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美村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博美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社區,位於虎門鎮北部,博湧社區西北,距鎮政府約3千米,面積0.8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及埔田地帶,村西北為小山,山下均為水田及山地。村內有琵琶鼓、大肚山、北山、龜山、銅鼓鼎、獅子崗山,海拔不高。村東、村南有河流大里湧、園下湧。東與社崗村為鄰,南與博頭村接壤,西南與鎮口相連,北至銅鼓頂(嶺)與白沙相隔。2015年末,博美村户籍人口1459人。 [2] 
約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村。明代,屬東莞縣第七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白鎮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博湧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鎮博營,博湧生產大隊,虎門區博湧鄉,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管理區,虎門鎮博湧行政村、博湧社區。 [2] 
2015年,博美村集體經營以輕工業為主,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製衣、紡織等。村總收入2700餘萬元,人均股份分紅6000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2] 
中文名
博美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社區
地理位置
虎門鎮北部
面    積
0.8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1459 人(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博美村歷史沿革

約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村。
明代,屬東莞縣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白鎮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博湧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鎮博營,博湧生產大隊,虎門區博湧鄉,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管理區,虎門鎮博湧行政村、博湧社區 [2] 

博美村行政區劃

博美村為東莞市虎門鎮博湧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博湧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7。 [1-2] 

博美村地理環境

博美村位置境域

博美村位於虎門鎮北部,博湧社區西北,距虎門鎮政府約3千米,面積0.8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及埔田地帶,村西北為小山,山下均為水田及山地。村內有琵琶鼓、大肚山、北山、龜山、銅鼓鼎、獅子崗山,海拔不高。村東、村南有河流大里湧、園下湧。東與社崗村為鄰,南與博頭接壤,西南與鎮口相連,北至銅鼓頂(嶺)與白沙相隔。 [2] 

博美村自然災害

1965年,博美村因松毛蟲病害嚴重,省裏派飛機對博美山頭噴灑農藥防治。1983年,海潮突襲,沙角河仔海堤多處缺口,海潮從缺口湧入,博美受海潮影響,低窪之地頓成澤國,大部分農作物被淹沒。 [2] 

博美村人口

2015年末,博美村户籍人口1459人,其中男704人,女755人;80歲以上31人,最年長者94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0人。外來暫住人口1.5萬人。 [2] 
博美村 博美村

博美村經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大旱,水稻及其他農作物全面失收,村民不得不採摘筋竹米用沙盤磨碎煮以充飢。2000年起,相繼有布料、皮料及輔料市場落户博美。2006年,博美投資建設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6萬平方米的博美布料、輔料商貿中心。
1993年,虎門富民電器城落户博美。1994年,村投資建成佔地1.2萬平方米的花城布料輔料市場投入使用。1995年,虎門汽車客運站在博美奠基,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
博美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莞草為主,兼種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及果樹等。草織業(織草蓆)一度成為該村主要手工業。改革開放後,隨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至2000年,村建有龍底工業園區、富民布輔料集聚區、金匯國際布料、興裕布料集聚區等。
2015年,博美村集體經營以輕工業為主,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製衣、紡織等。村總收入2700餘萬元,人均股份分紅6000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2] 
蔬菜 蔬菜

博美村社會事業

博美村教育事業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創立博美學校。1988年,由香港同胞及村民捐資25萬元建成新博美小學,東莞市委副書記黎桂康參加新博美小學落成典禮。
2015年末,博美村內有小學1所、幼兒園3所。 [2] 

博美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博美村老人活動中心1個、籃球場1個、廣場1個、文化活動室1間、虎門圖書館分館1座(2015年藏書5000冊)。 [2] 

博美村基礎設施

1964年,博美投資架設高壓線路,連接虎門白沙變電站分線,村民開始用電照明。1991年,通自來水。1996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
2015年末,博美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2] 

博美村交通運輸

1995年,虎門汽車客運站在博美奠基。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
博美村國道G107(莞太路)由北往南經過村境,鄉鎮道有人民北路、體育路。 [2] 

博美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博美村因村建於一條基望的尾段,名為“尾”。後村民覺得“裏尾”兩字不文雅,故改名為“博美”。 [2] 
  • 傳統民居
博美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2] 
  • 世居村民
博美村世居村民有歐、陳、鄭等姓,以歐姓為主。宋代,歐氏先祖由南雄珍珠巷遷至廣州燒鵝街,後遷佛山市順德區陳村。元大德元年(1297年),其後裔一支從佛山順德陳村遷此。 [2] 
  • 本地方言
博美村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2] 
  • 當地風俗
博美村有燒炮頭、醒獅、開燈、慶燈等習俗。舞獅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多於春節、元宵節、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後誕日進行表演。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還進行燒炮頭、搶炮頭活動,每年農曆正月為出生男嬰舉行點燈活動。 [2] 
  • 相關歷史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實行禁海令,村民被迫向內遷移,致很多民眾露宿野外。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允許被迫內遷的村民回原籍。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軍艦炮擊虎門,村民向內地、山間疏散。 [2] 
  • 碑刻
博美村有博美天后廟重修碑刻,刻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存博美天后古廟內。 [2] 
  • 楹聯
楹聯“人間聖母,天上元君”“水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姐豆重光”,書於20世紀80年代末,存博美天后廟大門兩側。 [2] 
  • 匾額
匾額“天后古廟”,書於80年代末,存博美天后廟大門口上方。 [2] 
  • 相關歷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春,駐虎門的國民黨軍一個鋼炮班在博美穀場進行射擊訓練,村民歐樂銘以放牛做掩護,趁國民黨軍士兵不注意,把預先藏在衣服口袋裏的粗沙放入小鋼炮炮膛。當國民黨軍士兵進行射擊訓練時,炮彈在炮膛內爆炸,國民黨軍士兵兩死三傷。 [2] 

博美村風景名勝

  • 天后古廟
博美村內有天后古廟1座,建於明末清初,佔地面積135平方米,磚瓦結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和20世紀80年代末,兩次進行修繕。廟內供奉天后,農曆除夕晚上十一至十二時,當地村民及在此經商的客商爭相到天后廟上頭炷香。 [2] 

博美村著名人物

歐燦(1923~2005年),曾任東莞具人民政府副具長。
歐培(1924~2011年),曾任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歐國俊(1935~1976年),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副政委。
歐建平,2003年,獲中山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06年,被聘為中山大學副教授,2013年,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