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平惠濟寺

鎖定
原平惠濟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東北15千米練家崗村,佔地面積2135平方米。原平惠濟寺創建於唐,重構於宋,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 [3] 
原平惠濟寺坐北朝南,由山門、文殊殿、鐘樓、伽藍殿、大佛殿及東西廊廡等建築組成,大佛殿為宋代遺構,面寬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磚建月台寬大。 [3] 
2013年5月3日,原平惠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原平惠濟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東北15公里練家崗村
所處時代
明至清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851-3-14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原平惠濟寺歷史沿革

原平惠濟寺始建於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建文殊殿。 [3] 

原平惠濟寺建築格局

原平惠濟寺坐北朝南為八間,佔地面積2135平方米,進深兩間,分上下兩層。主殿三間居於中部,下層主殿內有壁畫,內容為釋、道、儒三教聖像,像前置有隔扇,隔扇前為供奉活動之地,左右各為一間住屋。右住屋的石壁上有一黑洞,高約一米,可由此通向寺東絕壁上的另一小廟金安寺。今小廟已毀,僅留支撐寺廟的懸柱一根,稍有風吹動,即左右搖擺不定,當地人稱之為“扒拉柱”。上層主進深兩間,均為通天柱(5.1米)。餘間皆進深兩間。前有走廊,走廊前又有木板伸出,為棧橋式殿內有閣,內畫玉皇像。線條流暢,比例適當,工藝精細。下層面闊八間,其中主殿三間。主殿,前置望柱七根,裝有木欄板。整個建築之前部均懸於空中,下用十餘根木柱支撐,結構奇特,十分險峻。上層面闊五間,主殿三間,主殿進深兩間,餘皆進深一間。前均置走廊,供人登高望遠。
原平惠濟寺由山門、文殊殿、鐘樓、伽藍殿、大佛殿及東西廊廡等建築組成。 [3] 

原平惠濟寺主要建築

原平惠濟寺大佛殿

大佛殿為宋代遺構,面寬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磚建月台寬大。殿內使用減柱造,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內額,其上四椽栿與前後乳栿搭交。柱頭斗栱五鋪作雙下昂,裏轉六鋪作出三抄,後尾置於順梁下,明間補間鋪作出45度斜昂。殿內佛壇上塑佛、菩薩、脅侍、童子、金剛等,為宋塑佳作。兩壁千佛閣內存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細,刀法有力。原平惠濟寺中大佛殿歷史最古,建築結構及其塑像藝術尚保存宋代風格。 [3] 
原平惠濟寺

原平惠濟寺大圓通殿

大圓通殿,是原平惠濟寺的主殿,建於清康熙年間,“圓通”是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大圓通殿即觀音菩薩正殿,在佛教經典中,觀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觀音菩薩能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故名觀音。大圓通殿是單層重檐的木結構建築,頂蓋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莊重典雅,是典型的清初建築風格。 [3] 

原平惠濟寺文殊殿

文殊殿
文殊殿(2張)
文殊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懸山頂。殿內佛壇上保存彩塑多尊。 [3] 

原平惠濟寺文物遺存

大圓通殿,兩旁端坐32座觀音應身像,中間供奉觀音佛身,共33身。文殊殿內佛壇上保存彩塑18尊,兩山牆繪壁畫20餘平方米,兩壁千佛閣內存有157尊宋代木雕。 [3] 

原平惠濟寺歷史文化

  • 寺廟佈局
中國古代寺廟的佈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因而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佈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原平惠濟寺的全寺佈局則不一樣,天王殿後面,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屬於華北園林建築風格。這也與它依山就勢的地理位置有關,無法縱向延伸,只能橫向發展。 [3] 

原平惠濟寺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原平惠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原平惠濟寺旅遊信息

原平惠濟寺地理位置

原平惠濟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東北15千米練家崗村。

原平惠濟寺交通指引

原平市人民政府距離原平惠濟寺15.8千米,可駕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