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輒得咎

(漢語成語)

鎖定
動輒得咎,漢語成語,拼音是dòng zhé dé jiù。意思是動不動就受到責備或處分。出自唐·韓愈進學解》。
中文名
動輒得咎
拼    音
dòng zhé dé jiù
注    音
ㄉㄨㄙˋ ㄓㄜˊ ㄉㄜ ㄐㄧㄨˋ
出    處
唐·韓愈《進學解》
近義詞
跋前躓後
反義詞
八面圓通
釋    義
動不動就受到責備或處分

動輒得咎成語辨析

同韻詞】千巖競秀、遮前掩後、行如禽獸、管絃繁奏、恨五罵六、乖僻邪謬、後進之秀、扶老挈幼、鋪錦列繡、零敲碎受
“動輒得咎”,一般把“輒”解釋成虛詞,當“則”用,整詞理解成“一動就落埋怨。”這屬於望文生義。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輒”像車子的兩耳,“聑”是耳垂,“五官莫安於耳。”因此,“輒”有“安,不動”的意思,整個詞意就是:“動或不動都落埋怨。” [3] 

動輒得咎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韓愈學識淵博,被任命監察御史,因反對宦官利用“宮市”敲詐百姓觸怒了唐德宗一事被貶,後在唐憲宗時調回京城任吏部員外郎,他又因華州刺史之事被貶為國子監博士,他作《進學解》感慨自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1] 

動輒得咎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指做事往往獲罪。 [2] 
示例
◎ 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説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後隨也不好,並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 而兇悍阿婆,奸刁的小姑,處處都有啼笑皆非,動輒得咎的痛苦。

動輒得咎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