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莊遺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劉莊遺址,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陳化店鎮劉莊村,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2-3] 
劉莊遺址,南北長約1千米,遺址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文化層厚0.70~1米,約8000餘年歷史。遺址內發現一個面約18萬平方米的古墓羣,從出土的陶罐、陶奩、貝幣、銅壺等器物看,其年代跨度較大,是西周至漢代的古墓羣。劉莊遺址出土遺物有石磨盤,呈鞋底形、梯形、牛舌形等,有的有足,有的無足,有的厚達10釐米以上,有的僅2釐米。劉莊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及裴李崗文化在中原的分佈情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3]  [7] 
2013年5月,劉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劉莊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陳化店鎮劉莊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5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278-1-27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劉莊遺址歷史沿革

1975年,文物普查期間,劉莊遺址出土了石磨盤、石磨棒等裴李崗文化器物。 [6]  [7] 
劉莊遺址俯瞰圖 劉莊遺址俯瞰圖

劉莊遺址遺址特點

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位於鄙陵縣城區西南12.5千米、陳化店鎮二道河以南的一個土崗上,有些區域明顯高出地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000米,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劉莊遺址出土有石磨盤、石磨棒,都是裴李崗文化器物的典型代表。裴李崗文化是中原地區已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其中以鋸齒刃石鐮、長條形扁平的雙弧刃石鏟和鞋底形的四足石磨盤最典型。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劉莊遺址文化層厚0.70~1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約8000餘年歷史。 [2]  [3]  [5] 
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發現一個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古墓羣,從出土的陶罐、陶奩、貝幣、銅壺等器物看,其年代跨度較大,是西周至漢代的古墓羣。 [7] 
劉莊遺址證明,早在約8000年前,先民已在鄙陵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7] 

劉莊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劉莊遺址出土遺物有石磨盤,呈鞋底形、梯形、牛舌形等,有的有足,有的無足,有的厚達10釐米以上,有的僅2釐米。還出土了兩端弧形刃石鏟和小石斧。出土陶器為紅陶,多為背水壺殘片。 [2]  [4] 
石磨盤
石磨盤 石磨盤
石磨盤,現存鄢陵縣文化館。1975年,在劉莊遺址出土,屬裴李崗文化遺存。麥黃色砂磺石,盤前寬後,呈鞋底狀,有4足,長56釐米,高6釐米,厚2米,足高4釐米,前寬27釐米,後寬24釐米。為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原始人加工穀物的石器。 [6] 
石磨棒
石磨棒,麥黃色砂磺石,棒呈稜柱形,長39釐米,直徑4釐米。為距今約8000年左右的原始人加工穀物的石器。 [6] 
瓷壇
瓷壇,現存鄢陵縣文化館。1982年,在劉莊遺址出土。該壇為敞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白地黑花,頸肩勾曲線紋和帶紋,腹部畫水草蟲鳥圖。為宋代文化遺存。 [6] 

劉莊遺址研究價值

劉莊遺址遠景圖 劉莊遺址遠景圖
劉莊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及裴李崗文化在中原的分佈情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3] 

劉莊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劉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劉莊遺址旅遊信息

劉莊遺址地理位置

劉莊遺址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陳化店鎮劉莊村。

劉莊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劉莊遺址,路程約15千米,用時約24分鐘。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6-20]
  • 2.    吳少珉,蘇健,趙金昭.河南古蹟名勝辭典[M]: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7:614.
  • 3.    《中國城鎮·河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城鎮·河南卷[M]: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407.
  • 4.    河南省考古學會,澠池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論仰韶文化[M]:中原文物編輯部,1986:231.
  • 5.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 河南分冊[M]: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327.
  • 6.    鄢陵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鄢陵縣誌[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447.
  • 7.    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鄢陵定居  .手機許昌網[引用日期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