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馬玉皇廟

鎖定
北馬玉皇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北馬村,佔地面積約859平方米,是金朝、清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址。 [2] 
北馬玉皇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約859平方米。創建年代不可考,現存正殿明代曾經維修,但基本保存金代建築原貌。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改制)、正殿,兩側為廊房、耳殿,東耳殿被改制。山門舞樓為附建式,20世紀60年代拆除舞樓並重建南樓,增建廣播塔。正殿石砌台基,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北馬玉皇廟因其始建木構設計手法獨特而具有突出的科學價值,尤其是大殿所採用的單抄三下昂七鋪作鬥棋更是現存木結構中的特有實例。該建築之後代歷史演變線索較清晰,且近代人為擾動痕跡尚可確認,可以就此建立各類建築工藝的歷史參照系,有利於結合周邊地區早期古建築遺存和演變總結出陵川乃至晉東南地區建築工藝、結構設計特點及其交流與傳佈。 [2-3] 
2013年5月,北馬玉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北馬玉皇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北馬村
所處時代
金、清代
佔地面積
約 859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97-5-09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北馬玉皇廟歷史沿革

北馬玉皇廟始建年代尚未見明確記載,經過明、清兩代重修補建。 [3] 
解放後,北馬玉皇廟曾作為大隊部。 [2-3] 
20世紀60年代,拆除舞樓。 [3] 

北馬玉皇廟建築格局

北馬玉皇廟 北馬玉皇廟
北馬玉皇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約859平方米。創建年代不可考,現存正殿明代曾經維修,但基本保存金代建築原貌。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改制)、正殿,兩側為廊房、耳殿,東耳殿被改制。 [2-3] 

北馬玉皇廟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舞樓為附建式,20世紀60年代拆除舞樓並重建南樓,增建廣播塔;東西兩廡變化不大;北面為大殿帶兩側耳樓,20世紀60年代大殿改造為會堂,東耳樓一度改建成主席台,殿內神像壁畫、殿外角獸等諸般文物遺存遭到破壞,僅留有微弱痕跡,其後文革期間復改為倉庫,砌築大殿南牆。 [3] 
正殿
北馬玉皇廟
北馬玉皇廟(3張)
北馬玉皇廟正殿石砌台基,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由於解放後曾作為大隊部,建築前檐被封堵。前檐柱頭施七鋪作,昂形耍頭,單抄三下昂,無補間,昂全部為真昂,挑斡於六椽栿下皮。樑架結構為六椽栿通達前後檐用兩柱,檐柱收分明顯。六椽栿前後置於柱頭鋪作之上,上置蜀柱託斗拱承託平梁,平梁之上蜀柱居中,合沓作駝峯狀。蜀柱之上座櫨鬥、丁華抹頦拱、替木承託平梁,叉手捧戧於脊槫下皮兩側。六椽栿之上,平梁之下兩側施剳牽,剳牽一端由座於六椽栿上的櫨鬥承託,一端插於承託平梁的蜀柱之中。 [2] 

北馬玉皇廟文物遺存

碑刻
碑刻,現已發現八通;萬曆癸已重修三門舞樓並行廊銘;乾隆五十九年重修仁裏館東西廂廊階楹並兩偏殿、申明、旌善二亭捐輸佈施碑;乾隆五十九年重刻萬曆癸已北馬村各廟地畝;道光二十三年仁里社重修水池碑序;民國四年重修水池碑記;墓碑殘片;僕碑二通。 [3] 
題記
題記位於南配樓上層脊檁:“公元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北馬全體羣眾改修樓房八間匠工本村由南戲樓九間改修”。 [3] 

北馬玉皇廟文物價值

北馬玉皇廟因其始建木構設計手法獨特而具有突出的科學價值,尤其是大殿所採用的單抄三下昂七鋪作鬥棋更是現存木結構中的特有實例。該建築之後代歷史演變線索較清晰,且近代人為擾動痕跡尚可確認,可以就此建立各類建築工藝的歷史參照系,有利於結合周邊地區早期古建築遺存和演變總結出陵川乃至晉東南地區建築工藝、結構設計特點及其交流與傳佈。 [2] 

北馬玉皇廟保護措施

北馬玉皇廟 北馬玉皇廟
2013年5月,北馬玉皇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北馬玉皇廟旅遊信息

北馬玉皇廟地理位置

北馬玉皇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北馬村。 [2] 

北馬玉皇廟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北馬玉皇廟,路程約21.2千米,用時約3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