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

鎖定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城關南峯山、福印山,是宋朝古建築遺存。 [2] 
南峯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十年至明道二年(1032~1033年),福印山塔始建於北宋慶曆八年至皇佑三年(1048~1051年)。南峯塔和福印山塔因坐落於仙居縣城關南峯山、福印山而得名。南峯塔又稱南塔,位於仙居城南三里的南峯山巔。福印山塔,又稱福應山塔,位於仙居城東福印山巔。福應山塔與南峯塔都是江南常見的建築形式,承襲了江南古塔空筒式結構和古塔須彌座式的塔基。歷史上,這兩座塔承載着重要“風水”作用。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是研究中國南方古塔發展、傳承、演變的實物例證。 [2-4] 
2013年5月,南峯塔和福印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
地理位置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城關南峯山、福印山
所處時代
宋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997-3-29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歷史沿革

南峯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十年至明道二年(1032~1033年),福印山塔始建於北宋慶曆八年至皇佑三年(1048~1051年)。 [2] 
20世紀80年代,仙居縣開始古塔保護工作,分別於1984年(南峯塔)和1988年(福印山塔)進行維修。 [3] 
1991年,修復南峯塔和福印山塔。 [2]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建築格局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因坐落於仙居縣城關南峯山、福印山而得名。南峯塔又稱南塔,位於仙居城南三里的南峯山巔。福印山塔,又稱福應山塔,位於仙居城東福印山巔。福應山塔與南峯塔都是江南常見的建築形式,承襲了江南古塔空筒式結構和古塔須彌座式的塔基。歷史上,這兩座塔承載着重要“風水”作用。 [2-3]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主要建築

南峯塔
南峯塔
南峯塔(3張)
南峯塔通高23.6米,平面6邊形,高7層,為仿樓閣式磚塔,通體粉刷白灰。塔體為空筒式結構,內邊長0.7米,內部空間不到2平方米,沿內壁腳窩可攀至頂層。檐下置磚斗栱,承托出檐。二層以上各層倚柱施轉角鋪作,每面施一朵補間鋪作,均出一挑華栱,無扶壁栱。底層副階斗栱僅存失壁栱,無補間鋪作,轉角為重檐,上託素枋。每面明間設壼門形的門洞,轉角為八角倚柱,柱間以木構闌額聯繫,不設普柏枋。塔的頂部用磚疊收,上置塔剎。基座為須彌座。 [2-3] 
福印山塔
福印山塔
福印山塔(3張)
福印山塔高約26米,形體纖細挺拔。平面六邊形,高七層,樓閣式,以磚為主的磚木結構。塔身每層有平座,腰檐。每面為壁龕。龕兩側砌出槏柱,轉角處為八角形倚柱,下端做出地栿。每面倚柱之間施木闌額,腰檐下為磚木混合斗栱,倚柱上各有斗栱,每面施補間斗栱一朵。腰檐用菱角牙子磚與平磚相間,疊澀挑出。塔剎原為金屬鑄成,已毀,現為陶瓷葫蘆頂。 [2-3]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文物遺存

南峯塔二三層塔磚上留有“天聖十年九月□□□”和“□記明道二年七月十八□”銘文,説明塔在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和明道二年(1033年)已建成。 [4]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歷史文化

義文
關於南峯塔的詩詞:宋代劉光在《題南峯藍光軒》寫到“百尺擎空窣堵波,羣峯奈此獨高何。”窣堵波,是梵語stūpa的音譯,即佛塔,也就是南峯塔;宋代郭磊卿《題南峯山鑑玉堂》詩云:“鳥飛塔畔雲低樹,忽聽清流棹客船。”;宋代趙彥齡《題南峯精舍藍光軒》詩云:“塔影遠連空翠塢,鐘聲高入蔚藍天。” [3]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文物價值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歷史上承載着重要“風水”作用,同時也是是研究中國南方古塔發展、傳承、演變的實物例證。 [2]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南峯塔和福印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旅遊信息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地理位置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城關南峯山、福印山。 [2] 

南峯塔和福印山塔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南峯塔和福印山塔,路程約2.3千米,用時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