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參悟

(詞語)

鎖定
參悟,指參透領悟,即通過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意在強調結果;也可指參禪悟道,即研究禪機、解悟道理,意在強調過程。
中文名
參悟
拼    音
cānwù
英    文
comprehend
基本釋義
探究並有所領悟
解釋一
參禪悟道,意在強調過程
解釋二
參透領悟,意在強調結果

參悟詞語釋義

參悟
cānwù
[comprehend] 探究並有所領悟
1.參禪悟道。《紅樓夢》第七四回:“才是才子,這會子又做大和尚,講起參悟來了。” 清 龔自珍 《支那古德遺書序》:“名身句身,尚懼不明,烏有所謂參悟者乎。”
2.猶領會。 葉聖陶 《火災·歸宿》:“這層意思,我也能參悟。”
參是研習的過程,悟是通過研習從內心去得到認知和感悟。

參悟來源出處

關於“悟”的真諦,第一可以就從文字的演變來説,從甲骨説文解字到石鼓到大篆等的演變不外乎用心去感受用口去説話,而篆書中那“吾”和“心”的寫法,在書刊和網站上都可以查找到。而真正的悟的真諦,可以説是聯想,更可以説是積累,沒有積累和聯想也無法真正的感悟,前者可以跟自己的經歷有關係可以去聯想,而後者只能靠學識的積累了,沒有內在深厚的積累,去感悟可能會顯得無力。
悟,可以用平靜無慾隨意中去尋找達到,急功好進中就沒有那渾然一體的瀟灑和一氣呵成的那種氣概,所以那就不是悟,也不是所積累達到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任務,和一種商品意識。 悟是在尋常的小事上,工作的過程中的那份思考,做的過程中去想為什麼會得到這樣那樣的結果經過分析的感悟理解,那樣才是慢慢的積累。
禪宗的悟不是頭腦中忽然想通的解悟,而是真修實證的證悟。流毒甚大。那麼這兩種悟有什麼區別呢。解悟只發生在分別意識當中,屬於語言功能的運用,是凡夫外道所共有,所以不屬於禪宗中所説明心見性之悟。禪宗之悟是發生在七八二識中的境界是非常深奧的,發生這種悟時,會令悟者的身心起極大的改變,遠非頭腦中忽然想通的解悟可比。悟了還不是成佛,悟了的人只是伏住了某重妄執,並沒有斷除這些妄執,所以説還是凡夫,可稱為大心凡夫,尚不是登地的菩薩,何況成佛。

參悟《易經》歪解

《易經》歪解一個“悟”字。幾十年的物質運動讓人們落下了文化,如今社會開始沉澱轉換——文化興起,特別是佛家文化。在生活中時常見人談修行,談感悟……但是放眼世間,又有幾個人修行上路了。又有幾個人感悟到了。
人有其陰陽兩面,如同《易經》所講,陰陽互藏,隨時變換。在沒有自我利益時,我的概念較少,什麼都好説。一但有了利益,就無所謂修行,無所謂佛法,他會跟自己所做的事找一個藉口,構建一個台階,賦予一些理所當然的原由,這就是人性。
迴歸正題,歪解一個“悟”字。“悟”左邊一個豎心旁,按《易經》來講豎心旁為兑卦,為缺。右邊一個“吾”,“吾”是我之意。整個“悟”字就是讓人凡事缺心眼,缺自我角度,從而“悟”得真心。
缺心眼的人不傻,缺心眼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你一但對當下接觸到的人事缺心眼了,不但不會吃虧,相反會由心生喜悦,有一種輕鬆自在的感覺。如此累積到一定的量,自然由一個點而展開到一個面,此時你的心就逐步逐步開了。所謂開其實就是思維少了,少了你就慢慢迴歸到自然的真我。真正的我遍佈虛空,遍佈宇宙,無處不在。無處不在為什麼常人又找不到呢。因為你有個“我”,你有了“我”之後怎麼能感覺到他的存在呢。
所以説還是缺心眼好啊。它會讓你感受到愉悦,會讓你有智慧,更會讓你自在生活。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悟”給予的。朋友“悟”其心吧,讓它呈現出來打成一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