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池稷王廟

鎖定
北池稷王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北池村,佔地面積約1241平方米,是明朝至清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2] 
北池稷王廟創建年代失考,據廟內梁脊板及碑刻記載,明清時期均有重修擴建。北池稷王廟是一座主祭農耕業始祖——后稷神的廟宇,也是山西省考古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稷王廟。北池稷王廟一進院落,坐北朝南,廟宇建築宏偉、佈局完整、造型古樸、裝飾華麗,維持着原有的歷史環境風貌。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建有戲台、稷王殿,兩側有鐘樓、土地廟、東西配殿及耳殿。北池稷王廟正殿為稷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布瓦琉璃剪邊。前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每間施一攢平身科斗栱。正殿為明代建築。正殿內牆上留有巨幅毛主席畫像及“老三篇”;戲台後牆明間牆面上有約9平方米磚雕影壁。 北池稷王廟為研究明清時期廟宇建制、道教諸神信奉源流及文革期間文化特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建築格局完成,保存良好,有明確的明代紀年,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研價值。 [2-4] 
2013年5月,北池稷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北池稷王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北池村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約 1241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888-3-18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北池稷王廟歷史沿革

北池稷王廟創建年代失考,據廟內梁脊板及碑刻記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萬曆十八年(1590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均有重修擴建。 [2] 
1953年,重修擴建。 [2] 
2015年9月份,國家文物局投資370萬元專項資金,對北池稷王廟進行保護性修繕。 [6] 

北池稷王廟建築格局

北池稷王廟
北池稷王廟(2張)
北池稷王廟是一座主祭農耕業始祖——后稷神的廟宇,也是山西省考古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稷王廟。北池稷王廟一進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長約38米,東西寬32.65米,院落佔地面積約1241平方米。廟宇建築宏偉、佈局完整、造型古樸、裝飾華麗,維持着原有的歷史環境風貌。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建有戲台、稷王殿,兩側有鐘樓、土地廟、東西配殿及耳殿。 [2-3]  [5] 

北池稷王廟主要建築

戲台
戲台 戲台
北池稷王廟戲台建於1.25米高的磚包夯土基座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明間開間大,用移柱造和額枋。西側為土地廟,東側的鐘樓已毀。戲台為明代建築。 [3] 
正殿(稷王殿)
正殿(稷王殿) 正殿(稷王殿)
北池稷王廟正殿為稷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布瓦琉璃剪邊。前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每間施一攢平身科斗栱。正殿為明代建築。 [3] 
東、西耳殿
北池稷王廟正殿兩側為東、西耳殿。西耳殿面寬三間,硬山頂;東耳殿由於空間所限僅為一間,懸山頂,供奉關帝。 [4] 
東、西配殿
北池稷王廟院落兩側有配殿各三間,西配殿為空間較大的三間,懸山頂;東配殿為空間較小的三間,硬山頂。 [4] 

北池稷王廟文物遺存

影壁
影壁(3張)
北池稷王廟正殿內牆上留有巨幅毛主席畫像及“老三篇”;戲台後牆明間牆面上有約9平方米磚雕影壁。 [2]  [4] 

北池稷王廟文物價值

北池稷王廟為研究明清時期廟宇建制、道教諸神信奉源流及文革期間文化特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建築格局完成,保存良好,有明確的明代紀年,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研價值。 [2] 

北池稷王廟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北池稷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北池稷王廟旅遊信息

北池稷王廟地理位置

北池稷王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北池村。 [3] 

北池稷王廟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北池稷王廟,路程約30.5千米,用時約5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