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減葳蕤湯

鎖定
加減葳蕤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滋陰解表之功效。主治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乾,舌紅,脈數。臨牀常用於治療老年人及產後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屬陰虛外感者。
功    用
滋陰解表
主    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
分    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出    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減葳蕤湯歌訣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陰虛發汗此方魁。 [1] 

加減葳蕤湯組成

生葳蕤(玉竹)、白薇、淡豆豉、葱白、桔梗、甘草、大棗、薄荷。

加減葳蕤湯用量

生葳蕤、淡豆豉各9g,紅棗二枚,生葱白6g,炙甘草1.5g,桔梗、蘇薄荷各5g,東白薇3g。

加減葳蕤湯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

加減葳蕤湯功用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主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乾,舌紅,脈數。

加減葳蕤湯方義

本證是由素體陰虛,外感風熱所致。本證治療方法以滋陰解表為主。外感風熱,故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等症;素體陰虛,感受外邪,易於化熱,且陰虛生內熱,故見咽乾,舌紅,脈數等症。葳蕤為君,入肺胃經,味甘性寒,為滋陰潤燥的主藥,長於養陰,且滋而不膩,用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於清熱而不傷陰,於陰虛有熱者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棗養血,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葳蕤湯配伍特點

本方是為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者設。陰虛外感,滋陰則戀邪,發表必更劫其陰,汗源不充,則外邪不為汗解。治宜滋陰與發表並用,故白薇與葱白、淡豆豉、薄荷並用,潤肺養胃,疏散外邪。

加減葳蕤湯加減化裁

若表證較重者,酌加防風、葛根以祛風解表;若心煩口渴甚,加竹葉、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若咳嗽咽乾,咳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蔞皮以利咽化痰。

加減葳蕤湯附註

附方 葳蕤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葳蕤、白薇、麻黃、獨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60g,石膏90g。
用法: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功用:疏風解表,清熱養陰。
主治:風温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不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其汗必譫語,加燒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利。如此疾者,葳蕤湯主之。

加減葳蕤湯重要文獻摘要

《重訂通俗傷寒論》:“陰虛之體,感冒風温,及冬温咳嗽,咽乾痰結者。” [2] 
[3] 
參考資料
  • 1.    汪昂(清).《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 2.    俞根初(清).《重訂通俗傷寒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 3.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