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支那豹

鎖定
印度支那豹(學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為哺乳綱、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體形似,但明顯較小;頭小尾長,四肢短健;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又頗似古代的銅錢,所以又有“金錢豹”之稱。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生活於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環境,其巢穴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巖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巖洞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範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遊蕩數十公里覓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採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於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分佈於東南亞及中國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印度支那豹
拉丁學名
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
別    名
華南豹,豹華南亞種,金錢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貓科
豹屬
亞    種
印度支那豹 [2] 
命名者及年代
Pocock, 1930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3] 
外文名
Indo-Chinese leopard

印度支那豹形態特徵

印度支那豹
印度支那豹(6張)
印度支那豹是的一個亞種,體長1.3-1.75米之間,尾長約0.9-1米,體重50~100千克。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常具顯著花紋。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發達。
頭小而圓,耳短,耳背黑色,耳尖黃色,基部也是黃色,並具有稀疏的小黑點。虹膜為黃色,在強光照射下瞳孔收縮為圓形,在黑夜則發出閃耀的磷光。犬齒髮達,舌頭的表面長着許多角質化的倒生小刺。嘴的側上方各有5排斜形的鬍鬚。額部、眼睛之間和下方以及頰部都佈滿了黑色的小斑點。身體的毛色鮮豔,體背為杏黃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內側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塊顯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佈滿了黑色的斑點,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顏色較淡,斑點小而圓,看似非洲豹,但是比非洲豹矯健,結實。 [4] 

印度支那豹棲息環境

棲息在雨林、山地、原始森林,山地森林、丘陵灌叢、荒漠草原等多種環境,從平原到海拔3600米的高山都有分佈。它的巢穴比較固定,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巖洞中。 [4] 

印度支那豹生活習性

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範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遊蕩數十公里覓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白天潛伏在巢穴或樹叢中睡覺。陽光透過森林,灑在它佈滿花斑的皮毛上,既使在幾米之外,也難以發現它的存在。傍晚出來遊竄覓食,直到天明才休息。 [4] 
豹的感官發達,動作敏捷,善於爬樹,可以捕捉樹上的猴類和鳥類;也善於跳躍,一躍可達6米高,12米遠;但不喜歡游泳。豹的性情異常兇猛,犬齒大而鋒利,裂齒也特別發達,有利於擒獲和撕扯獵物。多以山羊、狍子、鹿、麝、麂、野豬、野兔、猴類等為主要食物,有時也吃魚、鳥類,以及襲擊家禽、家畜等。捕獵時有兩種主要的進攻方式,一種是隱蔽在樹上,這樣可以居高臨下發現獵物,同時氣味也會隨風飄散,不易被獵物發現,但需要等待獵物從樹下經過;另一種是偷襲,先潛行接近獵物,然後突然躍出,將其捕獲。當時吃不完的獵物則懸掛在高高的樹枝上,這樣既不易腐爛,又不易被別的動物吃掉,等食物饋乏時,再回來慢慢吃掉。它的力量大得驚人,可以將一隻比其自身重一半的獵物抓到樹上去。找不到食物時,也可以忍受數天的飢餓。善於爬樹及游泳,會守候在樹上,等待水鹿羚羊野牛野豬經過再飛撲而下咬住獵物頸部使其窒息而死。 [5] 

印度支那豹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南方、印度支那和東南亞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緬甸等地,是一種分佈在中南半島華南的豹。 [6] 

印度支那豹繁殖方式

印度支那豹於冬季和春季發情交配。懷孕期100天左右,4~5月份產仔,每胎產2~4仔,哺乳期約3個月,初生仔體重550~750克,約10日齡時睜眼,18~24個月能獨立生活,幼獸和母獸在一起直到下次發情期。幼獸2、3歲後性成熟。壽命約20年。 [5] 

印度支那豹保護現狀

印度支那豹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極危(CR)。 [3] 

印度支那豹種羣現狀

由於棲息環境的改變,人為的過量捕殺,種羣數量急劇下降。印度支那豹的數量可能較華北豹稀少,中國的數量稀少,當局已經加強保護,將印度支那豹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豹分佈範圍較廣,但分佈地分散,各分佈地相對孤立,且每一分佈地的種羣數量不大,最大的種羣也不過27只,許多地方的種羣數量不過1只至3只。這種分佈狀況對華南豹的繁衍極為不利,華南豹因此可能發生近親“結婚”,或尋找不到“配偶”,優良基因得不到繼承而導致滅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