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勞倫斯·斯泰恩

(英國十八世紀感傷主義小説代表作家)

鎖定
英國十八世紀感傷主義小説代表作家。出身教會世家,但他的父親是軍官。他隨父親遷徙,畢業於劍橋大學。1737 年任牧師,在約克城及附近住了20 多年,馬馬虎虎地執行牧師職務。1741 —1742 年,他短期參加了輝格黨人的活動。他與妻子都患有肺病,兩人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在他的生活中發生多次愛情事件。他從46 歲開始寫《商第傳》,書的成功使他成了社會名流。1765 年他到法國和意大利旅行,回英國後他去了倫敦,1768 年病逝於倫敦舍。
中文名
勞倫斯·斯泰恩
外文名
Lawrence Stine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倫敦
逝世日期
1768年
職    業
小説作家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主要成就
《感傷旅行》
代表作品
《商第傳》

勞倫斯·斯泰恩代表作品

《特利斯川·商第的生平和意見》《商第傳》是斯泰恩的代表作,小説共九卷,發表於1759—1767 年間。小説的寫法很奇特。標題標示的主人公幾卷以後才出生,到從作品中消失時也不過是個孩子,既談不上什麼生平,也沒發表過任何重要意見。小説故事從商第母親受孕開始,大家期待孩子的出生,父親瓦爾特·商第和叔父託比(一直稱“我的叔叔託比”》派人請醫生接產,但作品中更多寫的是這兄弟倆對學問的討論。到卷五卷六,商第幾乎被忘記了。他的哥哥博比死於威斯敏斯特學校,引起家人不同的反應。卷七是斯泰恩旅法後寫的,都是旅途經歷,模糊地表示商第與家人可能是旅行者。卷八是託比與寡婦瓦德曼的不成功的戀愛。在小説的未尾商第的母親問;“天呀,這個故事究竟講的是什麼啊?”約立克牧師回答説:“無稽之談”。“而且是我所聽到的最好的一個。”這部小説出現比《克拉麗莎》不過遲8 年,比《湯姆·瓊斯》晚10 年,卻大大異於傳統小説。由於拒絕唯理主義,作者以情感性而並非邏輯性的原則結構小説。小説打亂了傳統格式,打亂了時、空間次第,不關注圍繞人發生的事或事件中表現的人,只關注人的內心、情感和個性。人身上遍表現出來的敏感善感和獨特癖性,是對工業文明之下社會普遍的麻木、冷漠的抗拒。小説的主要人物是瓦爾特與託比兄弟倆。瓦爾特·商第在退休後,好不容易擺脱了商人精細而乏味的事務,沉溺於哲學冥想與討論,喜好賣弄學問,與資產階級實幹家魯濱遜形成鮮明的對照。託比叔叔純樸天真,温柔善良,與菲爾丁筆下的亞當斯牧師和哥爾德密所寫的普瑞姆羅斯博士相似。他與哥哥相反,對以前的軍隊生活充滿眷戀,與忠心的跟班特廉伍長一起擺弄玩具軍隊消遣。他是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幽默形象之一,也是十足的感傷主義者,同情一切不幸者。

勞倫斯·斯泰恩作品特色

小説的形式非常奇特。各章有的很長,有的很短,一句話可能成一章,偶爾全頁空白,讓讀者想象去填充。故事半途開始,突然又介入另一插曲,序插在小説的中間,常沒有標點符號,有時出現奇怪的畫來替代字,插話比比皆是。從內容到形式,小説都顯得奇異、怪誕,顯示作者以感傷代替理智的態度,對幽默情趣和新奇手法的追求。作為旅行直接產物的《感傷旅行》(1768 )寫約立克(或者説是作者自己》在法國和意大利旅行的經歷,不是普通的遊記,側重寫人的情感反應。對斯泰恩來説,人生是感情的生活。書中沒有統一的結構,主要是約立克情感的奔流。他同情為死驢而哭的老人、同情乞丐和法國南部的貧苦農民,同情一切窮人、純樸的人、受壓迫的人,同情一切的生物,為被囚禁的八哥悲傷。他不同於理查生,後者的感傷主義總是和道德倫理聯繫在一起的。而斯泰恩的感傷主義則肯定一切情感,並不考慮道德標準,所以旅法的約立克會既同情革命前夕法國人民的不幸,又同情受到人民審判的國王。斯泰恩的創作具有特別的意義,他代表着文學創作中一種新的傾向——注重個性和內心情感,英國18 世紀小説的發展以他的創作而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