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山遺址

鎖定
南山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上坊村北約300米的獅子山,1986年發現。 [5] 
南山遺址由獅子山南側山腳處的1~4號洞穴和山頂區域構成,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揭露有建築基址、居住遺蹟和基葬等眾多遺蹟,文化內涵豐富,涵蓋舊石器、新石器和青銅時代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福建省已發掘保存較好的一處洞穴與台地相結合的史前遺址。 [7] 
2013年5月3日,南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南山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上坊村北約300米的獅子山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商周
佔地面積
約 180000 m² [5]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00-1-2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南山遺址歷史沿革

1986年,南山遺址在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這是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地層保存較好、時代跨度較大。 [6] 
1988年、2005年、2006年,福建省博物館(現福建博物院)聯合地方單位,對南山遺址3號洞、4號洞及山頂區域進行過3次小規模考古試掘。
2012~201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明溪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山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重點區域為遺址的山頂區域、4號洞及3號洞,發掘面積約450平方米。 [5] 

南山遺址遺址特點

南山遺址由獅子山南側山腳處的1~4號洞穴和山頂區域構成,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3號洞、4號洞埋藏有文化堆積。發掘面積約40平方米。3號洞文化堆積厚度1.6米,4號洞文化堆積厚達4米。山頂發掘面積400平方米,文化堆積平均厚度1.5米。依據地層疊壓關係及遺物特徵,南山遺址史前堆積可劃分為5個文化期,年代為距今5800~3500年。第一期至第三期文化僅分佈於洞穴,第四期至第五期文化主要分佈於山頂發掘區,4號洞有少量分佈。 [5] 
第一期文化(距今5800~5300年)發現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蹟,以及陶片、石製品、骨角器、動物骨骼等文化及自然遺物。 [5] 
第二期文化(距今5300~4800年)發現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蹟。活動面平面形狀不規則,長約5米,寬約4米,中部為紅燒土鋪墊踩踏硬麪,周邊發現大量灰燼。文化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 [5] 
第三期文化(距今4800~4600年)發現墓葬4座,均保存有人骨,葬式包含俯身屈肢葬、仰身直肢葬和仰身屈肢葬,無隨葬品。文化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 [5] 
第二、三期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植物遺存,以植物種子為主,總計5.57萬餘粒,分別屬於38個不同的植物種類。農作物數量佔絕對優勢,合計5.16萬粒,佔出土植物種子總數的93%,包括水稻、粟(穀子)、黍(糜子)、大麥、大豆和綠豆等六個品種,其中以水稻和粟、黍兩種小米為主。植物遺存中還包括了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農田雜草,例如屬於稻田雜草的辣蓼、飄拂草、水莎草,屬於旱田雜草的馬唐、狗尾草、看麥娘等。另外,還發現有梅子、柿子、獼猴桃、葡萄等鮮果類植物遺存。 [5] 
第四期文化(距今4600~4200年),發現蓄水池2個,墓葬4座,灰坑數十個,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遺蹟。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隨葬陶器,人骨朽蝕無存。其中M2隨葬7件器物,包括陶豆2件,陶罐3件,陶釜2件。2個蓄水池構造、形狀基本一致,長約4米,寬約2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條形,底部分幾級規律鋪墊大小不等的河流礫石,蓄水池一端有類似於水窖結構的圓形深坑,坑口砌有一圈礫石,底部亦鋪墊礫石。文化遺物包括大量的陶片、石製品、木炭和紅燒土等文化遺物,其中可復原陶器數十件,及石箭鏃、石錛、陶紡輪等。 [5] 
第五期文化(距今4200~3500年),發現灰坑、柱洞等遺蹟,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 [5] 

南山遺址文物遺存

南山遺址遺存
南山遺址遺存(4張)
南山遺址出土四五千年前古人類使用過的生產用具,包括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共計90餘件。發現了大量炭化稻穀外,在4號洞發現了炭化的牽牛花種子。出土墓葬8座,有5座保存有人骨,大型蓄水池2座,灰坑十餘個,近百個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餘件。 [8] 

南山遺址歷史文化

考古發現
南山遺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堆積保存完整、連續,文化面貌獨特,如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物,如具有一組區域特色的陶器器物羣,尤以磨光黑陶和飾以多樣紋飾的磨光白陶特徵鮮明。填補了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與空白,具有標杆性的意義。第五期遺存中含大量黑衣陶、具有閩江下游黃土侖類型的刻劃紋灰色硬陶、以及少量彩陶等,其年代明顯早於黃土侖文化,這為廣泛分佈於閩江下游的黃土侖文化來源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5] 
山頂發掘區發現福建省內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遺蹟、大量柱洞、灰坑,反映了當時山頂生活的史前人羣規模。主要居住區由洞穴向山頂的轉變,也展現出南山先民獨特的山頂、洞穴相結合的空間利用特徵。 [5] 
作為典型的洞穴遺址,南山遺址浮選出土了數量異常豐富的農作物遺存以及相關的農田雜草遺存,為古代穴居人羣的生業形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南山遺址出土的水稻是目前在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是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地區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這為探討華南沿海地區的稻作農業特別是粟作農業的來源問題提供了關鍵的考古實物證據和新的線索。豐富的植物遺存為開展史前人類資源利用行為研究、植物栽培、演化、傳播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材料。 [5] 
遺址出土人骨體質人類學特徵與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廣東鯉魚墩貝丘遺址、連江亮島人以及泰國、越南等類似遺址中的特徵相似。人骨同位素研究結果表明,當時人的食物同時包括了C3類穀物水稻和C4類穀物粟和黍兩種小米,含一定的食肉成分。 [5] 

南山遺址文物價值

南山遺址對研究福建西北地區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聚落形態、規模,以及生態環境、稻作農業的起源、演化與傳播等,都有較高的科研價值。遺址基本上代表了福建西北部史前遺址的文化內涵,與東部沿海同期的曇石山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為研究福建與台灣地區史前遺存間在聚落方式與規模、文化交流、山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等方面關聯,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7] 
南山遺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對構建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對探討福建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來源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也為探討史前人類行為模式、生業形態、人類活動、種羣遷徙與交流、閩台史前文化淵源關係,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的較為珍貴的資料。 [5] 

南山遺址文物保護

1989年9月,南山遺址被明溪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1年1月,南山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2年,南山遺址作為福建省首個“考古創新工程”列入國家級考古發掘項目。 [2] 
2013年5月3日,南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6年,南山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大考古遺址。 [4] 
2018年12月29日,南山遺址獲批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4] 

南山遺址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南山遺址獲“2017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榮譽。 [4] 

南山遺址旅遊信息

南山遺址地理位置

南山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上坊村北約300米的獅子山。 [5] 

南山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從三明市出發經長深高速—莆炎高速—S306—南山遺址,全程大約55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