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淵

(漢趙開國皇帝)

鎖定
劉淵(252年/253年 [7]  -310年8月29日 [8]  ),字元海,新興郡(今山西忻州)人,一説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陽)人。匈奴族。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304年-310年8月29日 [8]  在位),軍事統帥。 [9-10]  匈奴冒頓單于之後(一説為劉氏偽冒之稱 [69]  [16]  [70] 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 [11] 
劉淵曾師從漢儒習經,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鹹熙年間,作為侍子留居洛陽。劉豹去世後,繼任左部帥。歷任北部都尉、離石將兵都尉、五部大都督等職,頗能團結匈奴五部部眾。後被成都王司馬穎召往麾下供職,眼見晉室內鬥、局勢混亂,遂於建武元年(304年)在離石起兵反晉,稱大單于。後遷居左國城(今山西離石東北 [65]  ),改稱漢王,建國號“漢”。期間屢敗晉軍進討,但敗於晉幷州刺史劉琨。後進據河東,攻佔多地,吸引王彌石勒汲桑及鮮卑陸逐延等歸降,聲勢大增。永嘉二年(308年),稱漢帝,建號元熙,次年徙都平陽。此後一方面健全統治機構,加強集權,並設單于台管理“六夷”事務;另一方面派兵大舉進攻洛陽、宜陽等地,四處擴張勢力。河瑞二年(310年),劉淵病逝,在位七年。諡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永光陵。 [11]  其侄劉曜即位後,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9] 
劉淵在西晉末年的動盪中崛起,以內徙匈奴屠各貴族身份建立了十六國的第一個少數族政權——漢國(漢趙),開啓了十六國時期的政治統緒。 [12-13]  後世史家稱讚其“用賢納諫,恭儉勤勞,卓有中國君人之度”。 [14] 
全    名
劉淵
別    名
漢光文帝
劉元海
元海
諡    號
光文皇帝
廟    號
高祖
年    號
元熙、永鳳、河瑞
所處時代
三國、西晉、漢趙
民族族羣
匈奴族
出生日期
252年(或253年)
逝世日期
310年8月29日
逝世地
平陽城光極殿
陵    墓
永光陵
在位時間
304年 至 310年
繼    任
劉和
主要成就
起兵反晉,建立漢趙
籍    貫
新興郡(今山西忻州),一説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陽 [9-10] 

劉淵人物生平

劉淵出身顯赫

劉淵字元海,出身匈奴虛連題氏(一譯攣鞮氏 [15]  )。他的遠祖是漢初的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娶漢高帝劉邦的宗女為妻,並與劉邦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以劉氏為其漢姓。劉淵所屬的屠各種,是東漢時建庭於左國城(今山西離石東北 [65]  )的南匈奴的一支。他的祖父攣鞮於夫羅,在漢末自立為南匈奴單于;其父劉豹,在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時,被任為左部帥。左部有眾萬餘落,居於太原茲氏縣(今山西汾陽東南),是當時左右南北中五部最大的一部。五部雖在形式上保留了匈奴的部族組織,實際上卻被中原王朝嚴密控制。 [6]  [12]  [16]  [70] 

劉淵兼習文武

劉淵的母親呼延氏也是匈奴人,大約在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或嘉平五年(253年)生下劉淵 [7]  。劉淵自幼就十分聰慧伶俐。呼延氏去世時,他年僅七歲,就像大人一樣號哭不絕,哀感四鄰。宗族部落的人都為之讚歎。當時的司空王昶聽到此事,也派人送來辦喪事用的財物,以褒獎劉淵的孝道。 [17] 
劉淵所在的匈奴部落,因久在漢地,漢化程度較高,故劉淵自幼就拜上黨士人崔遊為師,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等儒家經典。他特別喜歡讀《春秋左氏傳》和“孫吳兵法”,並大體上可以將這些書籍的內容背誦出來。劉淵很是勤勉好學,除學習上述典籍外,還能博覽《史記》《漢書》及諸子百家的學説。他曾對同學朱紀範隆説:“每當我讀《漢書》列傳時,常常鄙視隨何陸賈沒有武功,周勃灌嬰缺乏文治。承上啓下,開創大業,全在於人。做不到博學廣識,是君子的恥辱。隨何、陸賈在漢高帝開國之世而不能建軍功封侯,周勃、灌嬰輔佐漢文帝卻不能設學立教,真是可惜啊!”於是他又學習武事,並且武藝超眾,擅長射箭,體力過人。 [18] 
成年後的劉淵,身高八尺四寸,鬍鬚三尺餘長,體態魁偉,一表人才。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師彧以善於相面著稱,據説他們在見到劉淵後,大驚失色説:“此人形貌非凡,平生頭一次看見。”於是對劉淵非常崇敬,甘居其下與之交結。出身太原王氏王渾也虛襟與劉淵交友,命其子王濟拜見劉淵。 [18] 

劉淵留質洛陽

曹魏鹹熙年間(264年-265年),劉淵作為匈奴任子居住在洛陽。關於他在洛陽時的經歷,多有神奇之處。據《晉書·劉元海載記》記述,劉淵剛到洛陽,便受到掌握曹魏政權的權臣司馬昭的禮遇。等到西晉建立後,時為越騎校尉的王渾屢次向晉武帝司馬炎談起劉淵。武帝遂召見劉淵,與之交談後,非常高興,對王濟説:“劉淵儀表堂堂,即使是由余金日磾也無法與之相比!”王濟回答説:“劉淵的儀表,誠如聖上所言,但他的文武才幹卻遠在由余、金日磾之上。陛下如果用他負責對東吳征伐,平定江南,指日可待。”武帝深以為然。但孔恂楊珧卻進言道:“臣下觀察劉淵的才能,感到當今之世恐怕無人與之匹敵。陛下如果讓他掌握少量兵馬,則平吳事難成;若授以威權,則平吳之後,恐怕他將據有江南,不復稱臣。與我族類不同者,其心必然不同。以劉淵統帥其部族,臣下尚且為陛下擔憂寒心。如果以有天險為憑依的江南資助劉淵,怎麼可以呢!”武帝聽後,默然不語,此議遂作罷。 [19] 
咸寧(275年-280年)年間,關隴地區爆發了禿髮樹機能起義,晉廷屢次鎮壓均告失敗。為撲滅起義,武帝決定選拔能夠勝任的將帥出征。尚書僕射、上黨李憙勸武帝説:“陛下如果能夠徵發匈奴五部的兵力,授給劉淵一個將軍名號,令其西征平叛,涼州指日可定。”孔恂説:“李公的話,並未點破消除危患的道理。”李憙勃然大怒説:“以匈奴的強悍善戰,劉淵的通曉用兵,再加上奉宣聖威,消除叛亂,還有什麼可説的呢!”孔恂説:“劉淵如果能夠平定涼州,斬樹機能,恐怕涼州才真正有危難了。那時蛟龍如得雲雨,將遨遊長空,不再是池中之物。”武帝認為孔恂言之有理,未採納李憙的建議。 [12]  [20] 
劉淵兩次仕進受阻,深為沮喪。後來東萊遊俠王彌離洛回鄉,劉淵在九曲之濱與王彌餞行,哭泣説:“王渾、李憙與我同鄉,對我的為人深知熟知,常向皇帝稱讚推薦,離間的讒言因此隨之而生。這一切本不是我之所願,卻深受其害。我並不想為官仕進,這一點只有你清楚。恐怕今生只能死在洛陽,與你永別了。”説罷慷慨長嘆,歔欷不已,縱酒長嘯,聲調激昂,在座者無不為之悽然淚下。當時,齊王司馬攸也在九曲,聞訊後馳馬探視究竟。見此狀,遂向武帝進言:“陛下不除掉劉淵,臣惟恐幷州不得長久安寧。”王渾勸諫道:“劉淵為人忠信,臣下願為他擔保。再則大晉剛剛宜稱要以德招撫四方,殊俗共存,為什麼要以沒有根據的懷疑而殺匈奴的侍子,以示晉德不弘呢?”武帝説:“王渾的話是對的。”便沒有聽從司馬攸的建議。 [20] 

劉淵崛起亂局

咸寧五年(279年),劉豹去世 [21]  ,武帝命劉淵接任左部帥。劉淵得以擺脱任質生涯,回到了幷州。他在轄區施展政治才能,“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使得匈奴“五部俊傑無不至者”,甚至吸引了遠在幽冀一帶的名儒俊傑前來。這為他以後成為匈奴族的主要首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  [22] 
太康十年(289年),西晉改五部帥為五部都尉,劉淵任北部都尉 [12]  楊駿輔政期間,又以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正式承認了劉淵在匈奴五部中的領導地位。元康(291年-299年)末年,由於受到叛逃出塞部民的牽連,他被免官。就在此時,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奏請劉淵為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使其脱離五部,在鄴城任官。 [23] 
劉淵被免官和仕宦於鄴城,是西晉政權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歧視的心理,企圖限制劉淵勢力的發展、防患於未然的措施。這一措施引起了長期以來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排斥打擊的匈奴上層貴族的不滿。當時正值“八王之亂”時期,晉室諸王互相攻殺,“寇賊蜂起”,對各族的控制力大為削弱。原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劉淵從祖)遂召集匈奴五部上層貴族,對他們説:“過去我們的祖先與漢朝約為兄弟,同甘共苦。自漢亡以來,魏晉更替,我們的單于卻徒有虛號,而沒有國土可言;至於諸王侯,地位降同編户。如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正是我們振興國家、恢復先祖大業的大好時機。左賢王劉淵才能和氣宇超眾拔羣。上天如果不是想要光大尊崇單于,絕不會白白地降生此人。”於是眾人密謀,共推劉淵為大單于;又派呼延攸到鄴城,將眾人之謀告知劉淵。劉淵遂向司馬穎假稱要回部落參加葬禮。司馬穎不允。劉淵無奈,只好讓呼延攸先返回,告訴劉宣等人糾集五部,再招聚宜陽附近的諸胡族,表面上聲稱助司馬穎討逆,實則為以後起兵做準備。 [12]  [24] 
劉淵既然一時不能回部落,只好暫時依附於司馬穎。當時司馬穎廢太子司馬覃而自兼皇太弟,又任丞相,在鄴城形成與擁戴惠帝的東海王司馬越對峙的政治中心。劉淵在表面上的恭順,使他贏得了司馬穎的信任,任命他為“太弟屯騎校尉”。永興元年(304年),司馬越率洛陽禁軍討司馬穎,司馬穎又任命劉淵為輔國將軍、督北城守事。司馬越與司馬穎戰於蕩陰,司馬越大敗,司馬穎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劉淵也因此遷任冠軍將軍,封盧奴伯。 [12]  [25] 
司馬穎雖取得勝利,但地位並不鞏固。司馬越系統的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安北將軍王浚正發兵討伐自己。面對強敵,劉淵勸告司馬穎説:“現在二鎮強盛,有眾十餘萬,恐怕宿衞軍隊及鄴城附近的士庶難以抵禦。我願為殿下返回五部發兵,以赴國難。”司馬穎説:“五部發兵是否能確保呢?即使可以發兵,司馬騰和王浚手下的鮮卑烏丸騎兵強悍善戰,抵擋其進攻又談何容易!我打算奉惠帝返回洛陽,避強敵鋒鋭,然後傳檄文於天下,以其叛逆之罪令四方共討之。你看如何?”劉淵回答説:“殿下是武皇帝之子,有特殊功勳於王室,素有威信恩德,享重名於四海,誰不想為殿下捐軀獻身?徵發四方之兵是易如反掌。王浚區區小人,司馬騰是宗室疏屬,怎能與殿下抗爭?但殿下一旦離開鄴城,示弱於人,是否能抵達洛陽呢?即使到達洛陽,恐怕殿下也難以掌有實權。光憑一紙檄文,誰又肯事奉呢?況且東胡雖強,較之匈奴五部卻稍遜一籌。但願殿下能夠勉勵安撫士兵,鎮之以靜,我可以為殿下用二部擊敗司馬騰,用三部打垮王浚,二人的首級指日可取。”司馬穎聽後非常高興,遂拜劉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派遣他回部落糾集五部,以抵禦司馬騰和王浚的進攻。 [26] 
劉淵回到左國城,被劉宣等人尊為大單于。短短二十天,劉淵就招集了五萬餘眾,集中於離石(今山西離石縣)。 [26] 
這時,王浚派部將祁弘率領鮮卑兵攻打鄴城,司馬穎迎戰失利,遂挾惠帝南奔洛陽。劉淵聞訊,説:“司馬穎不聽我的勸告,稍敗就向洛陽奔逃,真是個奴才。但我與他先有許諾,不能不去救援。”於是命令右於陸王劉景、左獨鹿王劉延年等率步騎二萬,準備進攻鮮卑。劉宣等人再三進諫,勸劉淵起兵滅晉。劉淵深以為然,激憤地説:“對!大丈夫在世,當如崇山峻嶺,豈能甘為螻蛄!哪有帝王之運長在一姓之理?大禹出自西戎,周文王生於東夷,他們之所以為王,只是有德罷了。而今我有部眾十餘萬,皆能以一人當晉十人,擊鼓而摧毀亂晉,必將摧枯拉朽。上可以成漢高帝一統天下大業,下可以像曹氏擁有半壁河山。只是恐怕晉人未必都能擁戴我。不過,漢朝長期統治天下,恩德深人人心,所以昭烈皇帝(劉備)樹立漢家旗號,以一州之地而能與曹氏抗爭。我是漢朝劉氏的外甥,與劉氏約為兄弟,兄亡而弟承,難道不可以嗎?姑且稱國號為漢,追尊後主(劉禪),以招撫民心。”於是下令遷都於左國城,遠方來歸附的人有數萬之多。 [27] 

劉淵開創漢國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正式登上漢王位。他以復漢為名,追尊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帝劉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又大赦境內,建年號為元熙,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並依據漢制設置百官。 [28] 
盧延光繪劉淵像 盧延光繪劉淵像 [71]
既然劉淵公開打出反晉旗號,據幷州一隅之地建立政權,與西晉王朝分庭抗禮,故幷州刺史司馬騰立即派將軍聶玄征討劉淵。兩軍戰於大陵(今山西交城東南),結果聶玄大敗 [29]  。司馬騰聞訊大驚失色,慌忙帶領二萬餘户逃離幷州。劉淵派遣建武將軍、族子劉曜攻下了太原(太原市南)、中都(山西榆次)、屯留(山西屯留南)、泫氏(山西高平)、長子(山西長子)等軍事要鎮,控制了晉東南地區。元熙二年(305年),司馬騰又派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率兵討淵,屯軍於離石汾城。劉淵命令武牙將軍劉欽等率六軍進攻司馬瑜,凡四戰,皆勝,司馬瑜等落荒而去。為扭轉敗局,晉廷任命劉琨為幷州刺史。劉琨到任伊始,即以州治晉陽(山西太原西南)為據點,撫循勞徠,甚得人心。劉琨還派人離間劉淵與其統屬的其他少數族之間的關係,使得叛劉淵附晉的“雜虜”達萬餘落。劉琨的活動,對劉淵構成重大威脅。劉淵遂委任前將軍劉景為使持節、征討大都督、大將軍,攻擊劉琨,結果反在板橋為劉琨所敗。 [30] 
面對劉琨的威脅,侍中劉殷王育進諫劉淵説:“殿下自起兵以來,已近一年,而仍居偏方,王威未振。希望能命眾將四出,擇機決戰,滅劉琨,定河東,建帝號,率軍南征,攻克長安以為都城,以關中之眾席捲洛陽。若如此,成高皇帝的大業,易如反掌罷了。”劉淵大喜,説:“正合我意!” [30]  於是在元熙五年(308年)正月,他遣撫軍將軍劉聰等十將南據太行,輔漢將軍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將軍事活動擴大到西晉王朝的腹地——中原地區 [31] 
隨着劉淵影響的擴大,其他反晉勢力先後依附於其麾下。上郡四部鮮卑首領陸逐延、氐人首領單徵 [32]  ,以及叱吒風雲於青徐兗豫等州的王彌,都稱臣於劉淵。劉淵均署其官爵,委以重任 [30]  。當王彌歸附時,劉淵特地派侍中、御史大夫呼延翼郊迎,致書王彌,大加稱讚,表示自己將親自為他接風洗塵。後兩人會面,王彌勸劉淵稱帝,劉淵十分高興,説:“我原以為將軍不過是悍勇武將,今日方知將軍有勇有謀,堪稱孔明。我得將軍,如魚得水!”於是任命王彌為司隸校尉,加侍中,特進。後又進彌徵東大將軍,封東萊公,負責東線戰事 [33] 
在劉淵的指揮下,漢國在對晉的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元熙五年(308年)三月,劉淵攻佔汲郡,控制了頓丘、河內地區。七月,劉淵進據河東地區,攻克蒲坂(山西永濟西)、平陽(山西臨汾西南),並將漢國都城由離石南遷至蒲子(山西隰縣)。劉淵兵鋒所及的河東、平陽二郡的諸縣壘壁望風而降 [30]  。在幷州,劉淵亦控制了除州治晉陽以外的諸郡。九月,劉淵又遣王彌、石勒進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魏郡太守和鬱棄城敗走 [34] 
為了進一步提高漢國政權的政治影響,加強自身的政治權力,劉淵於元熙五年(308年)十月在蒲子正式即皇帝位,國號仍稱漢,改元永鳳 [35]  。仿東漢制,設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又仿晉制,大封宗室和異姓功臣。不久,劉淵遷都平陽,改元河瑞 [36] 

劉淵進軍洛陽

劉淵稱帝后,繼續對西晉的軍事活動。他派遣石勒進攻冀州,連下魏郡、趙郡、鉅鹿、常山數郡,陷郡縣堡壘百餘,眾至十餘萬 [37-38]  。同時,接連發動了對西晉都城洛陽的攻勢 [12] 
河瑞元年(309年)三月,晉積弩將軍朱誕叛晉歸漢,勸劉淵進攻守備空虛的洛陽。劉淵遂以朱誕為前鋒都督,以滅晉大將軍劉景為大都督,進攻洛陽,一度攻克黎陽(今河南浚縣),又在延津擊敗晉將王堪。但因劉景殘害數萬百姓,使劉淵放棄這次攻洛的軍事行動。 [39] 
同年夏,劉淵又派劉聰、王彌、石勒攻下軍事重鎮壺關(今山西黃碾南)、屯留(山西屯留南)、長子(山西長子),斬首一萬九千級。八月,劉聰受命南攻洛陽,大軍長驅直入,敗平北將軍曹武,推進至離洛陽一百里的弘農郡宜陽縣(河南宜陽西)。劉聰自恃驟勝,不設防備。九月,弘農太守垣延詐降,夜襲劉聰,劉聰大敗,不得不撤軍。 [40-41] 
十一月,劉淵再次派劉聰、劉曜、王彌、劉景等率精鋭騎兵五萬進攻洛陽,呼延翼率步兵為繼援。劉聰屯駐宜陽。西晉方面未料到漢軍這麼快又捲土重來,猝不及防。劉聰軍攻至洛陽城西南的西明門。但因守城晉軍死戰,攻城受挫。劉淵不得已,只得下令撤軍 [42]  ,將兵鋒轉向徐、豫、兗三州。河瑞二年(310年)上半年,漢軍在冀、徐、豫、兗等州取得了重大進展。二月,克鄄城(山東鄄城北),殺兗州刺史袁孚,又拔倉垣(今河南開封北),殺晉將王堪。這幾個州的流民有數萬家,素為當地居民所苦,所以紛紛聚眾焚燒城邑,殺死當地長官,以響應劉淵 [43] 

劉淵齎志以歿

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初九日,劉淵卧病不起,開始安排身後事,遷調百官 [68]  。十六日,劉淵宣召太宰劉歡樂等人進入宮中,接受遺詔輔佐朝政。十八日(8月29日),劉淵在平陽皇宮的光極殿去世 [8]  [44]  ,在位共七年 [11] 
劉淵死後,太子劉和即位 [8]  。不久後,劉和試圖誅殺楚王劉聰、齊王劉裕、魯王劉隆、北海王劉乂,結果反被劉聰所殺,劉聰自立為帝。九月,劉聰追劉淵為光文皇帝,廟號高祖,陵墓號為永光陵 [44]  [45]  。他繼承了劉淵滅晉的遺業,於光興二年(311年)六月攻陷洛陽,執晉懷帝 [12] 

劉淵為政舉措

劉淵收攬民心

劉淵在起兵過程中,儘量抑制濫殺燒掠,招徠士人,力求收攬民心。一次,劉淵部將喬晞殺西晉介休令賈渾,又欲納賈渾妻宗氏,宗氏不從,晞又殺宗氏。劉淵得知此事,大怒説:“若天道有知,喬晞必定斷子絕孫!”遂降喬晞秩四等,又收賈渾屍,以禮葬之 [46]  。當劉景在黎陽、延津等地取勝後,嗜殺成性的他竟將男女老幼三萬餘口沉溺於黃河。劉淵聽到這一消息,大怒,説:“劉景還有什麼臉來見我!濫殺無辜,天道不容!我所欲消滅的不過是司馬氏而已,平民百姓有何罪過!”於是降黜劉景為平虜將軍,中止了攻洛行動 [39] 
劉淵早年的好友範隆、朱紀,併為士人。劉淵建國後,任命為範隆大鴻臚,朱紀為太常,並封公。劉淵還委任京兆士人王育為太傅,徵召隱士卜瑚為光祿大夫。又有後部士人陳元達,劉淵未舉兵時曾召之,元達不應。等到劉淵為漢王時,有人擔心地對陳元達説:“你難道不害怕嗎?”陳元達笑着回答:“我深知劉淵為人,劉淵亦明我心,恐怕二、三天內,就會有委任我的驛書。”果然當天晚上,劉淵就召元達為黃門郎。陳元達屢進忠言於劉淵,甚為得力。又劉淵在俘獲西晉河內太守河東大族裴整後,即任命裴整為尚書左丞。但儘管如此,由於劉淵綱紀不嚴,加之他長期坐鎮都城,帶兵出征均是其子和諸將,故濫殺無辜,燒掠姦淫之事雖禁不止,愈演愈烈。劉琨曾描繪當時幷州的情景:“羣胡數萬,周布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此言雖有誇張,但多少反映出漢國政權不重視撫卹流亡,組織生產,以及制止殺掠的措施不力的事實。 [12] 

劉淵重構皇權

劉淵建國之初,試圖“稱漢以懷人望”,因此採取西漢初年的三公制,以與“依高祖稱漢王”相配合。他任命右賢王劉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左於陸王劉宏為太尉,範隆為大鴻臚,朱紀為太常,上黨崔懿之、後部人陳元達並任黃門郎,族子劉曜為建武將軍。在這些人當中,或為劉淵的師友,或為其同鄉親眷,唯有劉宣地位崇高,史稱“軍國內外靡不專之” [48]  。可見此時的政治體系其實是劉淵王權與劉宣相權的二元體制。 [47] 
到永鳳元年(308年)稱帝后,劉淵重構了官僚體系,以劉淵家庭成員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最高官職。其中統兵權歸於劉淵子劉和、劉聰與族子劉曜,“三公”中劉淵親族佔其二:劉和、呼延翼(岳父)。 [47] 
永鳳二年(309年)十二月,劉淵進行第三次機構及人事調整,以劉歡樂為太傅,劉聰為大司徒,兄長劉延年為大司空。這次人事調整主要圍繞劉聰展開,為即將舉行的立嫡作人事上的準備。次年(310年)正月,劉淵冊封梁王劉和為皇太子,長樂王劉洋替補為大司馬,以爭取呼延氏的支持。同時,為了繼續籠絡另一支重要勢力——氐人,劉淵在冊封皇太子的同時,又立單徵之女為皇后,單氏之子劉乂為北海王,以延續一貫以來的平衡政策。但在預立太子半年後,劉淵便病危。他很快下詔,安排諸公、尚書枱及中書監、單于台、禁兵等多個系統的官員共同輔政。其中諸公“並錄尚書事”,其實是採用多宰相的合議制。再加上尚書令、左右僕射、吏部尚書,尚書枱政務實由八人共理,難以被一人所專斷。劉淵的這一安排旨在維繫五部屠各、六夷等諸種勢力間的平衡以及勳舊、權臣間的權力制衡,以為劉和行使皇權創造條件。雖然最終得到皇位的並非是劉和,但依靠武力奪取政權的劉聰仍然延續了劉淵留下的輔政格局,也便維繫了漢國權力結構的穩定性。 [47] 

劉淵胡漢分治

鑑於漢國政權與漢族之間民族矛盾的加深,為了確保死後匈奴族貴族在政權中的支配地位,劉淵在臨終前還委任劉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事,置單于台,實行所謂的“胡漢分治”制度。這一政體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六國時期,成為各少數族政權行之有效的統治形式。 [12] 

劉淵歷史評價

司馬炎:“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 [1] 
王濟:“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2] 
孔恂楊珧:“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後,恐其不復北渡也。” [1] 
劉宣:“左賢王淵,姿器絕人,幹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 [49] 
靳準:“劉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晉事故之際,作亂幽並,矯稱天命,至令二帝幽沒虜庭。” [61] 
魏收:“劉淵一唱,石勒繼響,二帝沉淪,兩都傾覆。” [50] 
房玄齡:“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兇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1] 
司馬光:“劉淵以匈奴遺種,乘晉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蠭起之眾輻輳而歸之,石勒、王彌皆北面為臣。聰承其故業遂陷兩都,執辱二帝,矜誇淫縱,殘暴無親,幸以病終,墳草未生,家為屠戮矣。” [66] 
謝採伯:“若劉淵、聰、粲、曜,石勒、虎、閔,苻生,赫連勃勃等,其兇徒逆儔,淫酷屠戮,無復人理,禍亦不旋踵矣。” [51] 
胡三省:“劉淵之識略,非聰、曜所能及也。” [52] 
  • ①自古夷狄為中國患者有矣,未聞入而帝中國也者,有之,自劉淵始。當晉全盛時,淵以壯年遊京師,與諸名士遨遊成均,持論上下,固彬彬雋爽才也,不過謂由余、金日禪之儔耳。焉知竊伏輦轂,睥睨宮闕,私心曰:“此可取而代乎。”世儒睹郭欽、江統之説不行,深為司馬氏惜,不知此曹漸染華夏之風者,百來年其文雅博洽既與中國士大夫埒,而驍悍魁桀,拔山貫鐵之勇,非華人可得而彷彿也。即使驅之去而未必即去,既去而未必不來。我知其害,必不止侵鎬方,犯涇陽,圍白登,入甘泉,如周漢之事而遂已也。況中國先亂,而彼有所以乘其隙哉!然淵每聞諸將屠殺之慘,則深戒諭之,用賢納諫,恭儉勤勞,卓有中國君人之度。 [14] 
  • ②劉元海父子總角遊京師,已有英雄之望。倘御得其道,不過金日碑、李光弼之儔。效節於中國不暇,奈何以駿童為天下主。賊後煽淫於內,狂宗播禍於外,彼迴翔六合,皆出其下,安得不雲蒸龍變,以快其翹然之志耶?是天固縱之以翦司馬氏也。噫! [14] 
王夫之:“劉淵雖挾桀敖不逞之材,然其始志亦豈遽爾哉?觀其譏隨、陸之無武,絳、灌之無文,則亦自期於隨、陸、絳、灌之中而已矣。其既歸五部,聞司馬穎之敗,尚欲為之擊鮮卑、烏桓,則猶未必遽背晉而思滅之也。司馬穎延而挑之,劉宣等推而嗾之,始以流毒天下,而覆晉室。乃匈奴自款塞以來,蕃育於西河有年矣,淵匪茹而逞,不再世而子孫宗族及其種類駢死於靳準,無孑遺焉,則淵毒天下還以自毒,淵亦何利有穎之挑、宣之嗾,以糜爛冒頓以來數十傳之苗裔部落於崇朝也?司馬穎一潰其防,而河決魚爛,滅其宗而赤淵之族,亦憯矣哉!” [3] 
蔡東藩:“劉淵以驍桀之姿,還踞朔方,進略河東,佔平陽為根據地,又復遣將四掠,入窺洛陽,推其用意,無非欲為子孫帝王萬世業耳。然身死未幾,即有骨肉相戕之禍,司馬氏因內亂而致危,不意劉漢亦蹈此轍,要之禮義不興,鮮有不自相魚肉者也。” [53] 
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將劉淵與石勒進行了比較:“劉淵嘗試按照中國(指中原王朝)模式組建匈奴國家,試圖通過此種方式控制中國。石勒則拒絕中國模式,仍舊堅持古老的武裝遊牧傳統,利用遊牧武士進犯中原。” [54] 

劉淵軼事典故

名字由來
據説在劉淵出生前,他的母親呼延氏曾在龍門祈求神賜給她兒子,不一會兒,有一條頭上長有兩隻角的大魚,擺動着鰭,晃動着鱗游到祭神的地方,很長時間以後才遊走。巫師們見到這種情景都感到非常奇異,他們説:“這是吉兆。”當天晚上呼延氏夢見白天所看見的那條魚變成了人。他左手拿着一樣東西,約有半個雞蛋大,景象誘人。他交給呼延氏説:“這是太陽的精華,吃了它就能生下貴子。”醒後,呼延氏講給劉豹聽,劉豹説:“這是吉兆。以往,我讓邯鄲張冏的母親司徒氏給我看相,她説我會有顯貴的子孫,三代後我們家一定非常昌盛,司徒氏的話與現在發生的事情是相符的。”此後,過了十三個月,呼延氏生下了劉淵。劉淵生下時,左手上有淵字的紋路,於是,劉豹就為其取名“淵”。 [17] 

劉淵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持至屍逐侯單于。 [12] 
父親
南匈奴左賢王、匈奴左部帥。 [12] 
母親
呼延氏 [17] 
——
弟弟
劉雄
字元英。在漢趙政權官至使持節、侍中、太宰、司徒公、右部帥,封魏王,諡號“成獻”。 [55] 
正室
大司空、雁門郡公呼延翼 [56]  。生子劉和。
氐族首領單徵女 [57]  ,後被尊為太后 [58]  。生子劉乂。
妾室
張夫人
後被尊為帝太后 [58]  ,諡號光獻皇后。生子劉聰。
長子
字玄泰,漢趙第二位皇帝。 [12] 
次子
字玄門。劉聰即位後被殺害。 [60] 
四子
字玄明,漢趙第三位皇帝。 [12] 
五子
封齊王,官至大司徒。 [44]  [67] 
六子
封魯王,官至尚書令。 [67]  [68] 
七子
封北海王 [59]  。劉聰即位後一度被立為皇太弟 [58]  ,後被誣陷殺害。

劉淵人物爭議

在北齊魏收所修《魏書·匈奴劉聰傳》與唐人房玄齡等所修《晉書·劉元海載記》中,劉淵均被認為是漢初匈奴單于冒頓之後 [16]  [70]  。後世有學者指出,在劉淵、劉聰時代,劉氏追溯的先世應為《偽漢司徒劉雄碑》中所稱的“(漢)高皇帝之胄,孝宣皇帝玄孫” [55]  。到劉曜時期,為重新團結匈奴五部、鞏固自身統治,才在這一先世表達上作出修改,以冒頓之後代替孝宣皇帝玄孫的説法 [69] 
在一些史書中,劉淵家族被記錄為屠各 [62-63]  。歷史學家唐長孺認為劉淵並非南匈奴之族,而是北部屠各人 [4]  。學者陳勇則主張幷州屠各酋長的假託世系,可以追溯到劉淵之父劉豹。劉豹頂替於夫羅子、左賢王某,被編入羌渠、於夫羅、呼廚泉的繼承序列,佔據了“南單于世嫡”的位置 [5] 

劉淵後世紀念

劉淵死後被葬於永光陵 [44]  [45]  。靳準之亂時,永光陵被挖開毀壞 [64] 

劉淵史料索引

《晉書》卷101 [1] 
《十六國春秋輯補》卷1 [49] 
《魏書》卷95 [50] 
《資治通鑑》卷80~85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14]
  • 2.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24]
  • 3.    《讀通鑑論·卷十二·惠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14]
  • 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86
  • 5.    陳勇.漢趙史論稿 匈奴屠各建國的政治史考察:商務印書館,2009:105
  • 6.    劉淵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7.    張先昌.劉淵生年考[J].中國史研究,1993(03):70-71.
  • 8.    《資治通鑑》卷87:(永嘉四年)秋,七月……庚午,漢主淵寢疾……丁丑,淵召太宰歡樂等入禁中,受遺詔輔政。己卯,淵卒;太子和即位。
  • 9.    鄭申俠 等.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461
  • 10.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第11卷 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611
  • 11.    劉淵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2-27]
  • 12.    白壽彝 總主編;黎虎 主編.中國通史 8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00-907
  • 13.    川本芳昭:「五胡十六國·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華夷観の変遭」、「魏晉南北朝の民族周題」、東京、汲古書院、一九九八年、二五一六五頁。
  • 14.    [明]張大齡:《晉五胡指掌》捲上,清宣統至民國間新陽趙氏刻峭帆樓叢書本,第6頁b
  • 15.    施丁,沈志華.資治通鑑大辭典:民族(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版):80
  • 16.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建武初,烏珠留若鞮單于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入居西河美稷,今離石左國城即單于所徙庭也。中平中,單于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巾。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於扶羅以其眾留漢,自立為單于。屬董卓之亂,寇掠太原、河東,屯於河內。於扶羅死,弟呼廚泉立,以於扶羅子豹為左賢王,即元海之父也。魏武分其眾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茲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居於晉陽汾澗之濱。
  • 17.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於龍門,俄而有一大魚,頂有二角,軒鬐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覡皆異之,曰:"此嘉祥也。"其夜夢旦所見魚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貴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吾昔從邯鄲張冏母司徒氏相,雲吾當有貴子孫,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齠齔英慧,七歲遭母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鹹共歎賞。時司空太原王昶聞而嘉之,並遣吊賻。
  • 18.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嘗謂同門生朱紀、範隆曰:"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降灌無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恥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而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於是遂學武事,妙絕於眾,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師彧等,皆善相人,及見元海,驚而相謂曰:"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見也。"於是深相崇敬,推分結恩。太原王渾虛襟友之,命子濟拜焉。
  • 19.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鹹熙中,為任子在洛陽,文帝深待之。泰始之後,渾又屢言之於武帝。帝召與語,大悦之,謂王濟曰:"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濟對曰:"元海儀容機鑑,實如聖旨,然其文武才幹賢於二子遠矣。陛下若任之以東南之事,吳會不足平也。"帝稱善。孔恂、楊珧進曰:"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後,恐其不復北渡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之以本部,臣竊為陛下寒心。若舉天阻之固以資之,無乃不可乎!"帝默然。
  • 20.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後秦涼覆沒,帝疇諮將帥,上黨李憙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元海一將軍之號,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曰:"李公之言,未盡殄患之理也。"憙勃然曰:"以匈奴之勁悍,元海之曉兵,奉宣聖威,何不盡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機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龍得雲雨,非復池中物也。"帝乃止。后王彌從洛陽東歸,元海餞彌於九曲之濱。泣謂彌曰:"王渾、李憙以鄉曲見知,每相稱達,讒間因之而進,深非吾願,適足為害。吾本無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陽,永與子別。"因慷慨歔欷,縱酒長嘯,聲調亮然,坐者為之流涕。齊王攸時在九曲,比聞而馳遣視之,見元海在焉,言於帝曰:"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幷州不得久寧。"王渾進曰:"元海長者,渾為君王保明之。且大晉方表信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帝曰:"渾言是也。"
  • 21.    關於劉豹的卒年,《資治通鑑》卷80繫於咸寧五年,稱“會豹卒,以淵代為左部帥”,本條目採納其説。
  • 22.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會豹卒,以元海代為左部帥。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遊焉。
  • 23.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楊駿輔政,以元海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成都王穎鎮鄴,表元海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
  • 24.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惠帝失馭,寇盜蜂起,元海從祖故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等竊議曰:"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户。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左賢王元海姿器絕人,幹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於是密共推元海為大單于。乃使其黨呼延攸詣鄴,以謀告之。元海請歸會葬,穎弗許。乃令攸先歸,告宣等招集五部,引會宜陽諸胡,聲言應穎,實背之也。
  • 25.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穎為皇太弟,以元海為太弟屯騎校尉。惠帝伐穎,次於蕩陰,穎假元海輔國將軍、督北城守事。及六軍敗績,穎以元海為冠軍將軍,封盧奴伯。
  • 26.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幷州刺史東嬴公騰、安北將軍王浚,起兵伐穎,元海説穎曰:"今二鎮跋扈,眾餘十萬,恐非宿衞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請為殿下還説五部,以赴國難。"穎曰:"五部之眾可保發已不?縱能發之,鮮卑、烏丸勁速如風雲,何易可當邪?吾欲奉乘輿還洛陽,避其鋒鋭,徐傳檄天下,以逆順制之。君意何如?"元海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勳於王室,威恩光洽,四海欽風,孰不思為殿下沒命投軀者哉,何難發之有乎!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爭衡邪!殿下一發鄴宮,示弱於人,洛陽可復至乎?縱達洛陽,威權不復在殿下也。紙檄尺書,誰為人奉之!且東胡之悍不逾五部,願殿下勉撫士眾,靖以鎮之,當為殿下以二部摧東嬴,三部梟王浚,二豎之首可指日而懸矣。"穎悦,拜元海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元海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二旬之間,眾已五萬,都於離石。
  • 27.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王浚使將軍祁弘率鮮卑攻鄴,穎敗,挾天子南奔洛陽。元海曰:"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然吾與其有言矣,不可不救。"於是命右於陸王劉景、左獨鹿王劉延年等率步騎二萬,將討鮮卑。劉宣等固諫曰:"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於我。單于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鮮卑、烏丸可以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敵!今天假手於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眾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願單于勿疑。"元海曰:"善。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乃遷於左國城,遠人歸附者數萬。
  • 28.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於南郊,僣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後,皇綱漸頹,天步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於九州,羣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羣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尫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羣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拜授各有差。
  • 29.    《資治通鑑》卷85:東嬴公騰遣將軍聶玄擊漢王淵,戰於大陵,玄兵大敗。
  • 30.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東嬴公騰使將軍聶玄討之,戰於大陵,玄師敗績,騰懼,率幷州二萬餘户下山東,遂所在為寇。元海遣其建武將軍劉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皆陷之。二年,騰又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討之,次於離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將軍劉欽等六軍距瑜等,四戰,瑜皆敗,欽振旅而歸。是歲,離石大飢,遷於黎亭,以就邸閣谷,留其太尉劉宏、護軍馬景守離石,使大司農卜豫運糧以給之。以其前將軍劉景為使持節、征討大都督、大將軍,要擊幷州刺史劉琨於版橋,為琨所敗,琨遂據晉陽。其侍中劉殷、王育進諫元海曰:"殿下自起兵以來,漸已一週,而顓守偏方,王威未震。誠能命將四出,決機一擲,梟劉琨,定河東,建帝號,鼓行而南,克長安而都之,以關中之眾席捲洛陽,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創啓鴻基,克殄強楚者也。"元海悦曰:"此孤心也。"遂進據河東,攻寇蒲坂、平陽,皆陷之。元海遂入都蒲子,河東、平陽屬縣壘壁盡降。時汲桑起兵趙魏,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氏酋大單于徵、東萊王彌及石勒等並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
  • 31.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春,正月……漢王淵遣撫軍將軍聰等十將南據太行,輔漢將軍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
  • 32.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秋,七月,甲辰,漢王淵寇平陽,太守宋抽棄郡走,河東太守路述戰死;淵徙都蒲子。上郡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徵並降於漢。
  • 33.    《晉書》卷100《王彌傳》:彌謂其黨劉靈曰:"晉兵尚強,歸無所厝。劉元海昔為質子,我與之周旋京師,深有分契,今稱漢王,將歸之,可乎?"靈然之。乃渡河歸元海。元海聞而大悦,遣其侍中兼御史大夫郊迎,致書於彌曰:"以將軍有不世之功,超時之德,故有此迎耳。遲望將軍之至,孤今親行將軍之館,輒拂席洗爵,敬待將軍。"及彌見元海,勸稱尊號,元海謂彌曰:"孤本謂將軍如竇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華也。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於是署彌司隸校尉,加侍中、特進,彌固辭。……元海進彌徵東大將軍,封東萊公。
  • 34.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九月,漢王彌、石勒寇鄴,和鬱棄城走。
  • 35.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冬,十月,甲戌,漢王淵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鳳。
  • 36.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永嘉二年,元海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永鳳。以其大將軍劉和為大司馬,封梁王,尚書令劉歡樂為大司徒,封陳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親疏為等,悉封郡縣王,異姓以勳謀為差,皆封郡縣公侯。太史令宣於修之言於元海曰:"陛下雖龍興鳳翔。奄受大命,然遺晉未殄,皇居仄陋,紫宮之變,猶鍾晉氏,不出三年,必克洛陽。薄子崎嶇,非可久安。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上迎乾象,下協坤祥。"於是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為己瑞,大赦境內,改年河瑞。
  • 37.    《資治通鑑》卷86:(永嘉二年)十一月……石勒、劉靈帥眾三萬寇魏郡、汲郡、頓丘,百姓望風降附者五十餘壘;皆假壘主將軍、都尉印綬,簡其強壯五萬為軍士,老弱安堵如故。己酉,勒執魏郡太守王粹於三台,殺之。
  • 38.    《晉書》卷104《石勒載記上》:元海使劉聰攻壺關,命勒率所統七千為前鋒都督。劉琨遣護軍黃秀等救壺關,勒敗秀於白田,秀死之,勒遂陷壺關。元海命勒與劉零、閻羆等七將率眾三萬寇魏郡、頓丘諸壘壁,多陷之,假壘主將軍、都尉,簡強壯五萬為軍士,老弱安堵如故,軍無私掠,百姓懷之。及元海僭號,遣使授勒持節、平東大將軍,校尉、都督、王如故。勒並軍寇鄴,鄴潰,和鬱奔於衞國。執魏郡太守王粹於三台。進攻趙郡,害冀州西部都尉馮衝。攻乞活赦亭、田禋於中丘,皆殺之。元海授勒安東大將軍、開府,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進軍攻鉅鹿、常山,害二郡守將。陷冀州郡縣堡壁百餘,眾至十餘萬,其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
  • 39.    《資治通鑑》卷87:(永嘉三年)三月……左積弩將軍朱誕奔漢,具陳洛陽孤弱,勸漢主淵攻之。淵以誕為前鋒都督,以滅晉大將軍劉景為大都督,將兵攻黎陽,克之;又敗王堪於延津,沈男女三萬餘人於河。淵聞之,怒曰:"景何面復見朕?且天道豈能容之?吾所欲除者,司馬氏耳,細民何罪?"黜景為平虜將軍。
  • 40.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於是命其子聰與王彌進寇洛陽,劉曜與趙固等為之後繼。東海王越遣平北將軍曹武、將軍宋抽、彭默等距之,王師敗績。聰等長驅至宜陽,平昌公模遣將軍淳于定、呂毅等自長安討之,戰於宜陽,定等敗績。聰恃連勝,不設備,弘農太守垣延詐降。夜襲,聰軍大敗而還,元海素服迎師。
  • 41.    《資治通鑑》卷87:(永嘉三年)秋,八月,漢主淵命楚王聰等進攻洛陽;詔平北將軍曹武等拒之,皆為聰所敗。聰長驅至宜陽,自恃驟勝,怠不設備。九月,弘農太守垣延詐降,夜襲聰軍,聰大敗而還。
  • 42.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是冬,復大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使呼延翼率步卒繼之,敗王師於河南。聰進屯於西明門,護軍賈胤夜薄之,戰於大夏門,斬聰將呼延顥,其眾遂潰。聰回軍而南。壁於洛水,尋進屯宣陽門,曜屯上東門,彌屯廣陽門,景攻大夏門,聰親祈嵩嶽,令其將劉厲、呼延朗等督留軍。東海王越命參軍孫詢、將軍丘光、樓裒等率帳下勁卒三千,自宣陽門擊朗,斬之。聰聞而馳還。厲懼聰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彌謂聰曰:"今既失利,洛陽猶固,殿下不如還師,徐為後舉。下官當於袞豫之間收兵積穀,伏聽嚴期。"宣於修之又言於元海曰:"歲在辛未,當得洛陽。今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元海馳遣黃門郎傅詢召聰等還師。王彌出自轘轅,越遣薄盛等追擊彌,戰於新汲,彌師敗績。於是攝薄阪之戍,還於平陽。
  • 43.    《資治通鑑》卷87:(永嘉三年)十一月,甲申,漢楚王聰、始安王曜歸於平陽。王彌南出轘轅,流民之在潁川、襄城、汝南、南陽、河南者數萬家,素為居民所苦,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彌。石勒寇信都,殺冀州刺史王斌。王浚自領冀州。詔車騎將軍王堪、北中郎將裴憲將兵討勒,勒引兵還,拒之;魏郡太守劉矩以郡降勒。勒至黎陽,裴憲棄軍奔淮南,王堪退保倉垣。
  • 44.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元海寢疾,將為顧託之計,以歡樂為太宰,洋為太傅,延年為太保,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事,置單于台於平陽西,以其子裕為大司徒。元海疾篤,召歡樂及洋等人禁中受遺詔輔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偽諡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子和立。
  • 45.    《十六國春秋輯補》卷1:薨於光極殿。太子和即位。聰自西明門攻斬和於西室。九月,葬淵於永光陵,諡曰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 46.    《資治通鑑》卷85:淵遣劉曜寇太原,取泫氏、屯留、長子、中都。又遣冠軍將軍喬晞寇西河,取介休。介休令賈渾不降,晞殺之;將納其妻宗氏,宗氏罵晞而哭,晞又殺之。淵聞之,大怒曰:"使天道有知,喬晞望有種乎!"追還,降秩四等,收渾屍,葬之。
  • 47.    李磊.劉淵的顧命大臣與河瑞、嘉平之際漢國的皇權重構[J].學術月刊,2021(09):177-186.
  • 48.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元海即王位,宣之謀也,故特荷尊重,勳戚莫二,軍國內外靡不專之。
  • 49.    崔鴻.二十五別史 11 十六國春秋輯補:齊魯書社,2000-05:1-9
  • 50.    魏收 撰.魏書 卷66-114: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251-1253
  • 51.    尹德新 主編;蔡春 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 第2冊 宋遼金元部分(引文取自《密齋筆記》卷二):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11:91
  • 5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7]
  • 53.    蔡東藩 著.兩晉演義 合訂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07:194
  • 54.    Wolfram Eberhard,A History of China,E.W.Dickes譯(1950;修訂二版,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of California Press,1960),p.123.
  • 55.    《金石錄》卷20輯錄《偽漢司徒劉雄碑》:右偽漢劉雄碑,其額題“漢故使持節侍中太宰司徒公右部魏成獻王之碑”,碑雲:“公諱雄,字元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孫。值王莽簒竊,遠遁邊朔,為外國所推,遂號單于,累葉相承,家雲中,因以為桑梓焉。”雄,劉元海弟也。《晉書·載記》,元海本匈奴人,冒頓之後,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今此碑直雲出自宣帝,豈元海初起,假此以惑眾乎?碑後題“嘉平五年,歲在乙亥,二月六日”。建按宋莒公紀年通譜,劉聰以晉懷帝永嘉四年即偽位,改元光興,明年改元嘉平,嘉平四年改元,則嘉平豈復更有五年?蓋載記初不編年,故於改元歲月難考,此碑當時所立,不應差謬,乃通譜誤也。
  • 56.    《資治通鑑》卷86:乙亥,漢主淵以……後父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封雁門郡公。
  • 57.    《資治通鑑》卷87:漢主淵立單徵女為皇后,梁王和為皇太子,大赦。
  • 58.    《晉書》卷102《劉聰載記》:既殺其兄和,羣臣勸即尊位。聰初讓其弟北海王乂,乂與公卿泣涕固請,聰久而許之,……於是以永嘉四年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光興。尊元海妻單氏曰皇太后,其母張氏為帝太后,乂為皇太弟……。
  • 59.    《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以劉歡樂為太傅,劉聰為大司徒,劉延年為大司空,劉洋為大司馬,赦其境內。立其妻單氏為皇后,子和為皇太子,封子乂為北海王。
  • 60.    《資治通鑑》卷87:漢主聰自以越次而立,忌其嫡兄恭;因恭寢,穴其壁間,刺而殺之。
  • 61.    房玄齡 著.晉書 2 卷48-77: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04:701
  • 62.    《世説新語·假譎二十七》劉孝標註引《晉陽秋》:聰一名載,字玄明,屠各人。父淵,因亂起兵死。聰嗣業。
  • 63.    《晉書》卷63《李矩傳》:及劉粲嗣位,昏虐日甚,其將靳準乃起兵殺粲,並其宗族,發聰冢,斬其屍,遣使歸矩,稱:“劉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晉事故之際,作亂幽並,矯稱天命,至令二帝幽沒虜庭。輒率眾扶侍梓宮,因請上聞。”
  • 64.    《晉書》卷102《載記二》:準勒兵入宮,升其光極前殿,下使甲士執粲,數而殺之。劉氏男女無少長皆斬於東市。發掘元海、聰墓,焚燒其宗廟。
  • 65.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 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08:198
  • 66.    司馬光:《稽古錄》(四庫全書本)卷13
  • 67.    《資治通鑑》卷87:壬午,鋭帥馬景攻楚王聰於單于台,攸帥永安王安國攻齊王裕於司徒府,乘帥安邑王飲攻魯王隆,使尚書田密、武衞將軍劉璿攻北海王乂。
  • 68.    《資治通鑑》卷87:庚午,漢主淵寢疾;辛未,以陳留王歡樂為太宰,長樂王洋為太傅,江都王延年為太保,楚王聰為大司馬、大單于,並錄尚書事。置單于台於平陽西。以齊王裕為大司徒,魯王隆為尚書令,北海王乂為撫軍大將軍、領司隸校尉,始安王曜為征討大都督、領單于左輔,廷尉喬智明為冠軍大將軍、領單于右輔,光祿大夫劉殷為左僕射,王育為右僕射,任顗為吏部尚書,硃紀為中書監,護軍馬景領左衞將軍,永安王安國領右衞將軍,安昌王盛、安邑王飲、西陽王璿皆領武衞將軍,分典禁兵。
  • 69.    温拓.屠各劉氏先世建構再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05):81-87.
  • 70.    《魏書》卷95《匈奴劉聰傳》:匈奴劉聰,字玄明,一名載,冒頓之後也。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故其子孫以母姓為氏。
  • 71.    吳綠星 編;盧延光 繪.中國一百帝王圖:新世紀出版社,1987-03:102
  • 72.    繡像三國演義續編(“漢王劉淵”像見seq. 37)  .CURIOSity Digital Collections[引用日期2024-06-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