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卻(讀音:què )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卩,本義為推辭,後引申為正好、恰好等義。
【參考資料: [1-5]  [8-9] 
中文名
拼    音
què
部    首
五    筆
fcbh
倉    頡
gisl
鄭    碼
bzy
筆    順
1215452
注    音
ㄑㄩㄝˋ [1] 
總筆畫
7
部外筆畫
5
四角碼
47720
統一碼
5374
異體字
*卻、㕁 [1]  [7] 

文字源流

形聲字。本作“卻”,《説文》:“卻,節欲(欲為卻字之誤)。從,谷聲。”徐灝段注箋:“卻如間隙之隙。卻者謂骨節之間隙也。《曲禮》日:相見於卻地日會。鄭注:卻,間也。《莊子.養生主》篇:‘批大卻’,崔、李注同。俗書作郄。《素問.刺腰痛篇》:‘刺其郄中’,郄即卻字。《孟子盡心篇》趙注:客光小郄也。丁雲:義與隙同。是也。引申之乃為卻退之義。古音並讀如噱聲,轉為隙,乃分為二義二音矣。今俗書卻退字作卻。”卻從去即谷之隸變,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卻字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從去聲。清代·邵瑛《説文羣經正字》“今經典多作卻,《孟子.萬章》‘卻之’、‘ 郤之為不恭’。” [10]  現行的國家標準,以“卻”為正體字,“卻”為異體字。 [11] 

現代釋義

què
1.退。
如:“退卻”
“卻,節慾也”。——《説文解字》
2.拒而不收。
如:“推卻”
“卻之為不恭”——《孟子》
3.正好,恰好。
“卻是”,“卻系”
“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卻是五月初頭。”
4.置動詞後,相當於「掉」、「去」、「了」。
如:“忘卻”、“拋卻”。
唐·杜甫《曲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5.但,表示轉折相承。
如:“雖然…,卻……”
“雖然沒有十二分顏色,卻也明眉皓齒,蓮臉生春。——《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
6.再,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8] 

常見詞組

卻是,忘卻,退卻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俗卻字。
(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𠀤羌入聲。《説文》節慾也。從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為不恭。
《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注》蘇林曰:卻謂𤰞而退之也。
《儀禮·士昏禮》啓會,卻於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卻。
訛作㕁。 [6]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kiok7 [沙頭角腔] kiok7 [東莞腔] kiok7 [海陸豐腔] kiok7 [寶安腔] kiok7 [客英字典] kiok7 [陸豐腔] kiok7 [梅縣腔] kiok7
◎ 粵語:koek3
◎ 潮州話:kiag4 (khiak)
贛方言:qiɔ5,卻薄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