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董大蒜

鎖定
北董大蒜,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北董大蒜種植區域地處紫金山沖積平原的黑河河道及沸泉乾渠、天河水庫周邊;土壤以潮土、褐土為主,適宜水生蔬菜生長。曲沃縣北董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北董大蒜分為白皮、紫皮兩種,頭大瓣齊,皮薄如紙,清白似玉,粘辣清香,營養豐富。北董大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於細菌性、真菌性與原蟲性感染有明顯的治療與預防價值。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北董大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中文名
北董大蒜
產地名稱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
品質特點
香、辣、粘、濃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520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7年4月20日

北董大蒜產品特點

北董大蒜品質特性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大蒜又名葫,為百合科植物的根莖,北董大蒜具有香、辣、粘、濃、美味等特點。外在感官特徵:無磕碰,無損傷,蒜皮白或紫(因品種而異),無黴點,個大,且正。北董大蒜分為白皮、紫皮兩種,頭大瓣齊,皮薄如紙,清白似玉,粘辣清香,營養豐富。北董大蒜含有蛋白質5.46%;鈣238毫克/千克、銅1.92毫克/千克、鐵13毫克/千克、錳4毫克/千克、鋅7.46毫克/千克、鉀0.502%。

北董大蒜藥用價值

北董大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於細菌性、真菌性與原蟲性感染有明顯的治療與預防價值。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稱:大蒜“其氣燻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具有強烈的殺菌解毒、消濕祛瘟功效,並能降低人體胃內亞硝酸鹽的含量,有抗腫瘤作用。 [2]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產地環境

北董大蒜土壤地貌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種植區域地處紫金山沖積平原的黑河河道及沸泉乾渠、天河水庫周邊;土壤以潮土、褐土為主,適宜水生蔬菜生長;土壤PH值介於8.2—8.5之間,有機質38.4克/千克,鹼解氮220.7毫克/千克,有效磷122.2毫克/千克,速效鉀587毫克/千克,這種土質有機質養分較高,為優質大蒜生產區域。

北董大蒜水文特徵

北董大蒜種植區域為重點水源保護地,澮河,天河,溢溝、沸泉一庫、二庫等五座水庫錯落有致,黑河、天河、澮河交匯於此,水資源極為豐富。主要灌溉用水龍王池泉水水質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富含多種礦物質。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氣候特點

北董大蒜種植區域內無工業污染,森林覆蓋率達42%,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為北董大蒜提供了自然生長環境,為生產優質商品大蒜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北董大蒜種植區域平均海拔480-560米。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少雨多風,夏季炎熱,降水集中;秋季多晴朗涼爽天氣,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無霜期189天左右;年均氣温12℃度,年均日照時數為2474小時,年均降水525.7毫米,集中在6—9月份,其良好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宜大蒜生長。 [2]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歷史淵源

北董大蒜 北董大蒜
曲沃縣北董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大蒜是秦漢時從西域傳入中國。 [3] 
2007年,成立曲沃縣改良大蒜專業合作社。
2011年,曲沃縣北董鄉成立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4] 

北董大蒜生產情況

2016年底,曲沃縣北董大蒜地理標誌保護總面積2000公頃,年生產總量60000噸。 [2] 
截至2017年底,北董大蒜種植已擴展到全鄉南下郇、北下郇、南林交、北林交、景明等17個村子,種植大蒜面積3萬餘畝,年產量4.5萬噸。 [3] 

北董大蒜產品榮譽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北董大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北董大蒜地理標誌

北董大蒜地域保護範圍

曲沃縣位於山西省臨汾盆地南端,北依太行山餘脈塔兒山、喬山、壚頂山,西傍汾河同襄汾以河為界;南隔中條山餘脈紫金山與絳縣為鄰;東和翼城縣接壤;西同侯馬市毗連。縣境域總面積437.9平方千米。曲沃縣南、北部為山區,東部綿嶺延亙,其餘大部分是平川盆地。地勢平坦,水源充沛,交通方便,土壤肥沃。
北董大蒜栽植區域位於曲沃縣縣域南部,地理座標北緯35°33′-35°51′,東經110°24′-110°37′之間。涉及北董景明村、南林交村北林交村東明德村西明德村南下郇村東下郇村東閆村西閆村、白水村、李野村、義門村等17個主要行政村。

北董大蒜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①選擇灌溉用水為沸泉一庫、二庫,天河水庫、澮河水庫以及地下井水,灌溉條件優越。②海拔480-560米之間的平坦地塊;土壤透氣好,排水通暢。③栽植前要翻地,播撒複合肥或者有機肥。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適宜品種:大蒜從蒜頭和蒜瓣外皮顏色來分,有紫皮蒜和白皮蒜;由蒜瓣的大小分,有大瓣蒜和小瓣蒜,但是蒜瓣大小都有紫皮和白皮,所以應以蒜瓣大小為分類依據。大蒜生育期短,適應性較強,適宜大蒜種植。
(3)生產過程管理:栽植蒜種應選擇蒜瓣比較大、瓣形周正的品種,每瓣蒜重量在3.3克以上,老熟無病蟲傷害,純度≥98%,淨度≥98%,發芽率≥80%。可保證出苗粗壯,耐寒,早熟、休眠期短。種植大蒜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優良的砂質土壤為宜。一般深耕15至20釐米,每畝需種植蒜種300斤左右,結合深耕畝施複合肥作基肥,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每畝施優質完全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肥料質量符合NY/T496的規定,並配施尿素20千克、硫酸鉀15千克、過磷酸鈣80-100千克,或含氮、磷、鉀各15%的複合肥50千克,混勻撒施地表,保證肥土充分均勻、上疏下實、土塊細碎無疙瘩。然後,築2米寬左右畦,挖好排水溝,畦面要求保持平整、鬆軟。當年9月上中旬開始播種,日均温度在20°C至22°C之間,每畝播種密度為2.5萬株至3萬株。在播種前2天左右,採用“潮蒜法”打破休眠,進行催芽,將種蒜瓣放入水中浸泡1~2天,使種瓣吸足水分,以利於蒜瓣發芽。同時,要對蒜種進行處理,可用50%的多菌靈或50%的速克靈按種子量的0.3%浸種,6小時後撈出備播;也可用根葉康80—120倍液浸種30—50分鐘,晾乾後播種;還可用77%的多寧可濕性粉劑與克菌康混合拌種,方法是每100千克蒜種用多寧可濕性粉劑200—300克,克菌康15克,兑水4—5千克噴拌均勻,堆悶6小時後播種。此外,播前曬種可提高出苗率,出苗整齊,幼苗健壯,有利於增產。播種時按要求開溝深淺一致,栽蒜深淺一致,覆土厚薄一致,並且種瓣與土壤密接,不留空隙。開溝播種,溝深5-6公分,播種深度3-4公分,栽直、栽勻、栽穩,蒜瓣腹背面應與行向一致,使出苗後展開的葉子與行垂直,葉片分佈合理,增大受光面積,利於提高產量,並注意使種瓣上齊,播後覆土2-2.5公分,隨後澆透水,第二天噴除草劑,用33%施田補,每畝150克,兑水40-50千克,均勻的噴灑畦面,噴後及時覆蓋地膜,地膜四周要拉緊、拉平、壓實,緊貼畦面無空隙,嚴防大風颳膜。待蒜苗長到一定程度,要及時將蒜苗從地膜中勾出來,破膜放苗,地膜破孔越小越好,既保證温度,又確保正常呼吸。開春解凍之後,氣温逐漸回升,蒜苗返青生長,於3月上旬左右(春分前後),日均温達到7°C時,根據墒情澆返青水,如蒜苗長勢不壯,可結合澆水畝施尿素40千克。4月初(清明前後)是蒜薹和蒜瓣孕育分化期,需水肥量較大,要及時澆水追肥,澆水時隨水畝衝施複合肥20千克左右,在拔蒜薹前澆一次水,視苗追複合肥20千克左右。待5月中旬收穫蒜薹後,蒜頭進入膨大盛期,要及時澆透水,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20千克,磷酸二銨7千克,硫酸鉀15千克,或複合肥20-25千克,此時要保持地面見幹見濕,根據天氣情況6-7天澆一次水,收穫蒜頭前3-4天停止澆水,促進莖、葉部的同化物加速向蒜頭轉運,使蒜頭膨大達到最大化,提高產量和質量。5月底開始大規模收穫,拔蒜時要輕拿輕放,不磕不碰,隨即去泥,剝掉第一層蒜皮,削去根鬚。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規定:大蒜收穫季節在5月底——6月中旬。
(5)生產記錄要求:北董大蒜種植各相關合作社和該地企業,應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生產記錄,記載使用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收穫日期等,生產記錄保存二年。
  •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地域範圍內的北董大蒜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北董大蒜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北董大蒜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形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