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鑄伯

鎖定
劉鑄伯(1867年6月5日—1922年5月3日),原名劉鶴齡,在香港出生,廣東新安縣人。幼時,劉鑄伯因家貧無法入讀正規學校,其父把他送到西營盤的馮富義塾。1885年,劉鑄伯從中央書院畢業,擔任香港天文台書記官,1888年投身商海,出任一家貨倉公司買辦。1890年,劉鑄伯開始經營茶葉生意,逐漸發家,聲譽鵲起,1893年出任屈臣氏大藥房總買辦。劉鑄伯發家以後,十分熱心慈善事業,先後擔任東華醫院總理、保良局總理,救助貧病同胞、被拐賣婦女。同時,他在廣州、香港創辦育才書社、孔聖會義學,成績卓著,給無數寒門子弟提供了教育機會,改善了他們的生存狀況,也為近代社會轉型培養了大量人才,堪稱近代慈善“養教並重”思想的突出代表。 [1] 
中文名
劉鑄伯
別    名
劉金祥
劉鶴齡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省寶安
出生日期
1867年6月5日
逝世日期
1922年5月3日
出生地
香港

劉鑄伯人物生平

1867年6月5日,劉鑄伯出生。7歲那年,劉鑄伯提出要讀書。父親思慮再三,不得不搖頭拒絕——家裏實在是太困難了,根本無法承擔孩子的學費。這個7歲的孩子仍十分堅持,最後,父母把他送到了西營盤馮富義學讀書。這是為貧困家庭兒童開設的學校,只重視讀寫和珠算。好不容易爭取而來的求學機會,劉鑄伯格外珍惜。他在學校接觸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寫文章得心應手,各科成績名列前茅。
1879年,劉鑄伯父親去世,祖母梁氏和母親伍氏給別人做手工度日解決家庭温飽。年少懂事的劉鑄伯不負母親期望,考入官辦的中央書院(後改名皇仁書院)。因天性聰敏加上勤奮刻苦,劉鑄伯在中央書院屢獲獎學金,不僅解決了求學費用及衣食問題,還把節省的錢補貼家用,減輕了母親的負擔。1885年,他成為首個獲得史釗域(首任中央書院校長)獎學金的優秀學生。
畢業後幾年,劉鑄伯在返回香港開始經營生意並由此致富。當時多家洋行看上了才能、魄力兼備的劉鑄伯,於是,他加入西環貨倉公司擔任文員,後至屈臣氏公司出任首席助理、買辦。劉鑄伯任屈臣氏集團總長後,業績迅速上升,隨後又任大成公司總理和澳門好幾家公司負責人,一時之間,那個出身貧寒的少年成了工商界名人。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劉鑄伯活躍於香港的政、商、醫、衞、教、慈善等領域,成為一時風頭無兩的華商領袖。1910年,由於母親伍氏日漸老邁,加之心繫鄉梓,劉鑄伯決意舉家遷回故鄉平湖頤養天年。劉鑄伯回到家鄉後,全身投入家鄉建設。
1911 年,廣九鐵路修建時,按原規劃,該鐵路南段寶安縣境內只在李朗、布吉、深圳墟、羅湖設站,劉鑄伯出面説服港粵當局、鐵路建設方等,由他個人出資,在家鄉平湖設立了火車站,為平湖帶來了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他還委託香港著名設計師規劃設計,在火車站附近出資建設一座街巷井然、商鋪林立,工廠、學校、醫院相配套的平湖新墟。 為了安排家鄉人就業,他還在新墟開辦了一間裝機50多台的大新織造廠,招收附近青年鄉民當工人,這間工廠也是上世紀平湖最早的企業。
劉鑄伯愛港愛鄉的盛舉為平湖人民所稱讚,被熱情地稱讚為“樂善鄉賢”“平湖之光”。也正是因為有劉鑄伯這位著名的鄉賢巨紳,平湖改變了落後的經濟民生和文化教育面貌,奠定了作為深莞惠東部地區繁盛一時的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地位。
為國為家為同胞,傾盡一生心血的劉鑄伯,自己卻沒能安享晚年。1922年5月3日,劉鑄伯突發急病,送院不治,溘然辭世,享年55歲。 [2] 

劉鑄伯人物事蹟

投身教育醫療慈善 為在港華人謀利益
1899年,鼠疫襲港多年仍不見好轉,劉鑄伯臨危受命,擔任潔淨局(今市政局)局員,一為底層華人爭取權益,二為遏制瘟疫提出對策,讓疫情接下來較快得到了控制。隨後,劉鑄伯又先後擔任東華醫院總理、主席以及廣華醫院倡建總理等。在這兩所華人醫院,他不僅為華人患者提供醫療救助,還積極開拓院務、興建物業、募集善款賑災,大力改革東華義學規制,使貧苦人家子弟無論年齡、成績而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
劉鑄伯是因教育而改變命運的底層華人,又因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祖國、家鄉、同胞有着深沉的情感,他非常瞭解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意義。1909 年,劉鑄伯和韋寶珊、凌其喈、李葆葵等人倡議創辦孔聖會,眾人推舉劉鑄伯為首任會長。該會堅持尊崇孔教,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同時設立義學。截至 1924 年,該會辦了 40 所學校,義學遍佈廣九,讓香港無數貧困人家子弟在殖民地上接受中華傳統教育,不忘根、不忘本。
除了創辦孔聖會義學,劉鑄伯還是育才書社的倡建人兼司理人。育才書社由猶太商人伊利·嘉道理創立,按照西方模式為貧窮華人子弟提供教育,同時注重中文教學。當時香港的知名紳商全都參與其中,有近百人之多。書社開辦初期,劉鑄伯動員官紳華商慷慨解囊,不僅籌集辦學經費,還解決了校舍沒有着落的難題——劉鑄伯與中華會館負責人商議後將該會館的華英學塾用作書社辦學,簽訂了 30年租約。為了在廣州設校,他還遊説廣東要員,得到大力支持。劉鑄伯盡心盡責,育才書社先後在香港辦有 2 間、上海 1 間、廣州 3 間,這些學校優良的師資、先進的教學理念、服務平民的辦學宗旨,開了近代教育的風氣之先。
除了關注底層華人子弟教育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劉鑄伯還是香港高等教育的熱心捐助者、奠基者之一。作為 1911 年選出的香港大學第一屆值理,劉鑄伯與何啓等一眾富商士紳為港大募捐到善款70多萬元。
1914 年,劉鑄伯任香港定例局(今立法局)局員,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五位擔任該局局員的華人,也是為數不多獲得連任的華人議員。對涉及華人利益和有益民生的事,如華人子弟英語教學問題、闢建華人永遠墳場等,他據理力爭;對損害華人權益的事,則極力反對。
此外,劉鑄伯還支持孫中山革命,熱心慈善公益。1910年4月,廣東全省大旱,新安、東莞尤甚。劉鑄伯組織籌款20餘萬元,與廣州廣仁善堂合作,用善款收購市面糧食,再以平價賣給災民,幫全省很多災民渡過難關。1919年,劉鑄伯更是牽頭策動港穗兩地紳商、電請馮國璋出面向安徽省政府施壓,不準將糧食賣給日本,遠程從蕪湖調米入粵港賑災,此事顯示出他高超的協調手腕和心繫同胞的慈悲大愛。
樂善好施一代巨紳 助力平湖實現蝶變
1911 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平湖老百姓無不歡欣雀躍。原本按規劃,該鐵路南段寶安縣境內只在李朗、布吉、深圳墟、羅湖設站,劉鑄伯出面説服港粵當局、鐵路建設方等,在家鄉平湖設立了火車站。同時,他還委託香港著名設計師規劃設計,在火車站附近出資建設一座街巷井然、商鋪林立,工廠、學校、醫院相配套的新式城鎮。
平湖新墟為田字形佈局,街道寬闊。騎樓美觀實用,一樓用作商鋪,有百貨、客棧、飯店、土特產店等,主要由劉鑄伯的昌裕公司經營,也有部分商鋪由其他商家出資所建。為照顧貧窮鄉民和小販,劉鑄伯在香港諸地購進大量貨源,讓小販在昌裕公司先賒貨,銷售後再付貨款。為了安排家鄉人就業,他還在新墟開辦了一間裝機50多台的大新織造廠,招收附近青年鄉民當工人,這間工廠也是上世紀平湖最早的企業。
劉鑄伯極為重視工程建設質量,安排專人督工,許多建材都購自國外和香港,連磚都專門燒製,蓋有紅印。他想將守珍街一直延伸到守真園,街兩旁全部建商鋪,但由於質量要求過於嚴苛而導致工程拖延,守珍街也就建了平湖墟內部分。為了改善教育和醫療等民生條件,劉鑄伯設立了當時寶安縣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現代化醫院——念婦賢醫院,引進優秀教師、開設了科目齊全的新式學校——紀劬勞學校。“紀劬勞”,有感念慈母辛勞、啓迪後人智慧之意;“念婦賢”則存緬懷亡妻、拯救鄉民疾苦之心。1916 年 12 月 31 日落成典禮上,廣東要員到場致辭,香港首任首富何東及華商總會、東華醫院代表共200餘人出席祝賀。 [3] 

劉鑄伯親屬關係

劉鑄伯的父親劉朝瑞,從平湖移居香港,做點小生意。母親伍氏。 [2] 
妻子潘氏,劉鑄伯被香港天文台台長聘任為翻譯時,生活仍十分拮据。一位潘姓高級警官賞識劉鑄伯的為人和才能,將掌上明珠嫁給了他。此後,他與潘氏相濡以沫近 30 年。
劉鑄伯與潘氏共育有四子。長子劉德譜。長孫劉鎮國。曾孫劉定中。 [4] 

劉鑄伯社會紀念

“劉鑄伯紀念館”
位於深圳平湖鳳凰山國家礦山公園,原為平湖鄉賢劉鑄伯百年前,為母親養老而修建的私人園林,園的入口處刻有對聯一副,取鑄伯公別號‘守真’兩字分別冠上句首“守得名山依梓里 真疑塵世有桃源”,字跡圓潤飽滿,是清末民初平湖著名文化人士紀劬勞學校第一任校長劉彭齡的手筆,而“守真園”正是由此得名,園內原有中西合璧風格亭台樓閣,歷經歲月風雨的沖刷及戰爭的毀壞,園內主要建築僅剩殘垣斷牆,2018年龍崗區平湖街道逐步修繕,成為一處風景宜人的人文景觀,並在內建設了“劉鑄伯紀念館”,舉辦《劉鑄伯生平展》,希望人們通過展覽,弘揚他愛國愛鄉,服務社會的精神情懷。 [5] 
參考資料
  • 1.    《劉鑄伯與穗港慈善教育事業》,《公益時報》2021年1月12日,第16版
  • 2.    《劉鑄伯的傳奇人生:從貧困學子到平湖榮光》,《深圳特區報》2022年5月4日,第D21版
  • 3.    《劉鑄伯:平湖鄉賢叱吒香江 心懷家國大愛無疆》,《深圳僑報》2021年5月8日,第A04-05版
  • 4.    《念婦賢醫院:博施濟眾造福桑梓 守護平湖鄉親健康》,《深圳僑報》2021年4月22日,第A06-07版
  • 5.    守真園 劉鑄伯紀念館 - 影像記憶 - 文化庫 - 深圳記憶  .深圳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