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佛寺摩崖造像

鎖定
千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薛家村1社,肇於中唐,下迄元明,以晚唐與北宋為主。 [1] 
千佛寺摩崖造像區呈東西走向,坐北朝南,長35米、殘高約6米,最低處距地表1.5米,西、中部區域造像龕分佈密集,造像保存較好,時代較為集中,東部造像分散,多數僅存造像龕輪廓。造像有窟龕43個,各類造像311身,文字題記或碑刻31則,線刻1例。銘文大部分為北宋開寶年間令狐家庭開龕的造像記、妝鑾記等,最早紀年題記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其發現豐富了川渝地區石刻造像實物材料,對研究佛教在該區域的傳播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4] 
2013年5月3日,千佛寺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千佛寺摩崖造像
地理位置
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薛家村1社
所處時代
唐至元、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975-4-00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千佛寺摩崖造像歷史沿革

20世紀50年代,因修建崇龕水庫,千佛寺一帶被大規模採石,其巖體上部幾乎被削平,致使崖壁上部的造像幾乎被完全截去,僅崖壁下部的部分造像得以倖存。
2011年8月,在修建公路時千佛寺被發現。同年9~12月,工作隊首先對崖壁上暴露出來的造像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2012年12月至2013年春,對千佛寺開展了崖頂減負、築引水溝、崖前搭建鋼構雨棚、砌築圍牆等一些保護工作。 [3] 
千佛寺地貌(由南往北航拍) 千佛寺地貌(由南往北航拍)

千佛寺摩崖造像建築特點

千佛寺摩崖造像區呈東西走向,坐北朝南,長35米、殘高約6米,最低處距地表1.5米,西、中部區域造像龕分佈密集,造像保存較好,時代較為集中,東部造像分散,多數僅存造像龕輪廓。造像龕以長方形為主,另有部分外方內圓拱形龕和零星的拱形、弧形、屋形龕等。千佛寺摩崖造像以晚唐時期為主,其次為北宋時期。主要造像題材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菩提雙樹、菩提瑞像、天龍八部、飛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十六羅漢等。 [4] 

千佛寺摩崖造像主要建築

第3龕
第3龕為長方形龕,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左右兩壁各雕八身羅漢,呈上下兩層分佈,龕璧右下方雕有一條龍。主尊佛,尖桃形頭光,頭殘,身披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台上。兩側弟子立像,着雙領下垂袈裟,雙手合十而立。菩薩立像皆頭殘,寶繒垂肩,內着僧祇支,肩覆天衣,下着長裙,帔帛繞臂,立於仰蓮圓台。十六羅漢多頭部殘缺,頸、腿部可見後世修補殘痕,身披袈裟,多結跏趺坐,也可見舒相坐和善跏趺坐。主尊及羅漢座下均有題記,其中可辨題記十四則,均陰刻。主尊下題記幅面較大,依稀可辨“遂寧縣清泉……令狐璋兄弟……開寶四年歲次……彥修”,題記風化嚴重,渙散不清;羅漢座下題記為“第一尊者令狐璋夫同發心造”“第二尊者令狐璋造”等。從第3龕的題記可推測其為令狐家族於開寶四年前後捐造,題記中多次提到令狐璋、令狐慶及其他家族成員名字,是研究北宋初期令狐家族史的重要材料。 [3] 
第3龕 第3龕
第7龕
第7龕為長方形龕,龕內雕三身地藏菩薩坐像。中間地藏菩薩頭殘,着交領袈裟,結跏趺坐。左右兩側地藏菩薩頭戴披帽,着交領袈裟,左側地藏菩薩可見手持錫杖的輪廓。龕左側壁陰刻題記六行,題記中有“開寶三年”紀年。此外,還有第2、6龕也為地藏造像龕,頭戴披帽,手持錫杖,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徵。千佛寺北宋造像中出現三龕地藏菩薩像,表明其時地藏信仰頗盛,應與五代動亂後百姓祁佑消災除難有關。 [3] 
第7龕 第7龕
第20龕
第20龕為外方內圓拱形雙重龕,龕楣飾聯珠紋、花瓣紋、忍冬紋、寶珠等,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像。主尊佛,尖桃形頭光,饅頭形肉髻,面部方圓,內着僧祇支,外披袈裟,結跏趺坐於方形台上。左右兩側弟子立像,圓形頭光,着長袍,足穿雲頭鞋。弟子像外為菩薩像,尖桃形頭光,頭戴寶冠,戴聯珠紋項圈,披瓔珞,掛帔帛,內着交領大衣,外着長袍,足穿雲頭鞋,立於束腰仰覆蓮台上。內龕外左右兩側力士像,圓形頭光,着戰裙,束腰帶,身後帛帶飄揚,扭腰提胯,跣足立於山形台上。龕壁上部雕人形天龍八部像,左側四身,右側五身。 [3] 
第29龕
第29龕為近方形龕,龕內上部雕菩提雙樹、飛鳥,中部高浮雕西方三聖,三聖左右兩側壁面雕五十尊菩薩或童子像,各像之間遍佈蓮莖、蓮葉、蓮蕾等。三聖均尖桃形頭光,內飾近方形素面環、聯珠紋、蓮瓣紋及一圈五朵團花紋。主尊阿彌陀佛,螺發,方臉,身披通肩袈裟,結跏趺坐於高莖仰覆蓮台上。左側觀音,右側大勢至菩薩立像,戴寶冠,着雲肩,身披瓔珞,掛帔帛,着長裙,跣足立於覆蓮台上。側壁菩薩像各七層,多頭戴冠,寶繒披肩,帶項圈,斜披絡腋,着裙或褲,跣足,或遊戲坐、或跪坐,或抱膝而坐,姿態各異。童子皆赤身。據初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傳雲: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佈遠近”,判斷此龕為“阿彌陀佛五十菩薩”造像。 [3] 
第29龕西方三聖 第29龕西方三聖
第30龕
第30龕為豎長方形圓拱形龕,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頂部兩側雕飛天。主尊彌勒佛,頭光內飾鋸齒紋,頭殘,殘見蓮花寶冠上部,着袒右袈裟,右手斜置胸前,左手撫膝,結跏趺坐於金剛座椅上。金剛座椅兩側浮雕回首反顧的鵬鳥、童子瑞獸等六拏具。左右兩側弟子立像,圓形頭光,內飾鋸齒紋。左側弟子着通肩袈裟,雙手拱於胸前;右側弟子着雙領下垂袈裟,左手持念珠橫置胸前,均跣足立於雙層覆蓮台上。兩側菩薩立像,尖桃形頭光,頭殘,披帔帛,着長裙,跣足立於覆蓮台上,右側菩薩戴項圈,披瓔珞。本龕出現的菩提瑞像是千佛寺摩崖造像非常重要的題材,六拏具在川渝地區唐宋時期佛教造像中較為常見。 [3] 
第30龕 第30龕

千佛寺摩崖造像文物遺存

千佛寺摩崖造像有窟龕43個,各類造像311身,文字題記或碑刻31則,線刻1例。銘文大部分為北宋開寶年間令狐家庭開龕的造像記、妝鑾記等,最早紀年題記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 [4] 

千佛寺摩崖造像文物價值

千佛寺摩崖造像時代較早,造像題材豐富,雕刻精美,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佛教考古價值。其發現豐富了川渝地區石刻造像實物材料,對研究佛教在該區域的傳播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4] 

千佛寺摩崖造像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千佛寺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千佛寺摩崖造像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千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薛家村1社。 [1]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潼南區出發經G246—成渝環線高速—合安高速—黃崇路—獅泉上路—玉佛路—千佛寺摩崖造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