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家金礦遺址

鎖定
包家金礦遺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茶亭鎮包家村,屬於低山礦區,於2009年發現。歷經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持續開採時間在1100年以上,歷時之久,規模之大,世界罕見。 [7] 
包家金礦遺址分佈範圍達25平方千米,主要由採礦區、選礦區、冶煉區構成,保存狀況良好。區域內有巧妙利用自然巨石開鑿的水力自動淘金場,有大量的地下開採遺蹟,同時還有通風、提升、運輸、排水等完備的礦山體系。遺址出土了大量能判斷考古年代的陶瓷器標本和刻有與古礦山有關的唐、宋、明摩崖題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7] 
2013年3月5日,包家金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包家金礦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茶亭鎮包家村
所處時代
唐至明
佔地面積
25 k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批准編號
7-0214-1-214

包家金礦遺址歷史沿革

包家金礦遺址
包家金礦遺址(3張)
2009年7月,上饒縣考古工作者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裏的包家金礦遺址,後經國內專家考察論證,確認包家金礦為“迄今所見中國開採年代最早、開採時間最長、礦業遺蹟極為豐富的巖金礦遺址”。 [2]  同年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專家在包家金礦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宋代金礦淘洗池。 [5] 
2016年9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家金礦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隊第一批專家進駐上饒縣茶亭鎮包家村。 [7] 

包家金礦遺址遺址特點

包家金礦遺址礦洞
包家金礦遺址礦洞(2張)
包家金礦遺址是中國已發現歷史最早的金礦遺址,歷經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持續開採時間在1100年以上,歷時之久,規模之大,世界罕見。分佈範圍達25平方千米,採礦區面積約14平方千米,由採礦區、洗礦區、冶煉區、道路橋樑、礦工住區、管理機構區、寺廟、祭祀場、採石場等各種類型的文化遺存組成。選礦區、冶煉區及管理機構區面積約1平方千米。採礦遺蹟有300多處,包括露天採區的露採坑和探槽;地下采場由平巷、斜巷(斜井)、天井、豎井、盲井等組成的窿洞,有的直徑達百米、深度數十米,還有長達數百米、深約10米的探礦槽。已發現古代老窿1112處,有的老窿縱深60餘米,其開採深度達30~50餘米。在主採區之一的白水坑一帶就分佈着500餘個礦坑,老窿縱深有的達上百米,礦洞周邊明顯有古代燒爆法痕跡。洗礦區遺存包括人工修築的淘洗池和利用石崗坡地開鑿分級的洗礦場。煉渣堆積區面積約7500平方米以上。區域內有巧妙利用自然巨石開鑿的水力自動淘金場,有大量的地下開採遺蹟,同時還有通風、提升、運輸、排水等完備的礦山體系。 [3-4]  [7] 
在遺址的虎形山、茶園、猴頭山等地,考古人員還發現了6處摩崖石刻。石刻大多位於古礦洞口的崖壁,內容多與當年採礦活動有關。有的標有明確的年月日,有的標記着解讀金礦的“藏寶圖”。最早一處題刻為唐乾元二年(759年),最晚題刻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歷經千年風雨,這些石刻依舊清晰可辨,為採礦的起始、延續、終止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實物資料。 [4] 

包家金礦遺址文物遺存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包家金礦遺址的古冶煉區,挖掘出了元代的影青瓷高足杯、青釉刻花碗底片、元末明初的豆青釉碗底片、明清時期的青花杯、碗殘片等。古礦洞口發現了6處摩崖石刻,有的標有明確的年月日,有的標記着解讀金礦的“藏寶圖”。最早一處題刻為唐乾元二年(759年),最晚題刻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4] 

包家金礦遺址文物價值

包家金礦遺址是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金礦遺址。遺址開採年代較早、開採時間較長,礦山體系完備,礦業遺蹟極為豐富且保存狀況較好,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礦冶技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6] 

包家金礦遺址保護措施

2009年,廣信區邀請了省級專家指導考察,並做好了基礎檔案工作,初步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四至界線:東至高山,西至飄夕溏,北至火爐崗,南至巖腳底,面積約15平方千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延50米。
2013年3月5日,包家金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包家金礦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包家金礦遺址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茶亭鎮包家村。
  • 交通信息
自駕:從上饒縣城出發,沿上分公路向鉛山方向前行,約20千米處可看到一處三岔路口,路旁有“包家村”標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