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藝術

(202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印度藝術》是202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英] 帕沙·米特。 [1] 
中文名
印度藝術
別    名
Indian Art
作    者
帕沙·米特
譯    者
李京澤
出版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    數
384 頁
ISBN
9787208183230
定    價
128 元
裝    幀
平裝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副標題
從史前藝術到後現代主義
叢    書
牛津藝術史(中文版)

印度藝術內容簡介

《印度藝術》梳理了南亞次大陸從公元前300年至21世紀藝術發展的歷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贊助人和工匠如何創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圖的豐富的藝術形式;石窟、神廟、雕塑、繪畫等又如何為不同時期的政權服務。通過探究藝術生產與贊助、個人創造力與統治意識形態間的互動,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響和一直以來被低估的印度伊斯蘭藝術、殖民時期和現代藝術的成就,書中的每個時期都呈現出其獨特風情。 [2] 
全書收錄150張插圖,全面展示印度藝術的各種形態。若干建築解剖圖帶讀者走進神秘而鮮活的印度教神廟內部,瞭解南北印度不同的建築風格,解析莫卧兒皇帝在新首都中藴藏的野心,以及殖民時期建築對印度城市風貌的塑造。17世紀是繪畫的世紀,在莫卧兒皇帝和北方邦國的宮廷中,藝術家們吸收多樣的本土和外來技法,創作了大量肖像、風景、靜物和敍事作品,華麗的色彩和纖細的筆觸體現了極致的觀察和無與倫比的技巧。歐洲藝術的透視法通過藝術學院和機械複製技術迅速為殖民時期的印度藝術家所吸收。泰戈爾等實踐着立體主義、原始主義等先鋒潮流,同時結合民族主義風潮創造出了獨特的風格,藝術也成立抵禦殖民主義的武器。獨立後,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現代藝術在全球化的同時都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女性創作。除了對自身經歷的自傳式記錄,她們也把社會批判作為描繪的對象。
活色生香的印度藝術與崇尚“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歐洲藝術迥異,也遭遇了幾個世紀的誤讀。本書企圖破除這種學術傳統,在印度藝術的語境中,展現最單純、最多元的美。 [2] 

印度藝術作者簡介

作者:帕沙·米特(Partha Mitter),藝術史學家,主要從事印度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在西方的接受史、印度現代主義和身份認同的研究。畢業於倫敦大學,博士師從E. H. 貢布里希,曾先後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蘇克塞斯大學任教。
已出版著作有《被誤讀的怪獸:歐洲對印度藝術的接受史》(UP of Chicago, 1977, 1992, 2013)、《殖民時期印度的藝術與民族主義:1850—1922》(Cambridge UP, 1994)、《印度藝術》(Oxford UP, 2001)、《現代主義的勝利:印度的藝術家和先鋒派,1922—1947》(Reaktion Books, 2007)等。
譯者:李京澤,男,1987年生,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藝術教研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美育研究分會理事。2016年入選 “中國美協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著有《選擇與失落——巴克特里亞-印度河流域希臘化藝術中的文化意識與文化互動》。 [2] 

印度藝術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導 言
第二章 佛教藝術與建築
第三章 印度教藝術與建築
第四章 少數民族傳統、理想美與色情
第五章 突厥‒阿富汗的德里蘇丹國(1206—1526年)
第六章 莫卧兒帝國(1526—1757年)
第七章 拉賈斯坦和帕哈里王國(約1700—1900年)
第八章 部落民族、女性和工匠的非正統藝術
第九章 英屬印度時期:西方化與民族主義
第十章 印度的現代主義
第十一章 獨立後的藝術
第十二章 當代藝術圈
時間線
延伸閲讀
博物館和網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