻中,誤將鳥足狀5小葉的狹葉崖爬藤T. serrulatum (Roxb.) Planch.鑑定為本種,作者檢查了存於巴黎自然博物館本種模式標本後,發現王文采發表的亞種T. obtectum (Wall.) Planch. subsp. dichotomum W. T. Wang和種T. sinodichotomum W. T. Wang即為本種。本種外形與崖爬藤T. obtectum (Wall.) Planch.相似,但本種卷鬚2叉分枝,種子背面種臍狹長圓形,周圍有數條較窄的橫肋,腹部兩側窪穴呈溝狀並與中稜脊明顯分離,其餘表面較光滑,與後者不同。 [1] 

叉須崖爬藤功能用途

醫藥:
【傣藥】小五爪金龍:治骨折,風濕骨痛,外傷出血《德宏藥錄》。嘿宋白:用於舒筋活血,祛風濕,散瘀腫,止血生肌《傣醫藥》。
【彝藥】月烏雞:根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彝藥志》。根、全草治跌打損傷,風濕腫痛,閉經,肺結核,勞傷《楚彝本草》。額若西疊耐,格其古:全草或根主骨折,外傷膿腫潰爛,跌打傷,勞傷,血尿,咽喉腫痛等症《彝植藥》、《滇省志》。紅葡萄:全株治跌打損傷,骨折筋斷,瘀血腫痛,風寒濕痹,關節不利,癰瘡腫毒《哀牢》。全株及根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大理資志》。
【德昂藥】帶根全株治風濕關節痛《滇省志》。
【景頗藥】賽標:藤莖治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無名腫毒,火燙傷,皮膚糜爛《滇藥錄》。
【僳僳藥】哇多力比,四爪蘭:藤莖及根人藥,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怒江藥》。
醫藥:全草(五爪金龍):苦、澀,温。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用於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