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涓子

鎖定
劉涓子(約370~450年),南北朝人,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劉涓子鬼遺方》,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稱《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所處時代
南北朝
出生地
江蘇京口(今鎮江京口區)
主要成就
撰成《劉涓子鬼遺方》
主要作品
《劉涓子鬼遺方》
本    名
劉涓子
擅    長
外科手術

劉涓子人物簡介

劉涓子(約370~450年),南北朝時江蘇京口(今鎮江京口區)人,善醫學,尤精外科方術。晉義熙六年(410年),隨劉裕北征,專治被創者。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撰成《劉涓子鬼遺方》,原10卷,今存5卷。述其平生治病經驗,分述癰疽病因及鑑別。內容重於“金創”外傷療法及癰疽發背,疥癬及發禿等治方。使用炙法,薄貼法,針烙紙捻引流內外並治等療法,均為當時突出醫學成就。元嘉二十年(443年),居秣陵(今南京》,另有《神仙遺論》等著作。

劉涓子主要經歷

劉涓子(約370-450)生活於晉末宋初。晉安帝時,曾任彭城(今江蘇徐州)內史。後來跟隨宋武帝劉裕北征,“有被創者,以藥塗之,隨手而愈”,可見其醫術不但十分高明,而且隨軍出征為軍士療傷,當是一個軍醫。

劉涓子人物著作

《劉涓子鬼遺方》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臨牀應用

《劉涓子鬼遺方》中對癰與疽首先從病機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確的鑑別,對癰疽等證的辨膿,已經十分精細。除辨別成膿與否以外,還特別指出發病部位與愈後的關係,説明嚴重癰疽症引發全身性感染的預後嚴重。
《鬼遺方》在治療癰疽外證、石發中毒,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它是根據癰疽的不同情況而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許多解毒的治療方法。如對鐘乳石中毒,書中用“雄雞肘上血一合,將鐵粉湯一茶碗調服之”。又如丹砂發,書中用“黑鉛、黃芪、防風、伏龍肝各半兩,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劉涓子軼事典故

《劉涓子鬼遺方》據説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

劉涓子人物評價

《劉涓子鬼遺方》對癰疽的辨證論冶,尤其詳盡,可稱為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外症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代表着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劉涓子後世影響

中醫外科素有消、託、補三大法則,分別對應疾病的早、中、後期,強調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消法針對癰疽初發,患者體質亦較好的情況下,為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多用清熱、解毒、消腫的藥物,以求病人免受潰膿、手術之苦。而這些原則在《劉涓子鬼遺方》中已經有所體現,為三大法則的確立奠定了基礎。