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

鎖定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主城城區南部的雨花台區 [6] 中華門約1千米,距離南京市中心約5千米 [7]  ,總面積129.49公頃。 [4]  [8]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蹟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遊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 [39]  分佈有雨花閣 [14]  [29] 紅領巾廣場 [4] 江南第二泉 [34] 方孝孺墓 [38] 木樨苑 [34] 梅崗 [34-36] 高座寺 [43-44]  等相關景點。其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是新中國規模最大的紀念性陵園,是革命傳統教育、近現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40]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是一個集教育、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江蘇省級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41] 
1988年1月13日,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5]  2000年, [1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被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為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6] 
中文名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主城城區南部的雨花台區 [6-7]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6] 
開放時間
詳見開放時間目錄 [19-21]  [23-25]  [27] 
景點級別
AAAA級 [16-17] 
門票價格
免費(部分景點收費) [20]  [28-29] 
佔地面積
129.49 公頃 [4]  [8] 
主要景點
雨花台烈士陵園雨花閣紅領巾廣場江南第二泉方孝孺墓木樨苑木末亭梅崗高座寺 [4]  [14]  [29]  [32]  [34]  [37-38]  [43]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歷史沿革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早期歷史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一座山岡,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已有3000多年曆史了。 [1-2] 
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雨花台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在木末亭上,可以遙看整個南京城。 [1] 
三國時,雨花台因崗上遍佈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 [2]  [4] 
明、清兩代,雨花台的“雨花説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成了旅遊勝地。每年的二月初二社日節,南京城南雨花台就是遊人最多的地方。據記載,從二月到三月,雨花台都是熱門景區,每晚從這裏回家的南京人摩肩接踵。 [3] 
因為地勢特殊,雨花台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太平天國天京保衞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南京保衞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 [1] 
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叛變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雨花台是國民黨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愛國人士的刑場。這二十二年中,約有近十萬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革命的志士、愛國人士在此被殺害,壯烈犧牲。 [5]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南京市成立“雨花台人民革命烈士陵園籌建委員會”,劃定了陵園的範圍、徵收了土地並進行了綠化造林。 [4] 
1950年夏,在雨花台主峯豎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東、西、北三個烈士殉難處建立了“革命烈士殉難處”標誌,籌委會副主任、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教授主持着手製定陵園總體建設規劃方案。 [4] 
1952年,楊廷寶主持了烈士陵園中軸線的規劃設計。 [4] 
1979年,開工建設北殉難處烈士就義羣雕,在規劃的紀念中軸線上,烈士紀念館和忠魂亭相繼建成,供人們憑弔。紀念館方案由楊廷寶親自設計,並由南京工學院、南京市勘測設計院和市園林研究所的建築專家協助共同完成。 [4] 
1981年,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向中國全國徵集了578個方案,經建築專家評選出50個優秀方案。 [4] 
1983年6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題字,表達了黨中央對陵園建設的關切和期望。 [4]  同年,齊康院士主持雨花台烈士陵園的總體規劃和建築羣設計。 [4] 
至二十世紀末,中國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羣正式落成。在烈士陵園紀念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有忠魂亭、紀念浮雕、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九烈士雕像等。 [4]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總體經歷了1996年總體規劃、2002年總體規劃和2007年總體規劃局部調整。風景區歷版總規一脈相承,規劃範圍均為129.49公頃,佈局了中心紀念區、名勝古蹟區、遊樂活動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使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中心紀念軸得以完善。 [4] 
2021年12月30日下午,《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保護條例》在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表決通過。 [30] 
2022年1月14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園保護條例》在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獲得批准,並於同年4月5日起正式實施。 [30]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主城城區南部的雨花台區,座標為東經118°46′26′′—118°46′33′′,北緯31°59′47′′—32°0′5′′, [6]  距中華門約1千米,距離南京市中心約5千米。 [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地形地貌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所在區域屬寧鎮山脈南支餘脈,屬於砂礫石地質層,存在雨花台砂礫石地質遺蹟。 [6]  [29]  [42] 
雨花台地貌 雨花台地貌 [29]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土壤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所在區域土壤類型以棕壤土和黃棕壤土為主。 [6]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植被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所在區域植被類型具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暖温帶落葉闊葉林過渡的特徵,現狀植被為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 [8]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氣候特點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酷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年平均氣温15.4℃,4—9月平均氣温均在20℃以上。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年均降雨量900—1000毫米。 [8]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自然資源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植物資源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木本植物共計156種,隸屬於60科110屬。據統計,景區內木本植物優勢科有薔薇科、木犀科、木蘭科、松科、柏科、忍冬科、豆科、榆科、杉科、小檗科、禾本科、杜鵑花科、槭樹科,共計13科50屬87種。其中薔薇科含11屬18種,種數和屬數均位列第一。 [6]  景區內喬、灌木共有285種30萬餘株,古樹名木14個品種共56株。 [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動物資源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分佈有灰胸竹雞白眉姬鶲等常見鳥類。 [9]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還分佈有多種蝴蝶,據統計,景區內蝴蝶隸屬5科18屬24種。其中優勢種為黑紋粉蝶、菜粉蝶、琉璃灰蝶共三種。常見種為酢醬灰蝶、東方菜粉蝶、中華鬘眼蝶、黃鈎蛺蝶、寬邊黃粉蝶、青鳳蝶、藍灰蝶、玉帶鳳蝶、貓蛺蝶、斐豹蛺蝶、大紅蛺蝶、小環蛺蝶共12種。稀有種為絲帶鳳蝶、麝鳳蝶、橙翅襟粉蝶、長尾麝鳳蝶、中環蛺蝶、青豹蛺蝶、柑橘鳳蝶、東亞矍眼蝶、燕灰蝶等9種。 [8]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雨花台烈士陵園

  • 綜述
雨花台烈士陵園包括雨花台主峯等5個山岡,以主峯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廣場、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羣、東殉難處烈士紀念亭等。 [31-33] 
雨花台烈士陵園主要建築
主要建築
建築介紹
建築圖片
紀念碑
雨花台烈士紀念碑,碑名和前面烈士紀念館的館名都是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建成於1989年,位於佔地面積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峯廣場上,由紀念碑、碑廊、地下大廳三部分組成。紀念碑為花崗岩貼面,高42.3米,它是寓意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紀念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構成,碑額似紅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背面有江蘇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的碑文;碑座前立有一尊高5.5米、重約5噸以"寧死不屈"為主題的青銅圓雕。
忠魂亭
忠魂亭由南京市30萬共產黨員繳納特殊黨費興建,於1996年7月1日竣工。"忠魂亭"由江澤民題寫亭名,位於主體建築羣南端海拔43米的坡頂上。用花崗石砌成,主體建築長、寬各邊長5.8米,高8.3米,尖頂四門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西面亭羣刻有南京市30萬共產黨員捐資興建的標誌。
忠魂廣場
忠魂廣場位於忠魂亭與紀念館之間,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金剛砂石鋪就的地面,厚重堅韌,突出了忠魂亭深沉壯觀的氛圍。《思源曲》水池在忠魂亭北坡和忠魂廣場南緣間,長20米,寬15米,深1.5米。寓意"不忘先烈,永志紀念;飲水思源,代代相傳"。由江蘇省美術館組織藝術家設計創作的《忠魂頌》浮雕,立於《思源曲》東西兩側,長20米,高3米。
烈士羣雕
烈士羣雕是雨花台風景區的標誌建築,建於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岩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那戴着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幹部;咬緊牙、抿着嘴的小報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希望的女學生;再現了九位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塑像建在這裏,是因為這裏是北殉難處烈士就義原址,是殺害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在雨花台共有三處烈士殉難處,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殺害的烈士集中在北殉難處。東殉難處位於東崗坡下,是反動派解放前夕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場所。西殉難處位於中崗西側,為烈士叢葬地,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眾多烈士,草草掩埋於此,因此地曾白骨累累,被老百姓稱為"髏上髏"。
參考資料: [32-33]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雨花閣

雨花閣
雨花閣(6張)
雨花閣位於古雨花台遺址的山岡頂部、海拔54米處,始建於1996年4月1日,1997年4月1日落成。樓閣高34米,閣頂標高為海拔88米,佔地720平方米,建築面積1429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三層四重檐八角形仿明清式古典園林建築,是雨花台風景區的一座標誌性建築。雨花閣仿古花格木門窗,底層樓閣外側設有迴廊,樓閣飛檐及迴廊屋面均鋪有綠色琉璃瓦,並用黃色琉璃瓦剪邊,寶瓶形寶頂由4塊黃色琉璃瓦拼裝而成。8根直徑為0.7米的大圓柱自閣台直通頂層,每層樓面均由單向式樓梯相連,樓層外圍均設置了閉合式欄杆。閣台外牆為花崗石貼面,樓閣地面、樓面用仿青磚、花崗石鋪設,頂層吊頂為半圓形,整幢樓閣除屋面外均以棗紅色為基本色調,閣台內不設樓梯,而在其南、北牆外設置雙向式台階與樓閣相接,閣台底部外沿由79組花崗石雕花欄杆圍合。它與風景區東干道高差達20米,水平距離為70米,由四組青石台階與之銜接。第一組為28級,寬6.4米;第二、三、四組計103級,寬均為4.8米。第一、二兩組台階設置了長、寬各為14米的大平台,上端置放着一對高2.5米的石獅。閣台內閣牆面是雲光法師瓷磚畫和法顯取經長卷圖。外閣環以南郊名勝圖,鑲《雨花閣記》,陳列文物古玩,文物的來源主要是2001安徽涇縣吳之龍捐贈給陵園的民間古建石刻構件,古玩為仿古器物,有仿晉錢境、晉雞首壺、南朝唾壺、晉硯、南朝盤、晉耳環、南朝玉件、兩晉南北朝瓦當等。一層樓閣置長9.9米、高3米多的三折木刻雕屏,木刻是唐褚遂良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每字約15公分。並楣梁作畫,以與雨花台關聯的歷史故事入畫,每層樓閣楣梁作畫7幅,共作楣梁畫21幅。二層樓台置一幅大型天然大理石山水畫,高1米,寬3.2米,並鐫刻着唐代李白的《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裏的名句。頂層置大型國畫《雨花勝境》。全閣樓台迴廊柱掛置木製楹聯25對,由陳大羽、尉天池等20多位書法家書寫。 [14]  [29]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紅領巾廣場

紅領巾廣場
紅領巾廣場(2張)
紅領巾廣場位於雨花台西部,面積3.6公頃,是1980年江蘇全省700萬少先隊員每人捐獻一分錢,並由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教授設計,於1981年底建成的少年活動場所。廣場由少先台和花廊組成,少先台平台面積90平方米,成百的少年兒童可以在此舉行入隊宣誓。 [4]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江南第二泉

江南第二泉
江南第二泉(2張)
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到四川任職時途經建康,登雨花台遊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讚賞,品為二泉。雨花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江南"二字為後人所加、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嫺題寫。 [34]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木樨苑

木樨苑
木樨苑(5張)
木樨苑綠化以桂花為主,配以野生杜鵑(映山紅)。桂花古稱木樨,1999年雨花台風景區在此建木樨苑,由桂花專類園、假山瀑布、流杯亭、木樨榭、曲橋、小徑等部分組成,佔地12畝。桂花專類園栽植了26個品種的千株桂花,湖堤上壘起了高達8米的假山羣,瀑布從假山頂向南噴射。 [34]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木末亭

木末亭
木末亭(5張)
木末亭始建於明代,原亭在抗日戰爭中被毀。“木末”二字,最早見於屈原的《九歌·湘君》,“採闢荔兮水中,奉芙蓉兮木末。”木末意為樹梢,在這裏是極言其高。2000年,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在風景區的二泉後山新建了木末亭,同年六月竣工。新建的木末亭面積有345平方米,是一座仿明清式的亭軒建築,由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主持方案設計,建成後的木末亭進行了內外文化裝飾。木末亭在復建時,設計師巧妙地將日軍侵佔南京時在木末亭原址上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包含在內,不僅保留了日軍侵佔南京的罪證,而且還成為木末亭的倉儲之地。書法家武中奇為木末亭書寫了“木末風高”。高懸亭閣中的鑲金匾額“金陵勝景”是書法家趙緒成為木末亭書寫的。書法家劉浚川、季伏昆也為木末亭書寫了“木末亭”三字。言恭達書寫的“樓台層疊標孤塔雲樹蒼茫隱萬家”、章節書寫的“樹影欲迷雲度處經聲遙聽月明中”、王福成書寫的“往昔亂山孤亭夜悲風今朝悦目賞心時芳草”等楹聯高掛在木末亭的亭台廊柱上。台上的隔斷木壁西邊刻制凌文銓書寫的六首吟詠木末亭的古詩,東廂縷刻六幅古梅。兩側鑲有古石刻,一則是古木末亭依傍長江故道,詩朋酒侶乘舟作別,一則刻畫了梅崗的自然生態環境。底台有十二塊石刻,線刻了“金陵勝景”與“木末亭記”。 [3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5張)
方孝孺墓位於雨花台烈士陵園東北山麓,為東南至西北朝向,四周青松翠竹環繞。墓園最北側為墓園牌坊,上刻對聯“十族殉忠天遺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橫批“天地正氣”,為國民政府時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所書。牌坊南側為墓園神道,兩側設12塊書畫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學博士”等生平經歷,直到“魂歸雨花”。神道南側為墓冢,墓冢下部呈圓形,上部為半球形的頂,墓前立有“明方正學先生之墓”神道碑。墓冢東側為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時所立的記事碑,以及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墓園時,兩江總督李鴻章所題的“明方正學先生之墓”墓碑。墓冢西側立着26方歷代褒獎方孝孺的題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側。方孝孺墓已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38]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梅崗

梅崗與梅廊
梅崗與梅廊(5張)
雨花台的東崗也稱梅崗,又稱梅嶺崗,東晉初期,胡人壓境,都城南遷,豫章太守梅賾帶兵抵抗,屯營於此。為了紀念梅賾將軍的高風亮節,後人在崗上建梅將軍廟,廣植梅花,遂稱為梅崗。到明清時,這裏已形成梅海,與鐘山腳下的梅林同為南京東郊、南郊兩大賞梅勝地。1999年,雨花台風景區在此復建梅崗,由“訪梅亭”“問梅閣”“寒香軒”“曲廊”四部分組成,曲折幽深的長廊與周邊的千樹梅花相映成趣,是南京市的重要賞梅之地,也是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的重要分會場。 [34-36]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高座寺

高座寺
高座寺(7張)
高座寺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內,始建於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年),迄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高座寺初名甘露寺,得名於西晉(265—316)年間的甘露井,因水質清純甘甜,被譽為“甘露”。古井上建有八角亭,仍在寺北面拱門外。2015年初,經信眾舉薦,南京市佛教協會禮請靈谷寺監院靈山法師擔任高座寺住持,負責修繕高座寺,重續香火。靈山法師和其弟子超賢法師陸續完成了大雄寶殿、齋堂、大寮、唸佛堂、客堂等建築的修繕,將高座寺建設成為一個正法久住、精進修行的弘法道場。 [43-44]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專題展館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專題展館
展館名稱
展館介紹
展館圖片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為國家一家博物館。博物館東西長92米,南北長49米,中間主堡高度為26米。整個建築面積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內陳列着雨花台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蹟史料。他們當中,有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有劉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澤東介紹入黨的毛福軒、曾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朱克靖、八路軍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劉亞生等等。紀念館有文物藏品538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56件,包括郭綱琳致倫兄信、賀瑞麟的獄中日記、謝士炎《獄中詩》手稿等一級革命文物18件。 [26-27]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位於雨花台風景區雨花石文化區東側,是系統收藏和研究雨花石的專業展館,始建於1989年。館名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親筆書寫。展廳面積達800平方米,從科學、藝術以及其文化的淵源流變幾個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雨花石的獨特神韻和豐富的人文藴含。 [24]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 [24]
雨花茶博物館
雨花茶博物館位於雨花台風景區西側,建築面積達820平方米,內有圖片、文字和實物展品,講述南京雨花茶的文化歷史。人們在這裏不僅可看到南京第一台雨花茶製茶機器,還可親手參與炒制雨花茶。 [24] 
雨花茶博物館 雨花茶博物館 [24]
南京生態文明教育館
南京生態文明教育館坐落於雨花台風景區生態密林區內,由東南大學建築師齊康設計。生態文明教育館坐兩層小樓外形酷似風車。館內由眾多圖片和多個互動模擬區、模型區組成的生態科普、生態建設、生態南京、低碳生活四大展廳,系統全面地讓參觀者感受並體驗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威脅。 [21-22] 
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
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是經國家安全部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批准,由國家安全部政治部、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國家安全廳共同籌建的國家安全教育主題展館。展館於2009年4月建成開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展館面積2000餘平米,展覽的主題為“沒有硝煙的戰爭”,由前廳、序廳、三個主展區及尾廳組成。三個主展區分別是第一展區“無名豐碑”、第二展區“無聲較量”和第三展區“無形戰線”。 [23] 
參考資料: [21-24]  [26-2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名稱由來

《江蘇文庫·史料編》之《金陵選勝》記載着一個傳説: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名叫雲光法師的高僧,在這裏設壇講經,感動上蒼以至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成語“天花亂墜”也因此誕生。 [2-3]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石文化

雨花石
雨花石(2張)
雨花台設有雨花石文化區, [4]  雨花石是南京“雨花台礫石層”及南京周圍地區如江寧、六合、儀徵、江浦、和縣等地出產的具有觀賞價值的卵狀瑪瑙、水晶、玉髓、蛋白石、化石及其伴生的五彩石、紋理石。 [12]  在民間,人們相信佩戴雨花石飾品可以帶來好運和幸福。雨花石也開發出系列飾品,經原石加工,視頻設計,金銀裝配而成,有耳墜、手鍊、項鍊、吊墜等,具有南京地域特色。雨花石雕琢工藝起源同步玉器文化,將其加工為表達意境和情懷的文化載體。瑪瑙、碧玉、蛋白等雨花石品種,都是雕刻的材料。雨花石文化在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得以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觀賞石,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和精神的寄託。 [13]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茶文化

雨花茶標準樣 雨花茶標準樣
南京自古產茶,南京“山水城林”的生態格局,賦予了南京茶葉獨特優異的自然條件。1958年春,為了紀念在雨花台犧牲的革命先烈,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中共江蘇省委提出創制一種名特茶,為此成立了江蘇省雨花茶創制委員會,1959年,歷經南京三代茶人努力,在原有鐘山雲霧茶的基礎上,研製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苗挺秀、色澤綠潤、白毫隱露”的針形綠茶,江蘇省委省政府定名為“雨花茶”。“雨花茶”問世後,其奇特秀麗的松針外形,香氣高雅、滋味鮮醇的內在品質,正清和雅的茶藝,先後8次獲得國家農業部、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是全國經典名茶,綠茶中的珍品,名列中國著名的“三針”之首,成為南京城市名片,多次獲得全國名茶評比金獎、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以及省市名茶評比特等獎。2004年雨花茶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3年雨花茶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10-11]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佛教文化

雨花台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佛教開始盛行,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帶是南京佛教文化的中心,有一句話很好地形容了當時南郊的特色,就是“出了南門盡是寺”,南唐國都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都有南門,中華門是明初在南門基礎上擴建而成,出了南門也就是雨花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描寫的南朝佛教盛行的景象,其實南朝鼎盛時期,南京寺廟甚至超過700座,主要集中於以雨花台為中心的南郊地帶。正是由於雨花台區域寺廟林立、梵音繚繞的佛教文化盛景,孕育產生了“落花如雨”的傳説。雨花台作為古城金陵的佛教文化中心,中國佛教史上,包括雲光法師、法顯和尚在內的著名高僧都與雨花台有着很深的淵源。 [14]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所獲榮譽

1988年1月13日,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5] 
2000年, [1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被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為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被評為中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6-17] 
2005年,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成為《2004年—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革命紀念遺址之一。 [17] 
2016年9月,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雨花台烈士陵園”入選第六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和“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設有相關管理機構—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下設辦公室(法規處)、保衞處、計劃財務處、宣傳策劃處、規劃建設處、風景園林處、旅遊產業處、文物博物館處、雨花英烈研究院、陳列展覽部、社會教育部、學院工作處、組織人事處、紀律監督室、機關黨總支、工會共計16個機構部門。 [18]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旅遊信息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開放時間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開放時間
相關區域
開放時間
説明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
8:30—17:00
16:00停止入館,週一閉館
雨花石文化區
8:30—17:00
-
雨花茶博物館
8:00—17:00
週一、週二閉館
南京生態文明教育館
8:30—11:30
14:00—17:00
週一、週二閉館
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
9:00—16:30
週一閉館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
8:00—17:00
週一閉館
景區其他區域
8:00—17:00
-
説明:節假日以景區官方公告為準。
參考資料: [19-21]  [23-25]  [27]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門票信息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免費,個別景點場館收取門票。雨花石文化區:10元;怡園盆景園:5元;雨花閣:7元。 [20]  [28-29] 
景區導覽圖 景區導覽圖

南京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外部交通

  • 自駕出行
滬寧高速線路:滬寧高速→中山門出口→中山東路→龍蟠路→雨花東路→出口往右轉直行
二橋高速線路:二橋高速→寧鎮公路→新莊立交→九華山隧道→龍蟠路→雨花東路
寧杭高速線路:寧杭高速→機場高速→花神廟立交→雨花廣場→雨花台景區南門
説明:私家車(5座或7座)統一由南大門進入,在指定停車位停車。大巴車禁止入園,統一在南門外指定地點停車。 [20] 
  • 公共交通
乘坐南京地鐵1號線中華門站,步行500米,到達雨花台北大門。乘坐26路、304路、717路、714路到雨花台北大門站下車即到。乘坐公交202路、304路可至南大門。 [20]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