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通博物苑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圖書)

鎖定
《南通博物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南通博物苑和南京藝術學院國際博物館學院聯合出品。 [1] 
中文名
南通博物苑
作    者
杜嘉樂、李萬萬 [2] 
出版時間
2022年5月 [2]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
9787511739315 [2] 
開    本
16 開 [2] 

南通博物苑內容簡介

《南通博物苑》是針對南通博物苑旅遊參觀提供的知識服務型系列圖書,分為“創始人張謇”“中國第一館”“建築特色”“陳列展覽”“重要館藏”“基本陳列”“主題展覽”“社會教育”“學術交流”等九個章節,從張謇建苑伊始講述,介紹了博物苑的建苑歷史發展、重要藏品、常設展陳內容及策展構思,同時展示了博物苑特色社教活動、公眾教育以及主題項目。圖書作為觀眾走進南通博物苑空間、瞭解博物苑藏品、紀念參觀體驗的載體,既為觀眾提供了博物苑參觀導覽的功能性服務,也為觀眾提供博物苑資源的紀念性衍生品。 [1] 

南通博物苑圖書目錄

創始人張謇 001
中國第一館 011
建築特色 021
重要館藏 031
基本陳列 161
主題展覽 183
社會教育 209
學術交流 231
參觀指南 257 [3] 

南通博物苑圖書展示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封面
《南通博物苑》封面 《南通博物苑》封面
《南通博物苑》外觀設計、部分內容
《南通博物苑》外觀設計、部分內容 《南通博物苑》外觀設計、部分內容
《南通博物苑》目錄
第一部分 創始人張謇 Zhang Jian, the Founder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張謇,清末狀元,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在中國社會向近現代過渡時期,他直接參與了全國性的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事件,也親身組織領導了南通地方自治的實踐,從而探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早期現代化道路,其影響“傾動東南,波及全國”。身為實業救國的典範,他創辦了紡織、農業、油脂、造紙、冶金、糧食加工等一系列企業,造就中國最早的生態循環產業鏈;身為教育救國的先驅,他陸續興辦並帶動士紳創辦了400多所學校,興建了博物苑、圖書館、更俗劇場、體育場等眾多社會公共機構;作為慈善家,他把慈善與教育、文化融為一體。在他經營下,南通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由國人自主建設和全面經營的城市典範,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實踐意義之強,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
第二部分 中國第一館 The First Chinese Museum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由晚清狀元、近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為辦苑宗旨,融合了中國古代園林與近代博物館理念,具有館園一體的鮮明特色;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通博物苑並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
南通博物苑積極踐行總書記囑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創新開展文博活動,積極傳播科學文化,豐富公眾文化生活,已成為公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和人們瞭解南通、親近科學、接受文化薰陶及休閒旅遊的理想場所。
第三部分 建築特色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濠河之濱,館內主要有南館、中館、北館、東館、濠南別業、新展館、南通範氏詩文世家陳列館等建築。
南館建於1906年,初名“動礦物陳列室樓”,後稱“博物館”,是博物苑主要的陳列室,當年陳列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中館建於1906年,始稱“測候所”,用以測報天氣,是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所在地,1914年,測候所遷至農校,中館改建後,作為金石碑帖陳列室;北館建於1911年,當初本是作為金石書畫陳列,後由張謇改建,除鯨骨架外,還陳列了苑中所藏許多其它動物的骨骼標本和化石;東館建於1914年,又稱“苑事室”,是當年博物苑的辦公室和接待室;濠南別業建於1914年,起初為張謇先生居住、辦公的場所,現舉辦主題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展陳;新展館建於2005年,位於博物苑南側;南通範氏詩文世家陳列館是為了保存鄉邦文獻、傳承前代文脈,由範氏詩文世家的當代傳人,也即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畫家範曾先生捐資在其家鄉的南通博物苑所建設。
第四部分 重要館藏 Collection Highlights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濠河之濱,館內主要有南館、中館、北館、東館、濠南別業、新展館、南通範氏詩文世家陳列館等建築。
南館建於1906年,初名“動礦物陳列室樓”,後稱“博物館”,是博物苑主要的陳列室,當年陳列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中館建於1906年,始稱“測候所”,用以測報天氣,是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所在地,1914年,測候所遷至農校,中館改建後,作為金石碑帖陳列室;北館建於1911年,當初本是作為金石書畫陳列,後由張謇改建,除鯨骨架外,還陳列了苑中所藏許多其它動物的骨骼標本和化石;東館建於1914年,又稱“苑事室”,是當年博物苑的辦公室和接待室;濠南別業建於1914年,起初為張謇先生居住、辦公的場所,現舉辦主題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展陳;新展館建於2005年,位於博物苑南側;南通範氏詩文世家陳列館是為了保存鄉邦文獻、傳承前代文脈,由範氏詩文世家的當代傳人,也即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畫家範曾先生捐資在其家鄉的南通博物苑所建設。
第五部分 基本陳列 Permanent Exhibitions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陳列面積3500平方米,分為歷史基本陳列、自然基本陳列。歷史基本陳列包括“江海古韻——南通古代文明陳列”“中國第一館——南通博物苑早期復原陳列”“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香篆匠心——丁月湖與印香爐展”等代表性展覽;自然基本陳列則有“巨鯨天韻——江海鯨類生物資源專題陳列”等展覽。
第六部分 主題展覽 Thematic Exhibition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為貫徹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將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南通博物苑在南通市檔案館、南通紡織博物館、南通市圖書館、江蘇大生集團以及部分藏家的支持下,設計製作了主題展覽“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民族企業家的楷模、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張謇”。
第七部分 社會教育 Social Education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新時代,南通博物苑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示範作用,改進展覽陳列,優化參觀線路,進一步發揮宣傳教育功能,利用苑藏資源,年均舉辦各類社教活動120餘場,公眾講座20餘場,2021年度接待各類遊客共計90餘萬人次;着力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愛國精神,努力把博物苑建設成公眾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青少年培育踐行愛國主義的重要課堂,企業家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平台,讓愛國主義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第八部分 學術交流 Scholarly Exchanges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的學術交流和資源整合工作,自進入21世紀以來,先後舉辦“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紀念大會”“南通博物苑110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110年學術研討會”“‘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南通分論壇”“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9年度理事會暨論文研討會”“中國博物館青年學術研討會”。
第九部分 參觀指南 Visit Us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