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齊高氏墓羣

鎖定
北齊高氏墓羣又名“皇姑陵”,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王瞳鎮大野莊、隋莊、杜橋鎮大高義、李高義村一帶。墓羣從東北至西南長約十餘里,從前有墓近百座,歷經滄桑,封土流失,多數泯沒。到1973年,尚存有封土墓十六座,當年發掘三座,以後又有三座封土泯沒,現在有封土者僅存十座,其中最大的封土高約30米。 [1] 
1973年,對高氏墓羣進行了調查,發掘清理了其中三座墓:東魏天平四年(537年)高雅夫婦及其子女合葬墓、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高長命墓以及隋開皇三年(583年)高譚夫婦合葬墓,共出土各類遺物三百二十七件,並且對高長命墓的壁畫進行了複製。據出土文物認定,該墓羣為北魏至隋渤海高氏族墓。 [1] 
2001年6月15日,北齊高氏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北齊高氏墓羣
地理位置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野林莊、北屯一帶
所處時代
北朝至隋
佔地面積
37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149-2-5
批准單位
國務院
別    名
皇姑陵

北齊高氏墓羣歷史沿革

歷年來,農民在打井和農田基本建設時,經常發現古代墓葬。
1973年4月,河北省博物館和文管處獲悉當地農民耕地中發現隋高六奇墓後,立即派人調查,收集到前幾年出土文物多件(有墓誌二方),證實這一批墓葬,確係南北朝時期渤海高氏族墓,便將有封土的墓葬作了統一編號,加以保護,並有計劃的發掘三座墓。北齊高氏墓羣尚存有封土墓十六座,對高氏墓羣進行了調查,當年發掘三座,以後又有三座封土泯沒,現在有封土者僅存十座,其中最大的封土高約30米。 [2] 
北齊高氏墓羣

北齊高氏墓羣遺址特點

北齊高氏墓羣從東北至西南長約十餘里,從前有墓近百座,歷經滄桑,封土流失,多數泯沒。墓羣現存有封土墓10座,分佈範圍較廣,總面積37萬平方米,分四個保護區:隋莊保護區位於隋莊村東南約1千米處,原有墓五座,現有四座墓,分別為3、4、6、7 號墓;大高義保護區位於大高義村西約500米處,原有六座,現存四座,分別為8、10、11、12號墓。三座墓是南向磚室墓,砌法基本相同,形狀大小不一,葬式不同,有的較為罕見。一座泯沒,一座為1973年發掘的高雅夫婦及子女合葬;野林莊保護區位於野林莊村北約700米處,原有墓三座南北等距排列,現存一座,為2號墓;李高義保護區位於李高義村東北約400米,內原有墓兩座,一座已無封土,現存一座有封土墓,為14號墓。 [2] 
北齊高氏墓羣

北齊高氏墓羣文物遺存

北齊高氏墓羣綜述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高雅夫婦及其子女合葬墓、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高長命墓以及隋開皇三年(583年)高譚夫婦合葬墓,共出土各類遺物三百二十七件,並且對高長命墓的壁畫進行了複製。據出土文物認定,該墓羣為北魏至隋渤海高氏族墓。 [2] 
一為東魏天平四年(537年)高雅夫婦子女合葬墓,編號為M13。由主室、後室和東室構成。墓前有仿地面建築的墓門,頂部楞轉起脊,下砌飛檐。該墓出土器物最多,也最珍貴,共115件,製作精細,造型優美,而且排列有序,組合清楚。 [2] 
二為東魏武定五年(548)高長命墓(?),編號為M1。墓室分前後兩室,平面呈葫蘆型,前室頂部有農民耕地時被拆除,後室頂部早年破壞。此墓在高六奇墓南,與更南的一座等距排列,從墓的位置和殘存器物來看,它應當是北齊雍州刺史高長命的墓。該墓可復原的不及十分之一的陶瓷器碎片中,應有陶俑和動物模型等八十多件。
三為隋開皇三年(582年)高譚夫婦墓,編號M5。高譚夫婦墓的形式比較罕見:墓室下部呈正方形,高達1.25米後,四壁各以相鄰兩角為點,壁面以弧線形狀向外伸張 ,連砌五層磚後,口部呈圓形,然後攢頂。高譚墓自稱“不須棺槨,祭奠率爾,勿用牲牢”的節墓葬,但仍有金、銅、陶瓷器九十多件,能復原的陶器,不到三分之一。 [2] 

北齊高氏墓羣代表文物

獸柄四耳瓷瓶
獸柄四耳瓷瓶 獸柄四耳瓷瓶
獸柄四耳瓷瓶在1973年於景縣高雅墓出土。高46釐米,黃褐釉,頸部環紋三道,肩豎四方耳(兩相對稱),弧紋三道,腹部有突起蓮花紋,龍首獸身柄,龍頭銜器口沿,吐長舌。前肢蹲於腹部,長尾捲曲,造型優美,實屬罕見。醬釉瓷碗,直徑16釐米,釉色細膩光亮,腹有折紋三道,初看如三碗重疊。鎮墓武士,高33釐米,戴盔披甲,高鼻朱唇,左手按盾,盔甲用紅黑兩色勾成鮮明斑點。 [2] 
醬釉瓷碗(東魏)
醬釉瓷碗(東魏) 醬釉瓷碗(東魏)
醬釉瓷碗(東魏)在1973年於景縣高雅墓出土。圓唇,口微斂,深曲腹,餅形足內凹,底部有3支釘痕。灰白胎,較粗糙,深棕色醬釉,勻稱光潤。腹外壁有二道弦紋,口徑14.5釐米、底徑6.6釐米、高7釐米。因這件醬釉碗出自有明確紀年的墓葬,是研究北朝時期瓷器的標準器。 [2] 

北齊高氏墓羣歷史文化

氏族
景縣高氏,其遠祖為齊國大夫,姓姜。從北魏到北齊,高氏家族發展到鼎盛時期,從望族發展到皇族。在滅北魏,建立東魏、北齊的過程中,高氏家族特別是高歡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藉助鮮卑人的勢力,依靠封氏等山東大姓,立下了赫赫戰功。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高歡的次子高洋建立了北齊,登上了皇帝寶座。他就是歷史上的北齊文宣帝,年號天保。他一登基,便對滅魏建齊有功的高氏、封氏子弟大加封賞,已死者追贈追諡,活着的則封王拜相賜爵,一次封高姓為王的就有十人。
北齊天統元年(565年),高洋之侄高緯當了北齊皇帝,又對高氏子弟進行封賞,上至王公將相,下至刺史太守,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高姓統治集團。北齊傳位六朝,高氏進爵為王者48人。
北齊承光元年(577年),北周滅了北齊,對高氏皇族大加殺戮,高氏家族一度敗落。隋唐時期,高氏家族再度興盛。丞相高熲幫助隋文帝出謀劃策,領兵打仗,滅了南陳。統一全國,執掌朝政20年。高士廉(儉)輔助唐太宗治理國家20年,在朝內外享有盛名。後來,高璩、高郢也當了宰相。高氏家族家道悠久,宗支龐大,權勢顯赫,為當時北方的首户。
在幾百年的宗支繁衍和世事變遷過程中,高氏許多支派已遷往外地。高謐(高歡祖父)犯法後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高顧、高撫兄弟避晉永嘉之亂於高麗;高昌(高潁之曾祖父)在北方做官而籍入遼左(今遼寧)、高賓(高潁之父)於大統六年(540年)避讒棄官投入西魏;高卿(高郢的遠祖)遷往京兆(今西安)等。 [2] 
景縣高氏是當時北方的名門望族之一,上起於後漢,下至隋、唐。在《晉書》《三國志·魏志》《北史》《魏書》《北齊書》《隋書》《新唐書》等史書的記載中,景縣高氏有官位者達一百三四十人之多。 [2] 
從北魏至北齊是高氏鼎盛時期,不僅是望族,而且成了皇族,相傳高氏有百餘人死後葬於此。 [1] 

北齊高氏墓羣價值意義

高氏是北朝時期的門閥大族之一,其中高譚之祖高翼、高雅之祖高佑在《北史》和《魏書》中有傳。對高氏家族墓羣內涵的瞭解,有助於對北魏至隋時期北方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進一步研究。 [3] 

北齊高氏墓羣文物保護

2001年6月15日,北齊高氏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北齊高氏墓羣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北齊高氏墓羣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野林莊、北屯一帶。 [1] 
交通路線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景809安大街→周亞夫路→景新大街→906縣道→933鄉道→809縣道→北齊高氏墓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